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兵,王佳禾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沈阳 11003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腹部胆囊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多见于腹部消化系统术后,尤以胆道系统疾病术后最为常见[1-2]。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包括术中麻醉、肠管牵拉、器械刺激及术后炎症等因素,导致胃肠道交感神经活动增强,阻止胃肠道平滑肌中的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进而阻碍胃肠道的肌电活动,降低胃肠道蠕动频率[3],最终诱发本病。本病属中医学当中“痞满”“腹痛”“肠结”等范畴,我院采取艾灸足三里联合腹针的治疗方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8月-2017年5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104例,其中男54例,女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55.23±3.4)岁;对照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56.37±3.1)岁,2组患者各项基本临床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1)西医诊断参照2001年第5版《外科学》[4]中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确诊为腹部外科疾病者,具备外科手术指征,行腹部外科手术。术后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排气排便障碍等,腹膜刺激征及腹部绞痛阴性者;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症见:腹部胀满不舒、憋闷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反酸、二便不通或功能减弱等,除外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克隆病、术后结石残留及胆管狭窄。舌红或淡白,苔薄白,脉沉或弦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电解质补液及抗感染治疗,辅助下床适当运动,促进胃肠道蠕动恢复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艾灸足三里联合腹针的治疗方法,艾灸选取足三里穴,艾条由湖南汉达生物有限公司提供,以温和灸方式操作30 min;腹针选取穴位:中脘、下脘、滑肉门、气海、关元穴,具体操作:对穴位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选用规格为0.30 mm×40 mm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乐康恒医疗器械厂),其中中脘、下脘、滑肉门穴采取提插泻法,气海、关元穴采取捻转补法,以上诸穴得气后均行针3 min,留针30 min,2组患者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痊愈:患者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消除,排便排气频率正常;有效:患者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好转,排便排气频率增加;无效:患者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无变化,排便排气频率无改善。
1.4.2 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激素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血浆生长抑素、血浆胃动素及血清胃泌素,具体操作依据试剂盒(郑州万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说明进行,操作由我院检验科完成。
1.4.3 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首次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48 h内排气、72 h以内排便的人数。
1.4.4 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表及SF-12评估生活质量 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7]进行评分,具体评测:胃脘痞满、胃脘疼痛、胸胁胀痛、少腹胀痛、纳差、食后腹胀、早饱、多食易饥、呃逆、泛酸等32项目,根据其程度记分:0、3、5、7分,观察评分变化情况;应用简明SF-12进行评估生活质量[8]。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血清MMP-9、TIMP-1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有效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1 临床疗效评价 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 52) 例
2.2 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激素水平 治疗后,2组患者的胃肠激素MMP-9、TIMP-1水平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胃肠激素MMP-9、TIMP-1水平降低更为显著(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胃肠激素MMP-9、TIMP-1水平比较( ,n = 52) μg/L
表2 2组患者术后胃肠激素MMP-9、TIMP-1水平比较( ,n = 52) μg/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MMP-9 TIMP-1治疗组 治疗前 925.26±96.68 94.63±10.56治疗后 114.26±7.52#△ 22.51±1.31#△对照组 治疗前 926.16±95.36 95.21±11.75治疗后 398.05±10.14# 50.33±0.71#
2.3 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经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更短(P<0.05);且治疗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小于48 h的患者人数、首次排便时间小于72 h的患者人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 3 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n = 52) 例(%)
表 3 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n = 52) 例(%)
注: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 P<0.05
组 别 首次排气时间/h 首次排气时间<48 h的患者 首次排便时间/h 首次排便时间<72 h的患者治疗组 24.66±8.23# 34(65.38)# 29.47±6.11# 29(55.77)#对照组 49.72±8.54 12(23.08) 46.69±6.16 6(11.54)
2.4 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表及SF-12评估生活质量 经治疗,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SF-12得分中PCS、MCS均有所提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SF-12得分中PCS、MCS升高更为显著(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SF-12变化( ,n = 52)
表4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SF-12变化( ,n = 5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中医证候评分 SF-12得分PCS MCS治疗组治疗前89.23±11.36 47.31±8.21 44.45±11.46治疗后 31.65±10.89#△ 56.79±8.34#△ 52.14±10.52#△对照组治疗前89.24±11.33 46.66±8.46 43.76±10.54治疗后59.12±12.85# 47.13±7.65# 43.98±11.2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现代临床针对胆囊严重病变时采取的外科手术治疗手段之一,由于机体胆囊器官的缺失,导致胆汁的浓缩、储存及输布失于制约,诱发多种术后并发症,其中以胃肠功能紊乱最为常见。有研究统计表明,其发生率约为69.45%,临床症状可延续术后数周亦或数月不等,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等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致使患者术后营养吸收、新陈代谢、病情恢复等受到阻碍[9]。
中医学认为,肝胆互为表里,具有协调统一的生理功能联系。因此,当胆腑出现病变甚或切除时,肝脏的功能必然受累,出现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肝胃不和等病理表现,致使腑气不通,形成瘀滞[10]。其病位在肠腑,使脾胃运化失司发为本病,故应以疏肝利胆、降逆止呕、健脾和胃为治疗大法。艾灸是通过艾炷或艾条燃烧的温热刺激激发人体潜在的免疫力,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和、散寒消肿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失常等症。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具有抗炎的临床疗效[11]。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足三里穴对肠道功能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以手法刺激足三里可加快肠道蠕动频率,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2]。腹针疗法为针灸刺法的一种,系指通过针刺腹部穴位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起到疏通经脉、调畅气机、协调阴阳、抵御外邪等临床作用[13],中脘穴,属任脉腧穴,因其位于胃脘部正中,故而得名。中脘穴为气血集聚输注体表之处,具有调畅三焦气血运行、疏通脏腑气机的临床疗效[14-15]。滑肉门,位于任脉,又名滑幽门,幽门乃胃与小肠相交之处,与此穴相近,故名滑幽门,本穴主治呕吐、腹胀、腹泻、肠鸣、腹痛、泄泻、胃痛、呃逆等症[16];气海穴为肓之原穴,气即元气,海乃深大也,本穴为元气汇聚输注体表之处,故名气海。气海具有补益元气、强身健体的功效,且为保健之要穴[17-18]。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用,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胆囊切除术为金刃所伤,导致脏腑元气受损,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本病还应补益元气,平衡阴阳,临床本穴常与气海合用,治疗腹胀肠鸣、泄泻、恶心呃逆等胃肠道气机不畅疾病[19-20]。
综上研究结果表明,艾灸足三里联合腹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具有较好的调节促进作用,可改善其消化系统的不良症状,如腹胀、腹痛、嗳气、呃逆等一系列病理征象,促进术后排气、排便功能,使胃肠道激素水平迅速恢复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