设计学专业实践育人研究

2018-12-31 09:59吴道义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专业

吴道义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设计学专业主要培养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意人才,亟待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和产学研深度合作育人平台建设,构建以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从而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基地与平台,实现产学研合作育人的质量和竞争力。设计学专业综合改革主要从教学团队、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合作基地与平台、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实现设计行业需求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发展能力,从而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设计、制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创意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产业转型和市场就业的多样化趋势,企业生产或创新创业与学校培养的设计学专业人才之间衔接不密切,甚至导致两者之间相脱节的现象,这就需要深入推进设计学专业高素质创意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接专业实践和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加强应用型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双能型”建设,能够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的转型发展。

一、推进产学研合作育人

美国学者亨瑞提出用三重螺旋理论来分析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该理论应用于美国大学生态系统的构建。三重螺旋理论认为,大学、产业、政府的交迭才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其三方联动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因素[1]。合作教育模式是指双方(三方)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实施教学、合作开展实习、合作指导毕业论文、合作就业平台等方面,不是仅仅嵌入部分企业课程,也不是仅仅与企业开展实习或实训等,而是全方位立体的介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设计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高等院校、产业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建立的合作体系。高校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激励机制;加大产学研合作教育投入,重视合作教育基地建设,主动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以产学研合作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课程建设,将企业课程融入教学内容,实现双方共同培养;实践课程教学以项目驱动方式建立产学研课程体系,并将企业课程贯穿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邀请企业行业领域内专业技术人员进课堂讲学,传授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此来弥补学校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足。但当前,设计学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方法与途径仍有欠缺,可以围绕区域市场行业需求,适时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可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需要;适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利用现有优势资源,搭建重点专业深人合作的产学研育人体系、实习基地和就业平台,以期待实现合作各方在社会效益、经济利益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多赢效应。

二、加强课内外专业实践教育

围绕能力培养设计课程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和合作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专业理论教学成果的有效环节。学生通过参与各类专业比赛和项目教学,与企业实际项目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互动性和前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合作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机遇。建立设计学专业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和全国学科竞赛平台,教师或学生的设计成果可以被相关企事业单位采纳应用,大批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就业成为企业中坚力量,甚至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通过学科竞赛和企业项目方式将课程内容整合到设计实践中,使学生在作品创作中发现并解决设计难题。

一是通过以赛促教和项目引领的方式,改变以往单纯的课程讲授和课程作业的模式。在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依托的基础上,有效促进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知识获取及市场应用上收获颇多,小组成员的设计作品还能参加各类设计活动和专利申报,实践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突出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师生素质得到整体提高。课程教学以创新思维和项目实践为导向,学生通过综合训练将获得理论到实践成果转化,教师在指导学生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自身专业技能、市场预判能力和企业合作能力也获得提升。

三是丰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设计课程结构和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性考核纳人教学质量评价中,体现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开放性[2]

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与推进,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为其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支撑和借鉴。但同时需要加强教学督导、质量管理和制度建设等,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明确质量观测点和具体的质量标准,保障实践教学体系运行全过程。

三、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行业需求对接

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设计开发过程的完整性、多学科融合性等综合化特点,符合设计专业所需的多元化知识[3],依据设计学专业的国家标准或地方行业需求,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教授和职业技能人才,联合学校师生共同探讨设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合作平台与相关行业对接情况,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社会和市场调研论证,使设计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及服务面向等方面得以明确,针对行业岗位需求进行不同课程模块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构建结构合理与内容先进以及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及职业技能要求,设计学专业课程将以突出技能性和应用型为主体,综合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与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能够充分体现应用型办学思路。通过企业实践项目和专业竞赛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实践项目中,设计专业团队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项目合作和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具备较强综合分析、理解和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设计作品并获得奖项或被采纳。通过竞赛项目课程化、设计作品成果化、实践育人综合化与成果转化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能够形成良好的专业发展态势和创新创业氛围。

因此,需要科学建立设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同时兼顾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重点突出空间和时间层面的全程化。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本科四年之中,明确不同年级实践教学的重点,主要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职业实习等环节。

四、培育应用型设计学专业“双能型”师资队伍

高校的深度转型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转型。需要注重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培养“双能型”教师队伍。只有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有创造力,才能培育出有创造力的人才[4]“双能型”师资和校外“导师制”队伍建设要与学生培养、学生发展相关联,教师要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要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贯穿学生创新发展为主线。无论从社会对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还是学校应用型办学思想的定位,都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在知识结构上应突出复合性与交叉性,在职业技能上应体现双能型。通过“四化”教学、市场项目、学科竞赛以及业务培训等,建立合作项目和专业竞赛导师制,定期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和参加专业设计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意作品过程中,需要掌握最新发展趋势、专业动态与设计理念,同时更需要参加企业实践项目、专业竞赛活动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研讨,从而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设计学专业教师应该拥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具备相应职业技能水平,并拥有相关设计行业或项目合作的实践经历,逐步形成业务精湛的“双能型”教师队伍。通过建立设计学专业“双能型”师资队伍,可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学校设立的大学生科研基金或孵化项目,指导教师从全国专业竞赛活动或校企合作实践项目中设立选题,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主体意识,从而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或设计项目,能够多途径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和研究能力。

猜你喜欢
产学研应用型专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