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太洋,郭炳南,刘堂发
摘 要: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提升城市竞争力对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镇江城市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从区位、文化、科技以及产业集聚等方面探究了镇江城市竞争力落后的原因,并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产业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提升镇江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全球化;镇江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9-0053-03
一、 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与区域尺度上城市的角色与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城市间越发激烈的竞争正在全球上演。一般来说,城市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城市竞争力之间的竞争,城市竞争力可以定义为城市的一种发展能力与比较优势,是一个城市相较于其他城市在市场开拓、资源获取、经济发展与要素吸引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城市在保持这种优势与促进城市全方位发展,如政治、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所具备的发展能力。据联合国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人类首次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于城市之中,城市已經成为人类工作和居住的主要场所。中国的城市化过程自1978年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非常快,超越了同期的多数国家。随着中国城市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城市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城市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加快提升城市竞争力,进而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也是人民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城市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关注的热点议题,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国外学者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竞争力研究专家Porte M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他认为国家竞争力是通过国家产业的竞争来实现和表达的,提高产业竞争力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他同时分析了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国内四个关键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因此,基于国家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城市竞争力模型。这篇文章引领了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潮流。Sotarauta and Linnanm(1998)则不再将政策的目标直接定于企业和就业两个方向,而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有意识地发展城市竞争力,他认为基础设施、生活环境质量、制度、人力资源、政策网络等都是城市竞争力的范畴。Webster and Muller(2000)认为,城市资源是稀缺的,城市发展受到该城市经济状况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因此,他将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划分为四个:经济结构、区域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Gardiner(2012)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金字塔模型,从经济结构、创新活动、区域可达性、劳动技能、环境、决策中心、社会结构、区域文化等八个方面说明了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构建。近年来,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则从宏观与微观上计算了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因子与非核心因子,该组织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得到了学术界广泛认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郝寿义和陈波翀(2004)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独特的创造财富以及推动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吕姗、林爱文、田密(2010)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城市发展规模与实力、经济发展结构与潜力两个主成分,结合聚类分析,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测度与评价。孙霞(2013)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浙江省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刘来会(2014)基于东北地区37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法对37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分类与评价。倪鹏飞、赵璧、魏劭琨(2013)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拥有、控制、争夺和转化的能力,对市场占有和控制的能力,以及为城市居民创造价值和财富,提供福利的能力。刘金石、李小江(2013)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对中国30个代表性城市的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研究发现东部城市的竞争力高于中西部城市的竞争力,并且产业结构、制度、企业等因素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程度最大。刘荣增、范琳琳(2015)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总体上来讲,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在理论分析上比较完善与成熟,紧紧围绕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国内对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区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研究较多,而研究单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相关文献并不多。
党的十八大提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加快中国城镇化的步伐,推进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在全国各地陡然提速,城市的发展自主权不断增强,各个地方政府正抢抓城镇化的战略机遇,提高城市对资源的吸引与创造财富的能力,进一步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有助于城市经济参与国家及国际竞争,有助于城市产业结合调整与全面发展。镇江作为地处长三角地区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增强镇江整体经济实力,提高镇江城市竞争力,挖掘镇江城市发展的潜能,在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是镇江市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本文以镇江城市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镇江城市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寻找镇江城市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从而为镇江提升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竞争能力提供理论与经验证据,这对于镇江实现城市创新发展,寻找城市发展动能,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二、 镇江城市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8》中,镇江城市竞争力排名33位,在所公布的12项城市分项竞争力比较中,在人才、科技、文化以及政府管理上镇江城市竞争力表现一般,企业管理竞争力中镇江排名靠后。要提升镇江城市竞争力,很有必要分析镇江城市竞争力优势与劣势的具体表现。
(一)镇江城市竞争力的优势
1. 文化优势
镇江是一座以历史文化厚重而闻名的古城,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镇江的独特地理位置造就了镇江“城市山林”“真山真林”的美誉,镇江周围的三山:金山、北固山、焦山,让镇江形成了城市在山中,山中城中的亮丽风景线。镇江的南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山连绵,古木幽深,彭公山方解石晶洞“世界罕见,中国第一”,除此之外,镇江还有金山江天禅寺、焦山定慧寺、宝华山隆昌寺、茅山道院等全国重点寺庙道观。这些都是镇江宝贵的文化优势,这些文化与旅游资源让镇江在长三角地区独树一帜。
2. 区位优势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中南部,北面濒临长江,东南与常州市接壤,西面毗邻南京市,地处沪宁工业带、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点,临江近海,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镇江城市发展具有充分的交通、港口、能源等优势条件。
3. 科研条件优势
镇江教育资源丰富,在全国的地级市中有明显的科研优势。拥有全国重点大学江苏大学以及行业高水平特色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科研经费以及专利发明在地级市的大学中排名前列。文化、旅游资源、明显的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科研基础成为镇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础。
(二)镇江城市竞争力的劣势
当然,镇江城市竞争力还存在诸多问题,在经济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营企业发展方面与全国诸多地级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1. 经济总量不大
2016年镇江的国内生产值3834亿,与江苏其他邻近地级市相比,明显落后。2016年江苏省所有地级市都进入全国GDP排名100强。镇江在江苏13个地级市中,GDP总量排名第10位,与苏锡常的经济总量有明显差距,但人均GDP排名来看,镇江的人均GDP排名在第4位,属于靠前的位置。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镇江的人口规模较小,经济集聚能力不强。
2.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镇江作为一座古城,在镇江建设上存在较大的制约,自身财力的不足,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太多。虽然镇江在“十三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镇江的城市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一些方面还突显不足,尤其是在城市道路、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城乡生活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到位,有待完善。
3. 民营企业发展不足
在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镇江的企业管理竞争力明显落后,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热情还未得到激发,制约着镇江城市竞争力的提升。2016年镇江民营企业产值约占镇江国内生产总值的60%,但相对于苏锡常等城市发达的民营企业来说,镇江的民营企业还相对集中于粗放式发展、资源型产业上,科技型民营企业的比重较低。在当前,劳动力成本提升、资源价格上涨,以质取胜的经济环境下,镇江民营企业可谓后天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潜力,有必要引导镇江民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
三、 镇江城市竞争力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区位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中,上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释放了巨大的城市辐射能力。苏州、无锡、常州邻近上海,得到了上海的经济辐射与产业转移,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能力大为提升,而镇江由于区位的原因,未能及时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主动对接上海,导致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
(二)历史文化的原因
由于历史的原因,镇江民風淳朴,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新时代,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镇江的创新创业意识、主动意识、竞争意识、挑战意识还没有牢固树立,以致没有及时把握发展机遇。
(三)科技转化能力不强
科技教育是镇江的优势之一,镇江有两所重点与特色高校,但校企合作方面还有所欠缺,科技转化平台不健全,导致镇江的科技转化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开发项目数量多,但在本地转化的少,科技教育对镇江城市竞争力的促进潜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产业集聚能力不强,缺乏科技型民营企业
镇江的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与规模,但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各个产业发展的规模不大,产业支撑点尚未做大做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缺乏大型龙头明星企业。另外,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特别是缺乏高科技的民营企业。
四、 加快提升镇江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一)做好城市规划,发挥城市品牌效应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方向,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全局意识、国际视野。镇江作为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城市,长期以来,发展有些滞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规划有些落后。因此,镇江首先要完善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跳出镇江看镇江,要在长三角及东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突出镇江的功能定位,努力形成镇江的城市品牌。在当前很多城市控制规模的大好形势下,城市要突出城市规模小的后发优势,千方百计扩大城市规模。城市规划过程中,要以城市规模的空间为重要规划依据,规模越大,越容易出现规模效益递增,增加经济活动效应与竞争力。同时,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聘请相关领域优秀的专家,对镇江今后30年的发展定位、发展功能、发展规模、发展模式等作一个全局规划,使镇江成为人才、资本、金融、产业、科技的集聚地,从而提升镇江城市竞争力。
(二)强化城市经营理念,提升城市品位
国内外竞争力强的城市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善于经营的城市就能得到发展,不善于经营的城市发展就相对缓慢。城市经营是城市发展与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砝码。镇江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经营方面还有欠缺。因此,镇江应当树立经营城市的先进理念,着力通过市场运作革新现有的城市建设方式、投资方式、管理理念,利用市场化运营,扩大国有资产的规模,提高国有资产的收益,改进国有资产的效率。同时,下大力气改善制度软环境,高标准建设一套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制与机制,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水平与能力,打造优良的法律、文化、技术服务体系。此外,在经营城市的同时,也需要提升城市文化与品位,要加强城市创新文化的建设,努力形成一种城市创新文化与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发展态势,使镇江形成融有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一体的城市品位。
(三)加强民营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相互补充。凡是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城市的竞争力就比较强。民营经济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也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最基础的单元。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就必须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城市民营企业的发展。从镇江的民营企业发展来看,镇江民营企业文化缺失,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挑战意识、风险意识还有不足。要发展镇江的民营经济,就必须从制度着手,促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构建能应对国际国内竞争的现代企业文化制度,弘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最大可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企业活力。从镇江民营企业家素质来看,镇江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畏惧困难与挑战,缺乏创新,习惯于模仿,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从提高镇江民营企业家精神着手,政府应当有所为,可以通过制定一套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的规划,通过学习、交流、访问、培训等多种形式促进民营企业家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四)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
城市竞争的核心就是产业的竞争,一个城市的发展究其根本还在于该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高端化的产业结构附加值高、产品质量高促进城市发展,反之阻碍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主要有以下几个层级:一是产品结构的升级与转换,即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的转换与替代;二是技术结构的升级与转换,技术结构的升级就是新发明、新创造对旧技术及方法的转换与替代,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大量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而使得传统产业不断被淘汰、替代,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高,第二与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要提高镇江城市竞争力必须首先促进镇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转换。要加强镇江传统产业的技术投入与改造,改革企业的投资机制,优化融资渠道,建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评价系统。同时,要加强对镇江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强引导投资方向,在一些重点项目与行业中选择重点企业进行支持,如材料、航空、汽车、信息、环保行业,通过这些企业的优先发展形成集群优势,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
(五)推进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本身就是人才、资本要素集聚的过程,而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城市产业集聚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竞争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产业集聚度。改革开放以来,镇江的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集聚力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说呈现规模小,支柱产业少,知名品牌少的特征。因此,要找准突破口,推动镇江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发展。从镇江特定的城市定位与比较优势出发,依托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大背景,镇江发展产业必须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经济效应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镇江要大力加速发展信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形成对经济发展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产业集聚效应。要重点发展信息、电子、医药、航空产业,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的成长,形成产业链与产业集聚。其次,要利用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改造镇江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业,促成镇江形成一条优势产业、现代产業的集聚带,在交通运输、电子通信、现代医药、化工、纺织方面形成突出优势。最后,加快第三产业的集聚力,加快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大镇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促进镇江金融、法律、会计、信息服务业水平的提升。
(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协同创新平台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技发挥作用的前提。镇江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比较还有些差距。镇江应进一步实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从制度上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重点在于强化政策的落实,着眼于把镇江的科技优势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科技型企业。同时,要充分利用镇江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建立以高校与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与金融资本为核心,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市场要素流动机制,打造开放竞争的创新平台。通过平台聚合企业、数据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孵化平台、金融机构、技术中介等力量,使获得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为企业加快产学研的结合,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网络以及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奠定基础。
(七)提升国际化和开放程度,加强区域合作
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城市的开放程度,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越高,代表着城市的竞争力就越强。镇江作为最早开放与开发的沿江城市之一,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开放程度,建设开放型城市。镇江需要进一步梳理相关政策与法规,向长三角发达城市学习先进经验,在引进外资、技术交流、企业合作、文化交流上下大力气,努力形成大开放的空间格局。此外,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加强区域合作有利于城市资源的优化利用,共同发展,镇江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城市合作。镇江参与区域合作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服务与对接上海、南京,上海与南京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源。镇江应积极寻求与上海、南京在产业发展、科技资源共享、市场分工的合作,在对接与服务上海、南京的同时,提升自身竞争力。第二层面:加强与苏州、无锡的合作,苏州、无锡是长三角中的地级中心城市,主要是在产业分工上与镇江存在合作,要避免恶性竞争,城市的合作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第三层面:扩大与常州、扬州的交流,常州、扬州是镇江的邻居,通过合作构筑相邻都市圈,可以形成城市发展的“雁群”效应,带动镇江城市的发展,提升镇江整体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orte, M.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0:44-50.
[2]Webster, D., Muller, L. 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Indeveloping Country Urban Regions: The Road Forward, Paper Prepared for UrbanGroup[R]. INFUD,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 C,2000:36-39.
[3]Sotarauta, M., Linnammaa, R.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Policy Networks: Some Reflection Tampere and Oulu[Z]. London:Paper Presented in Conference Cities at the Millenium,1998:17-19.
[4]刘荣增,范琳琳.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2):143-150.
[5]刘来会.城市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基于东北地区37个地级城市的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4):45-50.
[6]孙霞.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以浙江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53-55.
[7]刘金石,李小江.中国城市竞争力指数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990—2012年中国30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3(8):92-100.
[8]吕姗,林爱文,田密.武汉城市圈城市竞争力测度与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1):6-8.
[9]倪鹏飞,赵璧,魏劭琨.城市竞争力的指数构建与因素分析——基于全球500典型城市样本[J].城市发展研究,2013(6):72-79.
[10]郝寿义,陈波翀.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模型[J].开放导报,2004(3):62-66.
[11]张海森.南京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及提升对策探讨[J].商业经济,2014(11):15-18.
[12]韩英军.河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作者简介:
黄太洋,男,江西宜春人,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產业经济学;
郭炳南,男,江西吉安人,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刘堂发,男,江西赣州人,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