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期待”到“我期待”

2018-12-28 10:44王科余陈君德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李老师猴子师生

王科余 陈君德

对话教学是一种话语实践,因其具有情境性而成为课标中的“高频词”。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是教与学的相互依存,是视角与思维相互转换与意义生成的基础,也是言语实践中非智力素养。然而,课堂总会生发“意外”,学生的回答常常超出教师的期待,一旦教者处理不当,课堂将会黯然失色。笔者以为,语文课堂必须秉承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架构张扬个性的对话场,恰当运用“迂回”策略,才能积极走向“曲径通幽”的教学胜境。

一、溯源:探寻非教师期待回答的本真现象

1. 非教师期待回答的内涵。何为非教师期待回答呢?即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话成了师生交往的载体,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已经预设或者潜在一个其可以理解、接受的答案或答案域,并期待学生呈现的答案能够与此相吻合,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期待、潜在的答案或答案域时,就是“非教师期待回答”。

2. 非教师期待回答的价值。

(1) 建构平等的对话平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过程就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师生对话绝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交流彼此的内心体验,当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期待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耐心倾听,及时引导大家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这样有利于建构平等的对话平台。

(2) 生成灵动的对话资源。预设和生成就是课堂教学的一体两翼,预设成教师期待,非教师期待亦可以生成灵动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非教师期待回答,促进课堂现场的动态生成,摒弃“消极无为”,探求适切的“立体裁剪”,课堂才会立体丰盈。

二、澄明:触摸非教师期待回答的深层原因

1.拓展失度。教学要立足文本,依据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文本,这就是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时,为了力求达到一定的宽度和深度,教师对课文进行补充、延伸、迁移等拓展,这本无可非议。然而,一旦教师拓展失度,必将导致学生思维短路,课堂提问成为空中楼阁,必然偏离教师期待。

2.理解偏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思维游离,或者知识掌握不牢固,都有可能对教师的提问产生理解偏差,想当然地说一通,让大家不知所云。

在课堂对话过程中,非教师期待回答的现象比比皆是,厘清问题背后的实质,有助于教师因时制宜,对症下药,使学生从混沌走向敞亮。

三、践行:寻绎非教师期待回答的迂回策略

1. 转问——在答非所问处迂回。转问,即让另一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它是在学生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要追问时,教师就可使用转问。当然,在使用转问策略时,还要注意分寸,教学语言要富有激励性,在激发成就动机很强学生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答非所问学生的自尊心。

在师生对话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当学生出现答非所问时,教师可以采用转问的方式,将绣球抛给学生,切不可越俎代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回答与问题毫无关联时,我便会掉转话锋:“孩子,你能推荐一个同学帮你回答这个问题吗?”“同学们,谁来帮帮他?”此时转问,教师不急于答案的“闪亮登场”,而是采取缓向迂回,留下更多些的思维空间。

2. 追问——在动态生成处迂回。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在动态的对话交流中,随时都有可能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把握有利时机,及时追问,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在一次语文研讨课上,李老师深情地范读《爱如茉莉》一文第8自然段后,一名学生立刻起身纠正:“老师,我觉得您读得不对,此处‘便直奔医院中的‘奔字,应该读‘bèn而不是‘bēn。”顿时,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李老师。李老师先是一愣,继而和颜悦色道:“是吗?说说你的观点。”那位学生自信地说:“‘奔是跑的意思,读‘bēn时,表示随意;而读‘bèn,则有一定的目的,在文中表示爸爸牵挂的是妈妈,内心充满了担心和焦急,根本顾不上吃饺子,便直奔(bèn)医院。”李老师抚摸着他的头,赞许地说:“孩子,你是我的小老师,也是映儿爸爸的知音呀!再想一想,映儿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直奔医院的呢?”在学生想象说话后,李老师继续发问:“文中写爸爸顾不上吃饺子,便直奔医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教师围绕“奔”字不断追问,循环往复,层层深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追问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展示,也是锻造学生思维的手段,更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它能促进课堂动态生成不断走向深入。

3. 思辨——在背离价值处迂回。阅读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个性化阅读,鼓励多元解读,张扬个性。然而,由于片面追求个性化解读,导致阅读教学背离价值取向的案例屡见不鲜。

一位老师在执教《猴子种果树》一文时,有这样一个对话片段:

师:为什么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

生:猴子種不成果树,都是乌鸦的错。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猴子种梨树,要是乌鸦不来打扰它,就不会拔掉梨树,改种杏树了。

师:了不起,这是你和别人不一样的发现。

生:我认为喜鹊也有错。

生:我认为杜鹃也有责任。

生:我觉得樱桃树一定有问题,猴子种果树那么勤劳,怎么会一连几年都没有栽活呢?

面对学生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教师赞赏有加,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倪文锦教授在谈到“多元感悟”与“个性化阅读”时就曾指出:“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不能走极端,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须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辩论:“为什么猴子会听信鸟儿的劝说?责任到底在谁?”一切都将指向猴子没有主见,轻信别人的话,种果树急于求成,没有耐心。由此可见,当个性化阅读对文本任意曲解、背离价值取向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辨,拨乱反正。

师生对话,体现了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精神实质。有效对话,才会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呈现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即使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的期待,只要合理选择迂回策略,必将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灌云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李老师猴子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该得奖的李老师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永远的新猴子
麻辣师生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