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长安,张洪根
(安徽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结合学校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目前地方高校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学生个性未能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人才培养,率先进行了文科类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通过改革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0世纪末开始的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使众多工科院校进入了“文科冒进”阶段,文科类的专业成为了大多数工科院校扩大规模的首选。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行战略转移,扩招规模进入稳定时期,质量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这时,工科院校的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许多问题开始逐渐显现。
一是专业设置基础薄弱,专业定位不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大多缺乏学科基础支撑,由于先天不足,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又由于受到学科基础和学生来源的制约,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也难以兼顾精英型与大众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工科院校文科类专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二是专业建设趋同性严重,专业特色不明。在工科院校文科类专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文科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趋同于综合性大学,导致其处于与综合性院校文科类专业盲目竞争的被动局面,未能形成工科院校文科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人才社会适应性不强。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工科院校文科类专业大多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存在重统一性教育轻个性化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导致个体缺少个性,群体缺乏多样性。对于以工科为主高校的文科类专业毕业生来说,其学校出身成为导致部分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也可能会成为工科院校文科类学科专业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
课题组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机遇,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文科类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的新理念,开启了文科类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经过探索,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培养的目标、方案和相关的配套制度,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实施文科类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是:树立精细化培养理念,深入了解社会对文科类人才的需求,精细分析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借鉴国内外改革成果,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从社会需求、办学定位、学生生涯管理相结合的角度,改变“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既对学生有统一要求,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精细化管理就是要精心思考,细微管理,追求高效,达到完美。实施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就是把精细化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精细分析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差异,依据学生不同的社会背景、知识结构、智商情商、个性特征、心理倾向以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确立精细化的目标定位,设计精细化的培养方案,制定精细化的培养制度,实施精细化的日常教育与管理,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
一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以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理论、培植学术研究基础和备考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深造为目标;二是培养实务型人才,以考取和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职业为目标;三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该培养方向注重本专业知识传授与工科院校某种特定专业学习的结合,以培养既懂本专业又有其它特定专业知识、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身的条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
根据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定位,将整个本科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分类培养两个阶段,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不同阶段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
一是通识教育阶段(前5个学期)。这个阶段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实现国家规定的基本专业要求,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法学专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主要制度;法律职业者必备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尤其是法律思维能力和职业道德;与法学相关的重要人文知识等。
二是分类培养阶段(后3个学期)。在此阶段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
对学术型的培养方向,设置若干门文科二级学科方向的具有鲜明理论性与前沿性的专业课程模块,以便攻读不同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生选择。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研讨性与启发性,鼓励导师带领学生开展学术训练。
对实务型的培养方向,设置以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为参照的相关选修课程模块,便于学生尽快取得职业资格。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实务技能的训练,鼓励既精通理论又熟悉实务的教师承担相关教学任务。
对复合型的培养方向,开设跨专业选修课或者实行双专业主辅修制,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炼,通过范围广而内容精的课程学习提高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实行全员和全程导师制,对不同类型培养方向的学生配以相应类型的导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生活等方面全方位的精细化指导。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稳定专业思想、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和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指导毕业班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目标,使自己在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月、每个星期都有自己的小目标,然后根据具体的小目标,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步步落实,逐一实现。
一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点评式和案例式教学,把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创新的教学方法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鼓励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鼓励学生尽快实现由接受性学习方式向自主性学习方式转变。在自主性学习中,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又强调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平等对话。二是转变单一的评价理念,逐步实行多元化的评价制度。针对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制订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术型人才着重考查学生对前沿理论发展及应用发展的了解,以及学生对进行科研的科学方法的掌握;对实务型人才着重考查学生法律实务能力;对复合型人才则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解决某一职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多参加国内外及校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使教学工作更贴近实际。积极建立学校与社会实务部门之间的灵活的业务交流机制。
在培养理念上,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强调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更加注重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培养目标上,不再局限于整齐划一的目标要求,而是根据社会需求、专业性质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目标定位。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身的条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上,不仅培养实务型文科人才,也培养学术型文科人才和复合型文科人才。
1.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制约着精细化培养制度的实施。实施多目标、多类型的精细化培养必须配以多样化的课程设置、灵活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多元化的质量评价标准与手段,但在实践中精细化培养模式往往受到学校层面统一化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制约,改革实践常处于两难困境。比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由于受学校学分统一的培养模块结构的限制,难以按不同类型的培养要求科学设置完整的内容体系。再比如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由于学校有统一的如教师课堂教学、学生毕业论文等评价标准,就难以实施与培养类型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也难以针对不同培养类型的学生实行个性化的评价。
2.还需加强系统化的培养体系建设和具体实施环节的监控。实施精细化培养必须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这个体系一般来说由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理念确立、目标设计和方案构建等)和运行系统(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学生教育管理和运行监控等)组成,具体由培养方案设置、学生个体目标选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组成。目前,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的精细化培养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培养体系,还需要加强运行系统的精细化建设,尤其要加强具体实施环节的监控,以保证培养模式运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比如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性、兴趣和需求的易变性,必然导致目标选择的不稳定性,要使学生个体目标选择科学、合理,不仅需要导师的精心指导,还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实施有效的监控。
经过文科类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尽管目前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取得的初步成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实施精细化培养是遵循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和社会多样化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实施精细化培养有助于改变过去“一锅煮”的粗放式教育模式,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或具体环节进行多样化的精细化培养。
精细化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确立精细化的培养目标,又要建立精细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制度建设,它有助于使每一个教学步骤精心,每一个教学环节精细,每一项教学管理科学、精准。实施精细化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推进精细化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
精细化培养有助于文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精细化培养模式是针对文科学生个体的知识背景、智商情商和个性特征,确定适合于个体成才的培养计划,从而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因为在人们精神劳动的复杂过程中,个人的主动性是最具有学术生命活力的因素,是创新的基点。创新是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是研究治学的高级心理状态,它要求把精细化培养深入到学术品格的心理层次,将个性发展和学术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具体化、多样化。精细化培养可以进一步加强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责任,在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前提下,更培养学生具备应用理论知识和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精细化培养有助于工科院校文科专业的长远发展。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文科人才不再是专业面过于狭窄的专家,而是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工科为主的大学比综合性大学更具有培养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先天优势。依托理工背景,在文理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确定数个专业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本研究提出的精细化培养模式中的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既可发挥自己特长,在文科整体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的众多文科专业中确定自己的合理位置,也可避免因一哄而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有利于形成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使整个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结构和布局。
精细化的理念不仅仅在人才培养中引入,还可以推广到学校其它工作中去,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如以精细化管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绩效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节约型学校建设等。
实施精细化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上下共同努力,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也需要学校层面给予更多政策的支持。
需要从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战略高度,谋划和布局文科类专业建设、改革和发展,大力扶持文科类专业,特别是新办、弱势文科专业,从根本上改变文科的短板效应。
一是除了国家规定设置的课程外,下放课程设置的自主权,包括课程学分(学时)的分配。
二是完善评价制度,从宏观层面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要针对不同的培养类型、不同的课程属性、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制定相应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有利于文科类专业精细化培养的政策,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分配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一是加强精细化培养体系建设。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精细化培养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把握精细化培养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加强精细化培养的运行机制建设,努力构建科学、系统、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细化培养体系。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还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人才培养相对稳定性的关系;既要处理好学生个体需要、专业岗位需求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使改革稳步、扎实、有效推进。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使教学工作理论联系实际。
三是加强精细化的评价体系建设。从微观层面针对不同的培养类型、不同的课程属性和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完善制订教师教学质量的具体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以及学生学习的具体评价标准和考核形式。
四是加强学院内部政策的调整。完善和落实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精细化培养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具体的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既要考核工作的数量,又要考核工作的质量,并与内部分配挂钩。完善有关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围绕精细化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和指导学生成才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