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坤, 王 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上海市儿童医院 1. 麻醉科; 2. 手术室, 上海, 200062)
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系统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发病率在中国有逐年升高趋势[1],部分地区达到0.903%[2]。尿道下裂临床表现为尿道开口异常及阴茎下弯,无法站立排尿[3],其病因复杂,机制不明,与遗传、激素代谢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手术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方式[3-4]。尿道成形术是小儿泌尿外科较为常见且刺激较强的精细手术,因此麻醉方式的选择和管理尤为重要,同时也对麻醉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骶管麻醉很难取得患儿的配合,气管插管又容易增加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喉罩是一种介于面罩与气管插管的新型通气工具,操作简单且对患儿气道损伤较小,耐受性好[5]。本研究对60例小儿尿道成形手术患儿分组进行麻醉干预,探讨喉罩联合骶管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及麻醉护理,现报告如下。
选择上海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10月行尿道成形手术患儿60例。患儿术前检查均无肝肾功能、心功能异常,无阿片类药物过敏或者滥用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2.41±1.44)岁,平均体质量(13.10±4.45)kg,平均手术时间(106.30±35.56)min。对照组患儿平均年龄(2.68±1.25)岁,平均体质量(14.00±3.35)kg,平均手术时间(98.83±39.80)min。2组患儿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采用喉罩联合骶管阻滞麻醉,术前根据患儿年龄、体质量选择大小合适的喉罩。常规麻醉诱导,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协助医生轻柔置入喉罩,保持患儿颈伸仰卧位,喉罩气囊内注入适量气体,以免喉罩通气口与喉头位置移动或潮气量过大而发生漏气。插入喉罩后,接麻醉机行机控呼吸,随后左侧卧位行骶管阻滞麻醉。调节潮气量6~10 mL/kg,呼吸频率18~20次/min,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0~35 mmHg,术中吸入各1 L/min的O2-N2O混合气体、2%~3%七氟醚,维持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值1.3。
手术结束关闭七氟醚,待患儿呼吸频率规则且>10次/min、自主呼吸潮气量>5 mL/kg时拔除喉罩,送入麻醉恢复室。为避免胃内容物反流误吸,长时间手术应控制通气压力并观察术中胃膨胀情况,在小儿喉罩通气时压力控制通气模式比容量模式更安全有效[6],可降低反流、误吸的发生。麻醉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除患儿本身的因素外还要注意手术医生的操作是否压迫患儿胸廓导致潮气量变小引起低氧血症。麻醉恢复期患儿咽喉部保护性反射未完全恢复,加之术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原因,拔除喉罩后有可能出现反流、误吸、咽痛、喉痉挛等并发症[7-9],故拔管后常规备好简易呼吸囊、口咽通气管,并做好气管插管准备。出现通气障碍血氧饱和下降时,立即抬下颌,肩胛下垫肩垫,使用简易呼吸囊加压通气,及时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10]。对照组常规采用气管插管联合骶管阻滞麻醉方式。
记录2组患儿手术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有数据均记录于麻醉手术信息系统。
观察组患儿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术后苏醒时间比较 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喉罩是一种新型通气工具,同传统气管插管麻醉方式比较,喉罩对患儿气道损伤较小,容易操作。研究[11-12]显示,在小儿尿道成形手术中使用喉罩联合骶管阻滞麻醉能有效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显著改善患儿围麻醉期生理指标,改善手术整体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喉罩联合骶管阻滞麻醉更适用于小儿尿道成形术。
术后随访发现,观察组术后躁动、声音嘶哑的发生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1人同时发生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喉罩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加之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研究[11-13]显示,喉罩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用于小儿麻醉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在维持有效通气的前提下减少刺激和术中吸入麻醉用量,同时减少了术后不良反应,麻醉效果优于气管插管全麻。
综上所述,在小儿尿道成形术中应用喉罩联合骶管阻滞麻醉操作方便、简单,对气道刺激较小,苏醒时间短,配合相应的麻醉护理措施,可减少围术期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麻醉质量和手术安全。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201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