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多儿
摘要:戏剧小品是戏剧的一种,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戏剧艺术形式,它以短小、形象、活泼、贴近生活、表演灵活的形式活跃在我国戏剧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关键词:戏剧小品 创作 主题 素材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155-03
美国的戏剧理论家汉密尔顿在他的《戏剧论》里对戏剧拟定的定义是:“戏剧,乃是一个为了演员在舞台上当众表演而編排的故事”。这个定义基本上概括了构成戏剧的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扮演剧中人物和表演故事的演员;二是要有一个具有故事情节的剧本;三是要有与观众的直接交流;四是要有可供演员演出和观众观赏的剧场。演员、剧本、剧场、观众是戏剧缺一不可的四个要素。戏剧是动作的艺术,现在,我们不少的戏剧小品,忽视了戏剧小品动作的重要性,这也是许多戏剧小品不好看的原因之一。粗约分析近年来贵州省戏剧小品创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关于戏剧小品素材的选择
什么是素材?素材就是没有经过作者刻意加工原始的生活材料,是戏剧小品创作的基础,可以这样说,不是什么素材都能写成戏剧小品的。小说家可以根据所有的戏剧故事写出精彩的小说,而剧作家则不可能根据所有的小说改编成剧本,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两者之间的表述方式不同。小说的表现手段是叙述;电视电影的表现形式是活动画面的连接、转换;戏剧的表现手段是动作。因此,动作——行动,是我们创作戏剧小品时,必须要重点考虑的。
我们要怎么去选择小品的创作素材?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真切体验是剧本创作的方法。素材的获得有很多的办法,因为社会新闻、民间故事、左邻右舍的争吵、传闻笑话、小说、历史事件、寓言等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戏剧小品创作的素材。其实,素材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和生活真实的小故事里获得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自然能有所收获。要知道,深刻有意义的素材常常被朴实无华的外表所掩盖,戏剧性的人物和故事就发生在身边,只是我们没有留心、没有发现而已。
我们常说,生活是充满矛盾的,矛盾的事物就可能孕育着创作者所需要的戏剧素材,矛盾激化和冲突就会产生戏剧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人”总是矛盾的集中点,作品的价值是通过“人”具体的活动和动作才能体现。如果我们无视当事者——“人”,这个作品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在创作戏剧小品时,所选择的素材,是篇新闻报道或者是一个短篇小说,别人也用过,怎么办?其实,在当今的戏剧舞台上,已经没有别人没有写过的题材了。对于别人用过的素材和故事,只要把创作的重心放在人物形象的挖掘上,而不是用戏剧形式对故事进行简单地复叙,事件按舞台的要求照搬,就能產生新的视角和亮点。聪明人是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只要这个人物是自己的,这个题材就会是你自己的。
二、关于戏剧小品题材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行里有一句话:“题材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不管是大戏、小戏,不管是话剧还是戏曲,不管是歌剧、舞剧还是音乐剧、京剧,这个规律是一致的,都存在一个题材问题,题材选得好不好,准不准,决定了这个剧目出来后走得远不远,这是最起码的、最根本的、最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创作规律。怎样才能获得你想要的题材呢?老话说就是多看、多听、做“有心人”。没事的时候,翻下县史、看民间传说和故事,一定会有收获的。
那么,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呢?唯一性、独特性、地域性是必需要首先考虑的。
唯一,就是别人没有而我们自己独有的东西;独特,就是个性,作者的个性、人物的个性、作品的个性;地域,就是特色,就是只能在你这儿发生的故事,换了地方,它的故事就不会这样发生。
我们选择的题材,是否有构成戏剧的可能性?一般而论,一定去选择有故事和人物矛盾冲突的生活素材。笔者个人以为,故事、人物、冲突三者缺一不可。
一是人物。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高尔基说过:“文学家的素材就是和文学家本人一样的人,他们具有同样的品质、打算、愿望和多变的趣味和情绪”。因此,对人物的思考愈深入、愈具体,对他的性格、命运、内心世界了解愈清晰,写好这个作品的可能性就越大。
剧作者之所以要选择这个题材,一定是他要创作的人物触动了自己的情感,牵动了他对人物命运的思考,从中悟出了对事情、事件独到的看法和认识,有他自己想说的话。于是他才会选择这样一个题材,选择这个人物作为戏剧结构的中心,通过对这个人物命运的展现,达到他要达到的艺术目的。
二是事件。事件是人物生活和行动的结果,也是人物采取新的行动、开始新的生活的动因。在戏剧作品中,事件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不同人物相对立的行动,造成了戏剧冲突,冲突又酿成了事件,事件又给人物新的行动和新的任务,又引起的冲突和事件。戏剧就是在这样一个连锁反应的过程中发展的,人物的命运或者是从顺境走向逆境,或者相反。其性格的变化发展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的。
选择戏剧题材,我们要注意事件(或者故事)所蕴藏的矛盾是否能够激化成戏剧冲突,能否激化的关节点是人物关系。
什么是人物关系?例如我是哥哥,你是妹妹,这不是人物关系;我是共产党、你是国民党,我是哥哥、你是妹妹,这个人物关系就成立了。要记住,我们所有的舞台艺术,人物关系强调的是社会属性不是自然属性。谁是外甥谁是舅舅不重要,这是自然属性;哥哥妹妹是自然属性;一个国民党一个共产党,有斗争了、观念上分歧了,这是社会属性。因为,人物关系不是一种真正矛盾的对立的关系,就构不成真正的戏剧冲突,充其量只是一场误会而已。
三是情境。所谓戏剧情境,指的是造成并促使戏剧冲突发展的由人物关系构成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冲突双方的人物经过一系列合乎各自性格的动作,造成一种情势,冲突即将爆发,观众急切地等待舞台将发生的一切,这种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就是戏剧情境。换言之,戏剧情境是人物决定行动的外部条件,是冲突爆发和发展的契机。戏剧情境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讲的“规定情境”近似,但也有不同。戏剧情境要比规定情景还要放大一些,规定情境讲的是人物此时此刻,而这里说的戏剧情境是影响全剧发展的要素。
例如《钦差大臣》中市长对奉召而来的僚属们说:“我请诸位来,告诉你们一件极不愉快的消息,钦差大臣快到我们城里来了”。这句台词是悬念还是可能产生悬念的必要条件——戏剧情境。许多人认为这句台词是悬念,其实是一种误读,只有当被误认为是钦差的赫列斯达柯夫出现后,悬念才随之出现。
那么,情境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
第一,突发的事件。突然发生的事件是戏剧情景的最基本的因素,它很有可能导致人的情感大起大伏,使人的情感发生巨大变异。例如,如果这个小品的情境模式是在婚宴上正在举行的婚礼,新娘以前的恋人突然出现,会产生什么样的事件?再例如,两个人都到机场同时去接人,而且都认为这个人是自己的“梦中情人”,又会发生什么?这些都是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必然会引发新的冲突。
第二,急剧变化的人物关系。注意是急剧变化的,一定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物关系。例如恋人不能成为恋人,亲人没有了血缘关系。这些急剧变化了的人物关系,必然会改变固有的戏剧情境。不客气地说,戏剧小品一般化,主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戏剧情境的设置。太陈旧,或者是说太雷同,把过去戏剧创作用过的事件拿过来,换一个地域的名字,换一个人物的名字而已,那个戏剧冲突依然还是那样。这个根是“同质化”的,无非是换个地名换个人物,其实那个本质的东西还是雷同的、陈旧的。人家别人嚼过的馍你再嚼一下,别人剩的水你再喝一下,没有什么意思。
从一般意义上说,戏剧情境包含:背景、人物关系、事件。
背景:情节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
人物关系:同一背景中人物之间那种表面的、潜在的、具体的关系。
事件:发生在环境中具体的事件,这个已经发生的事件必须要对人物关系产生影响。反过来说,人物关系的改变必然导致情节发生变化。例如陈佩斯和朱时茂小品《主角与配角》就是如此。
三、如何挖掘戏剧小品的主题
什么是主题?阿契尔说:“主题是指剧本的主要题旨”。高尔基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因此,“所谓的主题,都应该是在情節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不是特别的说出来的”。(恩格斯语)而我们有些戏剧小品,生怕别人不理解、不知道你的主题,非说不可,大说特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戏剧小品,很难有大的突破,仍会陷落在一般化、概念化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主题思想也是作者在创作上,有意识地向观众和读者传达和说明的“意念”或者说“概念”。问题是,每当我们的“意念”或者“概念”变成作品的主题后,我们的剧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和读者。你能不能把你这个“意念”或者“概念”放在你的人物的行动中?渗透在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里?如果你能通过种种联系如矛盾、同情、冲突等因袭组成一个因果关系的锁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印象,就说明你的主题表述是清晰的。这条因果关系链,重要的艺术特征是——形象性的人物;完成形象的是——人物动作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内心世界)。高明的作者是把“意念”“概念”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中,溶化在人物的形象里。当戏结束后,各个细节与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鲜活的人物印刻在观众的脑海里,主题才完整地出现于人们的思考中,这样的作品才会回味无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写戏剧小品的几点体会
首先,什么是戏剧小品?笔者个人认为:小品是生活片断的展示,是情趣细节的渲染,是人物性格的突现,是表演风格的夸张。
什么是小戏?它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它不是一个大戏的其中的一段,它自己能够完成一个人物完整的舞台行动,阐述一个意义和主题,有完整的情节链,有它的起承转合,有全剧的高潮,有人物性格的刻画。
小戏小品之间的不同:一是时间长短的不同;二是结构方式的不同;三是叙事风格的不同。
其次,戏剧小品的切入点。戏剧小品创作的基本点,就是编好故事。首先我们要会讲故事,其次要讲好故事。编剧就是在编故事,魏明伦说过,编故事有三个层次:一是在引人入胜;二是发人省醒;三是要动人心魄。
不是有了题材、好故事、好的主题立意,就有了好的作品。剧作者在戏剧小品创作上,应该选好下笔的角度,只有选好角度,才能避免出现主题浅、直、露的毛病。美国的戏剧评论家波尔克就说过:“一部作品的主题是否具有深度,与采用什么样结构形式有关”。劳逊也说:“戏剧的结构是为了满足主题的需要”。
怎样结构戏剧小品?找准戏剧小品的切入点,往往关系到作品成败。在戏剧小品创作的艺术构思中,只有找准与具体内容相适应的结构形式,找准了它的切入点,戏剧小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找准切入点,就是要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有了与之适应的结构形式,才有可能完成戏剧小品主题的营造,写出引人入胜的小品。有一种说法:“小品不需要结构,结构形式是写大戏作品的事”。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我们的戏剧小品,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戏剧小品的作者忽视小品结构形式所造成的。
三是关于戏剧小品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怎么写,应该是剧作者自己的事。我们要强调的是,不能因追求作品的主题思想而放弃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不能因追求作品的形式而忘记了人物的情感。试想,一个作者自己都不被感动的作品,读者和观众怎么会感动?第一,要有感而发;第二,要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看法;第三,要自己首先被感动。作品一定要以情动人。写戏就是要写情,人情、亲情、真情、爱情、悲情、苦情、恋情,“情者文之经”也。
大家都知道:戏剧是以强烈的动作来诱导观众情感的艺术。动作产生于尖端的冲突之中,生离死别、决斗团圆、成功失败,其实,这些包含着喜怒哀乐情感因素的事件,常常是我们戏剧作品的首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剧就是曹雪芹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再简单地说,戏剧就是写“生离死别、喜怒哀乐”这八个字。
我们有很多的戏,只注重去写事,只注意写这件事对与否?而没有着重去写人。戏剧的唯一对象是人,在戏剧作品的写作中,人物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在构思戏剧作品写作的过程中,种种的酝酿、想象、虚构、假设都应该是围绕人物开始的。
从剧本创作的过程来看,人物总是先于情节而产生。没有人在特定环境中和各方面的关系——主要指人与人的联系、矛盾、斗争,就不可能有人物的行动,也不可能产生社会性的事件。没有人物就没有行动和事件。“是人物创造了情节结构,不是情节结构创造人物”。这是一个不能本末倒置的创作原则。
写戏一定要合情合理,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剧作者对人物的安排,不能太随心所欲,不能忘记戏剧人物也是活生生的人。既然是人,它就不是一个由作者摆布的人。人物不是符号,更不是概念。
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还要认识到,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行动,每个人物的行动都要通过一系列因果相承的动作体现出来。在构建作品过程中,把人物分散的行动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是构建剧本的关键所在,否则,剧本就会变得散、乱、浅。写大戏如此,写戏剧小品也如此。
写什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这是作者的权力——创作自由。选择题材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一条消息、一个笑话、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生活场面,都有可能引发作者的创作灵感。关键还是在于“怎么写”,你要去提炼什么样的主题?揭示什么样的思想?写戏不能局限在把故事编圆上。编好故事是基础,提炼主题是关键。剧本要有令人回味的东西。回味无穷——是我们写剧本所追求的,也是我们目前写戏剧小品中最缺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