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泳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设计和使用过渡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获得思想启迪。有效的过渡语应当具有艺术性,如行云流水,哀梨并剪,在课堂上起到巧妙的衔接组合作用。
一、设置悬念,一问一答巧过渡
古人云:“学贵有疑。”在过渡语设计方面,教师要恰当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更积极、更专注、更有效地与文本对话。具体来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充满悬念、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吸引学生认真思索和积极探究。例如,在教《赵州桥》一课时,晁明芳老师就准确捕捉了赵州桥的特点,明确课文主旨,实现巧妙过渡。在课堂教学之初,她先向学生概括说明赵州桥的情况:“在我国河北省赵县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赵州桥。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狂风骤雨的洗礼、洪水地震的侵袭,与它同时代的建筑几乎都不复存在了,可它依然岿然不动。”接下来,她通过设置悬念,实现自然过渡:“为什么这座桥历经千百年仍然留存着当年的雄姿?答案就在课文《赵州桥》之中。”这样的悬念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此外,王崧舟老师在教《小珊迪》一课时,所使用的过渡语同样具有吸引力。他说:“一个求学于德国的中国学生,顺利地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决心留在德国发展。但是他连续找了好几家大公司,都被拒绝了。他找了足足25家大公司,都始终没有找到工作。终于他还是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历和才干,到小公司应聘肯定不成问题。但仍然没有被录用……你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呢?”学生议论纷纷,教师寻找时机,逐步拨开疑云迷雾:“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答案吧。”在过渡语中巧设悬念,让学生带着思考积极地探究文本,带着兴趣进入课堂,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由易到难,随文入境渐过渡
就语文教学而言,要使学生对文本达到理解通透的程度,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由易到难,随文入境,巧妙过渡。以《两个名字》课文教学为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句式是一个难点。而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这一课时,信步走入学生之中,轻松愉快地对话起来。贾老师左手举起一支铅笔,右手握住一位小朋友的手:“你好,我有一支铅笔。”小朋友随即站起来,同样高举手中铅笔,兴奋地说:“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接着贾老师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急切想与教师对话,贾老师却让学生先说,自己再作回答。同时,使用了这样的过渡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你们能不能说说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无疑增加了对话的难度。有一个学生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您好!我有一颗爱心。”贾老师随即回应:“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随后师生合说:“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设计、使用这样的过渡语,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三、类型多样,一招一式拨心弦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刺激”能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过渡语,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常见的过渡语有以下几种。
1. 归纳式过渡,纲举目张
将繁多的课堂环节及内容进行必要梳理、总结、简化,归纳出教学重点,能够使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更为明确,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讲《燕子专列》一课时,针对《燕子专列》和《翠鸟》两篇课文有同有异的情况,可让学生就这两篇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行自由发言和归纳提炼。教师归结说:“其实《燕子专列》一课和《翠鸟》都在宣扬保护动物的主题,但请你们仔细想想,在故事叙述角度上,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样的归纳式过渡,承上启下,水到渠成。
2. 提问式过渡,风光无限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富有艺术趣味的问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在教《雨中登泰山》一课时,于漪老师运用了这样的提问式过渡语:“我们跟随着作者启程登泰山了,你们看到雨中的泰山是一幅怎样的风景?过岱宗坊后初入眼帘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奇景?”学生认真阅读,欣赏完虎山水库奇景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但雨大起来了,我们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绝顶又是怎样的仙境般的美景呢?”于漪老师这一系列提问,达到了“巧妙过渡,引人入胜”的效果,让语文课既精彩又高效。
3. 粘连式过渡,类比衔接
通过联想、类比找到语言材料之间的内外联系,进行粘连,能够起到自然衔接的作用。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教《我最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所使用的一句过渡语是:“从刚才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通过写故乡的杨梅‘可爱,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杨梅树和杨梅树果的可爱呢?请同学们一起往下看课文。”在同一篇课文中,王老师将杨梅和杨梅树的写法进行类比粘连,一气呵成,达到了承上启下、紧密衔接的效果。
4. 拢好缰绳,结语过渡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让课堂更具开放性,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或合作探究。而当学生兴高采烈,发言踊跃,局面一时难以“控制”时,教师必须展现“既放得开,又收得攏”的本领,比如通过巧设结语式过渡,在“控制”好局面的同时,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借此沟通课内外,为学生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后探究搭起“便梯”。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她运用了这样的总结性过渡语:“当年面对美国的侵略,亲人的正义和良知凝结成的力量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其实,我们还要衷心感谢《再见了,亲人》的作者魏巍,是他让我们感同身受地经历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体会到别样的亲人情怀。”这一结语式过渡,巧妙地激发了学生了解作者魏巍的兴趣,成功地推开了课外阅读的大门。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过渡语,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应灵活知变,注重使用不同的过渡语,几种类型共同使用,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展现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