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模式在我国护理领域中应用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8-12-29 01:25谢先琼魏小龙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18年11期

谢先琼, 魏小龙, 杨 莹

(1. 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 护理部, 湖北 洪湖, 433200;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麻醉科, 湖北 武汉, 430030)

信息准确传递是保障有效人际沟通的重要前提。医护沟通主要是对患者的病情及状况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后进行的正确传递。表面及形式化的汇报不仅难以有效传递信息,还可导致信息接受者做出错误判断,给患者造成巨大隐患,同时亦会使沟通者之间因沟通障碍造成无意伤害[1-2]。SBAR模式主要包括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和建议(Recommendation)四部分,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技术,目前已在欧美国家医疗体系中广泛展开[3-5]。国内SBAR模型应用的相关研究最早见于2011年,之后SBAR模型在临床科室、重症患者交接班中的应用被陆续报道[6]。本研究采用计量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内外部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SBAR模式研究的不足和新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系统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SBAR在我国护理领域中应用的相关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和大医医学搜索数据库。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11年1月1日—2018年7月20日,检索词为“SBAR沟通”“SBAR”“SBAR模式”和“护理/护士”。

1.2 文献分析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按照其原理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Endnote去除重复文献。收集文献的数据特征包括文献年发表量、作者信息、关键词频次、文献被引频次、期刊信息、文献内容特征等。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共检索文献879篇,剔除重复发表、与该研究无关以及小报道、经验论文、工作总结性的与主题不符的文献,最终入选文献219篇。

2.2 年度分布

最早发表有关SBAR模式在护理领域中应用的文献是2011年,截止目前为止,年均发文27.40篇。2011年—2017年,文献发表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但2018年发表量有所下降,可能与2018年仅入选7月份之前的文献有关。见图1。

图1 SBAR模式在护理领域中应用的年度载文趋势

2.3 期刊分布

219篇文献刊载于33种期刊,载文量≥3篇的期刊有8种(见表1),发文量占总文献的42.92%,其中《中华护理杂志》(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仅刊载3篇,属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的《护理研究》刊文量11篇,《护理学杂志》载文量8篇,《中国护理管理》刊文量5篇。护理核心期刊总发文量占总文献的12.33%。可见,发表SBAR模式在护理领域中应用的文献期刊级别较低,文献质量偏中下水平。

表1 刊文3篇以上期刊分布

2.4 关键词频分布

共获取关键词87个,其中高频关键词11个,包括SBAR沟通模式99次、标准化沟通50次、交接班36次、沟通方式23次、护理22次、满意度14次、床旁交接班14次、护理质量12次、医护沟通9次、信息交流7次、晨交班5次。

2.5 文献合作度分布

219篇文献共有作者706人,其中发表6篇文献有2人,发表4篇有1人,3篇有3人,2篇有41人,1篇有204人。每篇文献人数介于1~10人,合作撰文197篇,文献合撰率为89.95%。

2.6 文献被引及基金支持分布

219篇文献中,被引用≥20次11篇,11~19次18篇,6~10次20篇,1~5次73篇,占总文献的55.71%;基金论文仅有4篇,分别为资助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公关项目1项,省医药卫生科研基金1项,省教委科研基金1项。

3 讨论

3.1 文献发表年度

2011年—2017年,文献发表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2012、2013、2014年增长缓慢,年均发文量仅7.00篇,低于总年均发文量;2015、2016、2017年发文量较前3年增长幅度加大,尤其是2017年,发文量占总文献的40.00%。2017年,我国医院协会强调,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完善医疗交接制度、正确及时传达患者的信息是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根据普赖斯文曲线理论[7]推断,未来有关SBAR模式的研究在我国将持续增长。

3.2 期刊分布及作者发文情况

本研究最终检索文献219篇,分布于33种期刊中,载文分布较集中。33种期刊中,14种护理期刊载文共109篇,占总文献的49.77%;护理核心期刊(2017版)载文量占总护理期刊载文量的12.33%,表明我国有关SBAR模式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文献质量不高。对706名作者进行分析,发现平均作者人数为3.2人/篇,且发表1篇文章的人数较多,表明核心发文者集群、权威群体并未形成;发表≥2篇的极少,表明高产作者尚待形成。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4版平均合作度为4.0人/篇[8]。因此,我国有关SBAR模式在护理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层次和规模需要进一步加强。

3.3 关键词频次

通过对关键词频进行分析,发现我国SBAR模式的研究主要采用该模式进行交接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信息传递效率,增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降低临床护理差错,减少医护沟通障碍。例如,SBAR模式在护理人员晨会交接班,床头交接班,重症急诊患者转出、转运交接班中的应用均显示出较好疗效[9-12],但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较为少见。可见,未来SBAR模式在我国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方向应基于改善护患沟通,采用SBAR沟通理念和流程设计,以建立临床沟通、信息交流高效化的文化氛围。

3.4 引文及基金情况

219篇文献中,被引>5次49篇,1~5次73篇,其中最高引用频次达到173次。可见,随着研究质量的不断提高及层次的深入,关于SBAR模式的文献质量还具有一定上升空间。科研基金项目是代表某个学术领域新动向、新趋势、科研难度和科研水准的1个指标,也是作为检测科研质量的主要标准[13]。研究[14]表明,获得科研基金资助比未获得资助的科研产出更高。同时,科研基金也代表着科研团队的力量和科研者的个人能力以及对该领域重点的把握。219篇文献中,仅4篇获得不同级别的基金支持,说明有关SBAR模式的研究亟需基金支持。因此,各科研单位应对SBAR模式的研究加大基金投入,国家有关卫生部门也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政策帮助,以使研究者在条件充分的前提下将该模式在新领域的应用中取得突破。

目前,SBAR模式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基于该模式在护理领域中应用的实证研究较少,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建议今后能开展试验性研究,积极申请相关科研基金资助,以提高文献质量,扩大文献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