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
摘要:人类的社会性活动经验实际上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逐步到幼儿期进入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在幼儿期,很多孩子的日常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问题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将会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度。考虑到幼儿的主要生活范围是家庭和幼儿园,因此,我们决定从家园合作的角度来解决幼儿问题行为,其识别将是第一步。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问题行为;识别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9-009-1
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判别有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不少幼儿具备行为的两面性,即在幼儿园一套,在家中又是一套,往往需要同时联合家庭和幼儿园才能发现其行为的差异。因此,幼儿园若不能组织和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之中,对孩子的教育则可能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当前幼儿问题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难以识别问题行为的根源
在幼儿园中,往往会有这样的孩子,他们在家里的时候非常专横跋扈,在幼儿园里表现的却比较乖巧,然而,通过集体行为和集体互动的观察却可以发现这种不良行为。这些孩子往往存在着目光躲闪和相对孤僻的问题,在幼儿园里,他们明明很想跟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或者共同游戏,但却常常左顾右盼、独自玩耍。这部分孩子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大部分幼儿教师都难以识别这种问题行为的根源,不知道这些孩子内心的所思所想。
2.难以识别较为隐蔽的幼儿问题行为
同样地,孩子的某些行为实际上是由于其渴望他人关注,但是这些行为往往非常隐蔽,尤其是这些孩子往往对幼儿园教师有一定的敬畏心理,因此,很多时候幼儿的问题行为很难在第一时间内发现的。由于幼儿园中的班级内小朋友数量比较多,老师不可能非常及时地发现每一个小朋友较为隐蔽的生活问题行为。但是在进行亲子活动和家长会沟通的时候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在亲人面前蛮不讲理,甚至就地打滚、大哭大闹。
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的叮当,近几日明显地表现出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意愿,每天入学前他都表现得情绪低落,甚至大哭拒绝出门。负责接送的奶奶对此极不理解,于是带着怒气,跑到班主任处质询原因。就这样,家长对幼儿教师的不理解,不仅给幼儿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而且也对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叮当不愿意上学的问题无法解决。
二、结合家园合作角度促进幼儿问题行为识别及应對
1.有计划地进行行为观察和判断
能够发现幼儿问题行为的最佳途径就是结合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及时地发现幼儿在幼儿园以及家庭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只要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对幼儿行为进行判别和观察,就可以及时地判断出是什么引起了幼儿的问题行为。幼儿的问题行为往往是有一定动机的,在出现行为之后,结合幼儿动机的分析判断就能很好地应对。
在上文中的叮当案例中,班主任老师为了解情况,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恳谈之后发现,叮当的父母由于近来工作繁忙,就把奶奶接来照顾叮当,奶奶对于叮当非常宽容甚至溺爱,平常所有的生活巨细都由奶奶包办式地管理,叮当的任何问题都不允许随意指出,甚至父母也无权批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造成了叮当慢慢难以融入幼儿园小伙伴的集体,不愿意上幼儿园,觉得在家里才能游刃有余。
2.有计划地校正幼儿的问题行为
教师可以与家长定期进行家访沟通、网络沟通和家长会的集中性沟通,考虑到幼儿问题行为的不同表现以及家长的个性化差异,教师可以定期地指导家长,总结和反思幼儿问题行为的细节变化。同时,教师还需制定较正计划,在对幼儿问题行为识别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意识的纠正。其中要注意的一点是,一方面应该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将有怎样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要让家长意识到家园合作、家园共育可以对幼儿问题行为产生阶段性的改进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要想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进行家园共育,共同帮助孩子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强化适宜的行为。
在叮当问题的计划性改进过程中,幼儿园老师与叮当的家人,包括奶奶和父母一起制定了比较周详的计划,在家里家外帮助叮当提升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老师发现,叮当之前参加班级内的系鞋带比赛,没有得到嘉奖,因为他根本不会,所以闷闷不乐。因此班主任和父母在肯定奶奶付出的同时,与叮当和奶奶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并且请奶奶一起协助叮当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有计划地使叮当的性格缺陷得以矫正,生活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加强,逐渐融入了幼儿园班集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园合作,双方共同努力。就目前情况来看,家庭与幼儿园这两种因素并没有完全融合到一起。因此,我们应找到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法,以便使教师和家长之间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禹萌,朱莉.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认知类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4).
[2]李水秀.浅析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N].贵州民族报,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