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课还未入“格”,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大,违背教学规律的蛮干现象时有发生。虽然“课标”上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我们依然能看到有些教师一味强调“发挥讲的优势”,课上一讲到底,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境地。在这种单调沉闷的课堂结构的禁锢之下,原本生气勃勃的班级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他们对一节课四十分钟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落到实处,影响了课堂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不少教师在学习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时,也往往偏重于他们的教学艺术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科学内涵,只重视局部的、形式上的学习模仿。
实践证明,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不是组合的各个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而应当着眼于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要素便是结构。
【界定】
“4D”,在这里特指“四读”,即特指阅读的四个层次:通读—熟读—品读—诵读。“4D”阅读教学模式,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读—熟读—品读—诵读”循序进阶的教学结构,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施】
1. 通读。关于“阅读”,在“课标”各学段目标中都有一条这样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读”这一环节,就是在落实读“正确”这一目标。所谓读“正确”,就是要求学生除了要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如《黄河的主人》一课“湍急、 不禁、身系、如履平地、凭着”这些字音容易读错,“整个儿”这一儿化音,“一股、一个、一瞧、一共、一二三”等词中“一”的音变也不容易读准确。这些要当做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以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
2. 熟读。熟读是在落实读“流利”这一目标要求。所谓“流利”,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语速节奏恰当,不破句,不回读。《黄河的主人》一课,虽然课文不长,但长句子较多,如:“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像这样的长句子学生不易读好,不是磕磕绊绊结结巴巴,就是断句不当语气不畅。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要把学生读得不流利的长句子列出来重点指导,反复朗读,达到“流利”的要求。
3. 品读。“课标”中关于朗读,还有一些目标要求,如:“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品读”这一环节重点就是要落实这些目标要求。这一环节,切忌“漫天捉麻雀”,什么都想抓,结果“把家里的老母鸡给飞了”。而应围绕“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还可以怎么写”等问题,并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品读研究、交流对话,从而达到“一课一得”的目的。《黄河的主人》一课的如下教学环节就是依据这一要求设计的:
(1)大家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成语。
(2)学生画出后交流,教师板贴,学生朗读: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胆战心惊 鼓浪前进
提心吊胆 专心致志 破浪前行 谈笑风生
指指点点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如履平地
(3)你能根据这些成语所描写的对象给它们分分类吗?讨论,调整板贴:
黄河: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作者: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
艄公:专心致志 破浪前行 如履平地
乘客:谈笑风生 指指点点
筏子:鼓浪前进
(4)这短短400多字的课文用了这么多成语。那么用成语和不用成语有什么区别呢?(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研究用成语和不用成语的区别,让学生感受到成语凝练简洁、言简意赅的妙处)
(5)课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成语多吗?作者是不是不会写文章啊?把文章写偏了?跑题了?(品读感悟“衬托”写法的好处,感受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人物形象)
这一“品读”环节,抓住了教学重点,通过主问题引导学生品读、研究,让学生既感受到了文本内容的精彩,又感受到了文本表达的精妙。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建构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提升了学习力。
4. 诵读。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朗读,是让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主要是达成“有感情”这一目标要求。这一环节多采用实践性活动的形式,或个别展示,或小组合作展示,或生生之间、组际之间赛读展示。自评可围绕“为什么这么读”,互评可围绕“还可以怎么读”展开,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提升朗读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人物的认识有进一步升华。
【思考】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必要性。苏联教育专家马赫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然而,由于人们片面地过多地强调“教无定法”而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事实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性是附丽于教学的科学性的,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課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现教好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实践研究优化课堂结构是培养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智育的重要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包括年轻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个性和优势:或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或擅长表达,口若悬河;或教风严谨,精雕细琢;或精于启发,循循善诱;或工于点拨,画龙点睛……但,这些往往都是“局部”的优势,要想上出高效率的课,必须着力于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
3.语文学科有独特的学科特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读”在实施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在探寻阅读课堂教学结构时必须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通读—熟读—品读—诵读”的实践过程中得以提升。
(唐文国,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