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文,马 健
(阜阳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随着学分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原来大学班级集体上课的模式被打破,出现了一个班级学生同时在不同教室上课的情形。而宿舍是一个相对固定场所,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和娱乐的地方,是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人格培养的主要平台。有学者调查发现,近72%的高校学生在大学校园内活动最频繁的场所是宿舍,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大概有12-16小时,即除去上课、吃饭和睡眠时间外,一天仍然有5-6个小时需要在宿舍度过[1-2]。因此,很多高校学生从内心深处把宿舍看作是自己第二个“家”。然而,在大学宿舍里,人际冲突却时常发生[3]。所谓人际冲突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因需求差别、个性差异、沟通障碍等因素引起的相互反对的互动行为[4]。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宿舍人际冲突不但会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及健康成长的毒瘤,还会引发拔刀相向的恶性突发事件。因此,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宿舍人际冲突,避免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必须认真对待的严肃问题。
宿舍是高校学生学习知识、培养独立能力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及沟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是进行心理调适的驿站。因此,构建人际关系和谐的宿舍,对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助于舍友之间形成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氛围,养成“比学赶超”的学习习惯,提升其专业学习能力;有助于高校学生适时进行心理调适、合理宣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还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合乎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意识,从而为完成社会化进程做好储备。有专家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发放300份问卷进行宿舍人际关系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高达94.61%的学生认为宿舍人际关系很重要[5]。但部分高校学生对宿舍关系不满意、面对宿舍矛盾常常茫然无措。武汉晨报2012 年11月27日报道,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高校学生就高校学生宿舍关系状况对华中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仅有四成“90后”高校学生对宿舍关系满意[6]。中国青年报2015年3月15日报道,该报通过问卷网对1 355名高校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0.5%的受访学生曾为宿舍矛盾感到烦恼,67.6%的受访学生曾想调换宿舍[7]。
不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极有可能引发人际冲突甚至拔刀相向,给当事学生双方及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近年来,因舍友间人际冲突引发的恶性事件不断出现。这些事件还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破坏了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2008年,因被舍友当众扇耳光,云南某高校女高校学生留下千字遗书后自杀;2009年,吉林农业大学大四学生郭力维因舍友赵同学睡觉打呼噜引发争执,将赵同学刺死;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因琐事投毒宿舍饮水机,致室友黄洋身亡;同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蒋某因室友袁某未能及时给其开门引发冲突,最终蒋某被袁某刺死。“感谢室友不杀之恩”一度成为网络热词,这一热词反映出社会大众对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因人际关系冲突引发恶性突发事件的无奈与心酸。
相对于社会各种突发性事件而言,因宿舍人际冲突引发的悲剧性事件所占比例很小。但高校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90后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整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全部希望和未来。一旦发生这类突发性悲剧事件,将会给家庭乃至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分析引发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处理策略,有效地减少人际冲突的发生,已经成为辅导员甚至是高校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专家研究发现,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是产生宿舍冲突的主要因素;家长的溺爱导致高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易引发人际冲突;辅导员、宿舍管理员与宿舍长在宿舍管理中脱位也是产生宿舍矛盾的主要因素[8]。还有专家认为引发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主要包括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兴趣爱好、个性、认知、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9]。有专家研究指出,引发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琐事和沟通不良[10]。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结合多年来自己作为辅导员在宿舍管理工作中的经验,认为宿舍人际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缺乏、舍友间沟通不足、高校学生在宿舍内的言行举止缺乏制度约束等。
目前90后高校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溺爱式”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只注重索取和享受,不懂得与人分享,不会换位思考,不懂忍让、宽容和感恩,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无法处理好与舍友间的人际关系。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高校学生可以按照兴趣爱好进行选课,并按所选课程参加教学活动。即使同一宿舍的同学,由于选课不同,上课时间和课余时间也不一样,使得他们无法进行深度沟通和交流,阻碍了他们之间建立深厚友谊。学分制弹性学年学籍管理的实施,使高校学生可以提前或者延迟毕业。导致不同专业、年级和班级的学生可能居住在同一宿舍。他们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及行为特点存在较大差异,更容易因日常琐事得不到及时沟通、解决而引发冲突。
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从事网络活动已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天津大学曾做过调查,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四个半小时。部分高校学生与电脑和手机的交流代替了与舍友的交流,进而导致宿舍人际关系淡漠。更有甚者,还有部分学生在舍友学习或休息后仍然在打游戏、上网,以至于影响其他舍友正常的学习、生活,最终引发冲突。
高校宿舍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存在重宿舍纪律和卫生管理、轻人际关系指导的倾向,因而在宿舍出现矛盾时,不能及时给予高校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干预,使得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矛盾的存在又进一步阻碍了宿舍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人际关系越发紧张。同时,高校宿舍管理部门还存在着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的情况,当宿舍成员违反制度时,没有及时给予相应惩处,使制度失去了震慑作用,无法对宿舍成员的言行进行有效地规范和约束。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也存在着重视班级事务、忽视宿舍管理的倾向,使其对宿舍管理精力投入不足、无法及时掌握宿舍各种纠纷和矛盾,只有当矛盾激化或者产生严重后果时才仓促介入处理,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缺乏、沟通不足使得舍友间友情淡薄。他们在宿舍内的言行举止缺乏制度约束,我行我素,毫不顾及他人感受,严重影响到其他舍友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引起舍友间关系紧张。这些情况的发生使得彼此间容忍度降低,舍友的言行一旦超出容忍界限,就有可能引发冲突。若冲突的一方或者双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还极有可能引发恶性突发事件。
高校学生因人际冲突引发恶性突发事件带来的严峻形势,给国家、社会特别是高校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同时也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严重后果。高校工作者应直面这种挑战,寻求行之有效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为减少或避免宿舍突发恶性事件的发生,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措施为开设人际交往课程,提高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开展促进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教育活动;健全各项宿舍管理制度等。专家认为通过开设社交礼仪、现代心理学等有关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11]。有专家为高校宿舍人际关系开出的良方是: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将全人教育的重心下移至宿舍;坚持学生为本的工作模式,开展多元服务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借助专业化的心理辅导等方式,构建良好的宿舍氛围[12]。有专家研究后认为,高校要引导高校学生遵守宿舍公德,通过道德的调节功能对发生在宿舍内的活动进行适当的约束和规范;还要对高校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使其对法律产生敬畏,从而有效减少或者避免发生同室操戈的悲剧[5]89。笔者作为一名兼任高校心理委员联合会指导老师的专职辅导员,针对宿舍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在借鉴专家的经验和做法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宿舍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规范和约束高校学生在宿舍中的言行。对于可能因人际冲突引发宿舍恶性突发事件的问题,笔者还构建了特殊群体学生数据库和四级预警系统。一方面,通过构建数据库,全程监控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情感变化,给予适当的帮扶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整不良情绪和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建立高校学生骨干(尤其是宿舍长和心理委员)—辅导员—学院—校学生处(校心理咨询室)四级预警系统,通过该预警系统的运行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
高校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欠缺是导致宿舍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的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经过集体生活,也没有与兄弟姐妹相处的经历,加之家庭溺爱,导致他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足。他们既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既不知道怎样进行恰当地沟通和对话,也不知道在面临冲突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因此,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帮助高校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高校不可回避的职责。
邀请专家、成功人士、杰出校友开展谈心、讲座、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帮助高校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这些活动同时还可以传授他们人际交往中技巧和社交礼仪,助其反思在人际交往中的言行是否合乎社交礼仪。鼓励他们利用学习到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技巧与舍友进行沟通交流。开设《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懂得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传授他们缓解各种压力、排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部分高校学生由于整日沉溺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无暇与舍友进行深度沟通,导致舍友间人际关系淡漠,进而破坏宿舍良好风气、搅乱舍友间正常的作息习惯,更有甚者还会引发宿舍人际冲突。因此,高校可以组织系列宿舍文化活动,把他们的兴趣从游戏、网络上转移到参加文化活动中去,促使他们在参加这类活动中相互沟通、团结协作、增进友谊,最终减少宿舍人际冲突的发生。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相关宿舍活动却遭遇尴尬状况。有专家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开展的宿舍文化活动很少而且形式单一,不能有效调动宿舍成员集体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有甚者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13]。因此,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优秀宿舍文化活动并吸引同学们积极参加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学院在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诸如“舍歌大赛”、“舍徽设计大赛”、“雅室设计大赛”、“我的宿舍我代言”、“拔河比赛”、 “宿舍沙盘游戏”、“宿舍魅力秀”、“宿舍素质拓展大赛”、“宿舍团体辅导”等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轻松、有趣,舍友们在参加这类集体活动时放下了包袱、敞开了心扉,需求和情感得到了满足,心情得到了放松。同时,全体宿舍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还可以促进宿舍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和相互了解,增进了彼此间的友情,增强了宿舍成员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帮助高校学生真正体会到“家”的感受。
有些高校学生由于被家长过度溺爱,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他们不会整理个人物品,脏衣服、臭袜子、臭鞋随手乱扔乱堆,其他舍友因而心生不满。部分高校学生因家庭教育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在宿舍不经别人同意就随意动用他人物品;在舍友安心学习或者躺下休息时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打电话,引发舍友产生不满情绪,最终因舍友无法忍受而发生宿舍人际冲突。制定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高校宿舍规章制度,有助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创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14]。因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章立制、制定公约,明确规定高校学生在宿舍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规范和约束高校学生言行举止,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减少宿舍人际冲突的发生。
学院制定了《高校学生宿舍管理规定》、《文明宿舍实施办法》等宿舍制度,同时引导宿舍成员共同研讨制定宿舍公约。《高校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和宿舍公约使每位高校学生都明白自己在宿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主动约束、规范言行,为宿舍正常的学习生活提供必要保障。《文明宿舍实施办法》则是从制度层面引导高校学生规范言行,从而激励舍友互相学习、互相约束,积极争创文明宿舍。《文明宿舍实施办法》包括文明宿舍的产生、具体指标等内容。文明宿舍具体指标包括宿舍卫生检查情况,参与学院开展的宿舍集体活动情况,宿舍成员迟到、旷课、早退情况,宿舍成员违反学校纪律情况,宿舍成员获奖情况,考试补考率等方面。学院每年都会组织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各宿舍现场汇报、评委统一打分,再结合各参赛宿舍本年度具体指标得分,最终确定文明宿舍名单。对文明宿舍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获得表彰的宿舍成员同等条件下在评优、入党等方面优先考虑,增强了学生积极化解宿舍内部矛盾的主动意识。将具有不同特色的文明宿舍通过展板、视屏播放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同时组织其他宿舍学生到文明宿舍参观。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文明宿舍成员的自豪感,激励其它宿舍效仿学习,掀起“争先创优”的宿舍文化建设氛围,从而构建和谐的宿舍环境,减少或者避免宿舍人际冲突的发生。
宿舍长担负着监督宿舍制度、公约执行,规范舍友言行举止的责任。为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威信,统一规定宿舍长是班委成员,享有在综合测评时加分和参选“优秀学生干部”的权利。这极大地提高了宿舍长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他们以身作则,带领舍友们遵守制度、遵守公约,争创文明宿舍。对不作为或者不能以身作则的宿舍长,要立即找其谈话敦促限期改正,若不能按要求及时改正,重新组织宿舍选举产生新的宿舍长。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发展还没完全成熟,尚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由于存在经济、心理等不同困难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不善于、也不愿意与舍友进行交流沟通。当他们与舍友发生误会且没有及时沟通解决时,易产生心理危机,引发人际冲突,严重时还会出现自伤、自杀,甚至引发对舍友举刀相向的恶性突发事件。时刻关注他们心理、情感等方面变化,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帮扶,对于预防宿舍人际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认真思考、积极作为,制定相应策略全程监控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变化。
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高校学生入学时填写的学生信息登记表,对班级学生的家庭成员组成、父母工作性质、父母联系方式和学生兴趣、特长等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将离异家庭、孤儿、“低保”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类型学生的上述信息汇总作为基础数据保留。根据学校心理咨询室针对新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普查的反馈信息,建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走访、家访、谈心了解学生日常情况,查看班级日志和期末考试成绩,调阅宿舍门禁系统数据,掌握有关学生出入宿舍时间、频率以及与舍友是否同行等情况,并将上述信息整理成动态数据。将动态数据与基础数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组合形成班级特殊学生数据库,并根据数据库密切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还要随时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的QQ动态、微信、微博内容,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介入,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日常工作中还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做好心理疏导、帮扶工作,助其积极主动调整不良情绪和消极心态。
以上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宿舍人际冲突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避免发生人际冲突。高校管理者在人际冲突发生后,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处理,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突发事件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及时预测、发现宿舍人际冲突则是顺利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因此,建立完备的预警系统,及时预测、发现各类人际冲突的产生,并及时给予相应解决,可避免因人际冲突恶化形成恶性突发事件。
学院构建了由高校学生骨干(尤其是宿舍长和心理委员)—辅导员—学院—学生处(校心理咨询室)组成的四级预警系统。在该预警系统中,辅导员作为最重要的环节,在预测、处理宿舍突发事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定期走访宿舍,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沟通,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每个同学尤其是行为困难、心理困难、经济困难和学业困难的学生身上,针对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解决。辅导员还要定期召开班级学生宿舍长、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会议,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状态,要求他们密切关注所有同学尤其是几类困难学生的情绪变化,一旦发现有同学情绪异常及时汇报。辅导员接到信息后,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掌握的数据库进行预判,在此基础上进行紧急处理,同时进行梳理、上报学院领导。学院领导接到汇报后立刻召开紧急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方案,并将详细情况汇报给校学生处。学生处认为必要时可以整合全校力量集中解决突发事件。
实践表明,上述策略的实施可以提高高校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增进舍友之间的友情、规范高校学生的言行,从而有效预防因人际冲突引发恶性突发事件。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就曾利用上述策略处理过相关事件,所带班级学生宿舍虽然也有人际冲突发生,但极少会发展成恶性突发事件。即便偶有突发事件发生,也借助完备的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进行了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 梁丽,龚宇平.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和谐寝室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72-73.
[2] 陈睿,许蓓蕾.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寝室文化建设[J].高校辅导员,2013(4):76-79.
[3] 付春新,李清贤.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调查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99-104.
[4] 王少俊. 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及其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4):93-97.
[5] 王亚娟.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J].思想理论教育,2013(6):89-92.
[6] 杨佳峰.调查显示:仅四成高校学生对寝室关系满意[EB/OL].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2-11-27/1148363683.shtml.
[7] 王琛莹.调查称67.6%受访学生曾因舍友矛盾想换寝室[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5-03/09/c_127558246.htm.
[8] 牛晓玉. 基于辅导员视角的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57-59.
[9] 曹加平.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归因及预防[J].高教学刊,2015(23):230-232.
[10] 吴冬华.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处理策略及影响机制[J].当代青年研究,2014 (4): 47-52.
[11] 王大帅.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管理,2012:257.
[12] 张洁.高校学生寝室悲剧的成因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00-107.
[13] 杨婧婧,周成仓.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39-41.
[14] 盛义保,付彦林,王腾. 加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有效途径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