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波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从不计成本、低效化的传统模式逐步转变为走向市场、高效化的新模式。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当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研究侧重于企业,在事业单位方面还存在环境较差、预算和管理效率低下、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
2012年11月,我国财政部在其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适用)》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所谓内部会计控制,指的是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企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为目的,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和方法。(1)随着新时代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逐渐走向市场,开始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在此之前,由于事业单位性质特殊,其内部控制一直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系,时至今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差、效率低、监督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已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本文将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入手,探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以为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行建议。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要想收获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有稳定规范的外部环境,具体包括组织结构、会计控制人员内控意识等。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在这两方面都存在较明显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其一,在组织结构方面,事业单位有关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财务部门设置不科学,权利与责任划分划分不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主要由财会部门负责,但我国绝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会部门都无权直接参与单位的重大决策活动,对单位固定资产变更和使用的相关事项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意见和建议,管理职能难以发挥。此外,财会部门的人员数量较少,“一人多岗”是事业单位人员分配的常态,这使固定资产的账目记录、报关、决策和审计等环节难以相互独立,无法实现有效的权责制约,出现问题也难以追责。
其二,在会计控制人员的内控意识方面,会计控制人员的内控意识往往较为薄弱。这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者不够重视,没有将单位的成本核算纳入到自身职责范围,认為事业单位只需做好对公共事业的管理即可;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对单位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难以意识到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进行管理和约束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职责发挥的不到位。
(二)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低下
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不仅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控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单位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合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事业单位的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却疏于对已有固定资产进行归置和管理。一方面,事业单位擅自变卖固定资产或者对其进行其他处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但这些买卖行为却极少被规范地登记在账;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缺乏明确的财产盘点、处置和出借制度,也导致了固定资产出入账目不符、违规清理固定资产账户、出借款项损失严重难以收回等问题的频频出现。
(三)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完善
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是构成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系统,其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必须科学合理,且相互配合。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控监督机制在这两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
其一,内部监督的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自我监督,换言之,是在同一系统内部的不同工作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在这种监督方式下,固定资产审计部门迫于本部门领导的利益和压力,往往难以坚持内部审计业务的规范与原则,最终的审计结果也流于形式,缺乏权威性。
其二,外部监督的效率低下。事业单位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业务容易牵涉到国家机密,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很难将其固定资产的有关信息传递给其他的个人或是单位,社会有关的中介机构也无法介入固定资产内控的外部监督。单位在缺乏属于自己的一套外部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也就难以推进固定资产的内控监督。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优化方案
(一)改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
改善固定资产的内控环境,必须从固定资产组织结构与内控人员意识两方面入手。二者结合,才能从外因与内因上共同优化内控环境。
一方面,要健全固定资产的内控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理论,结合我国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与事业单位自身的特质,健全固定资产内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健全过程中,应对单位不同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设立相应岗位,尽可能实现固定资产业务决策、执行与审计监督三个环节的独立和彼此制衡。另一方面,提高管理者对固定资产内控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在岗人员的业务培训。不仅要向管理层人员普及固定资产内控的重要性及有关知识,还应定期组织研讨会、交流会,加强在岗普通员工对固定资产内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者配合,才能高效完成固定资产的内控工作。
(二)全面落实科学管理,完善盘查制度
资产盘查指的是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记录、变更资产的数目、去向与用途,以实现资产流向与账目相统一的过程。在固定资产的买卖上,事业单位应要求固定资产内控负责人及时登记在账,做到账目的及时清算。为确保账目及时清算能够顺利推行,单位可以开展不定期抽查、问询等,时刻关注单位固定资产的动向。在固定资产的盘点、处置与出借上,事业单位应改良结算规范,推行实时监控。对于固定资产的盘点周期、盘点过程,处置方式、处置原则,以及出借的具体限额、时长等等,都应该在盘查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固定资产出入账目的记录、清理,出借款项的收回和使用,都应该严加监控管理,出现问题及时追责,以规范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
(三)优化固定资产控制监督机制
优化固定资产控制监督机制,完善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缺一不可。
首先,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固定资产审计制度。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属于自己的内部固定资产内部审计机构,并制定相关章程和规范,明确固定资产审计机构的权责。在人才的选拔上,事业单位应在招聘时严加考核,选择精通固定资产审计、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过硬的会计从业人员。在机构归属上,事业单位应尽量实现固定资产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将其从审计单位名下转至预算单位名下,以减少自我监督、形式化监督的出现。
其次,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在监督效率的提高上,事业单位可以将外部监督与政府审计相结合,由于政府审计具有独立性,借助政府审计机构对本单位进行外部监督,可以有效避免外部监督的缺失,同时与内部监督相辅相成,有效节省监督的成本。在外部监督经验的沟通交流上,事业单位可以不定时组织各固定资产内控工作人员与外部监督人员的经验交流会,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从而在监督审计工作中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会计控制影响着事业单位自身的转型与未来发展,也影响着新时期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态势。尽管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控在环境、管理与监督上仍然存在问题,但通过对制度的规范与完善、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都将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只有充分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快、更好地寻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之路。
注释:
韩丽荣,高瑜彬,胡玮佳:《审计理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参考文献:
[1]李芳芳.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6 (16):123-124.
[2]李常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 (06):172.
[3]张俊宏.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J].财经界(学术版),2015 (1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