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不可或缺。通过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英语试题,发现阅读理解题占据非常高的分值,做好阅读理解题是学生获得高分的关鍵途径。为此,高中英语教师要分析阅读理解题,总结出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的语篇选材多为时文,题材多样化,信息丰富。同时,文本具有鲜明的英语语言文化特点和浓厚的时代气息,阅读材料可以是叙述、描写、应用、说明、议论等文体皆备,在考查中,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考查了学生的解题技能。
一、速读全文,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速读全文之前,学生要阅读标题,通过分析标题,初步掌握文章的主题。众所周知,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然而每一段落也有一个中心内容,因此,速读过程中,学生要画出每一段落的中心句。通常情况下,说明文、议论文这两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主题句,并且有的出现在段落开头,有的出现在段落中间,有的却出现在段落末尾。只有了解到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才便于学生发现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中心句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每个段落里除了中心句之外,其他句子都是进一步解释中心句。
请试试看,下面这个段落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呢?
Solong as teacher fai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y will continue to undertake to do for children that which only children can do for themselves.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is not passing reading on to them.It is certainly not endless hours spent in activities about reading.Douglas insists that“reading cannot be taught directly and schools should stop trying to do the impossible.”
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分析,发现这个段落的中心句是“reading cannot be taught directly and schools should stop trying to do the impossible”。当学生掌握了这个段落的中心句之后,接着围绕着中心句展开阅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浏览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阅读理解题通常都是给定一篇文章,并围绕文章内容,给出5道选择题,让学生完成。由此可见,做题是最终目的。为此,当速读完课文之后,学生要认真浏览这5道选择题,了解5道选择题分别提问了什么,并接着阅读,从文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有的问题考查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问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通过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变得有针对性、方向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逻辑推理,深层次理解文章
有的阅读文本给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阅读文本却没有指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为此,学生要从字面意思出发,认真分析段落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重视阅读文本中的细节,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逻辑推理题,在设计问题时,通常会用到infer,imply,suggest,indicate等词,当在阅读题中看到这些词汇时,学生心里面应该明白这是一道逻辑推理题,学生应把握逻辑关系,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四、猜测词义,快速理解文本的含义
阅读理解的词汇量通常保持在3500个左右,文章中大约有3%左右的生词,此时,应根据上下文或者整篇文章才能做出推断。同时,生词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的能力。然而,有很多高中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通常会被不认识的单词所阻碍,从而出现理解偏差,或者理解困难,最终影响到阅读速度。其实解决生词给阅读所带来的障碍时,要让学生掌握猜测生词的方法,如:根据定义猜测生词含义、根据对比关系猜测生词含义、根据因果关系猜测生词含义、根据生活常识猜测生词含义、根据构词法猜测生词含义等。
总之,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朝一夕中慢慢完成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学生阅读英语刊物与书籍,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同时,学生还要积累英语词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使得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参考文献:
[1]胥少先.高考英语阅读的走向及教学应对策略初探:以2010年四川高考英语卷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Z4).
[2]廖利霞.高中英语答题技巧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6(22).
[3]谢琴.总结规律掌握技巧:英语阅读理解七选五解题策略与技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5).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