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
当互联网大潮向我们奔涌而来时,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也为习作教学变革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生机,越来越丰富和便捷的网络、平台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和支架。
信息技术软件不仅激发学生习作乐趣、还学生写作自由,其强大的表达工具促进了写作方式的变革:可以用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还可以超文本,新技术革新了书写方式和表達方式;在写作的构思、打草稿、发布、修改和分享各阶段,信息技术都有发挥的空间;借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具有操作性的写作知识外化、物化,在真实的写作活动中,学生理解、熟悉、内化,以及运用写作方法、策略;通过用户界面,我们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文章,用可视化、言语化的方式表达……更新换代的智能软件为写作方式提供了各种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写作过程中遭遇的困境选择合适的软件,为习作“怎么写”搭建支架,为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学生解决习作困难,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让写作顺利进行。
一、借“语音转换”,搭建从说到写支架
低年级学生口头语言能力比较强,而书面语言积累匮乏,因此常常能说不会写。我们在某校一年级两个平行班做了说话和写话的比较实验,结果发现:一年级学生平均1分钟能说130个字左右,但是20分钟才能写60多个字,说与写悬殊。一年级学生遭遇写话困难,主要是这几方面原因:
① 低年级学生手指肌肉发育不健全,书写时间久易疲劳。
② 识字量还很少,学生写话时很多字不会写,就想换一个词,但常常找不到合适的词。
③ 学生常常停下来思考字该怎么写,就忘了下面要写什么内容了。
④ 学生的书写速度比思考速度慢很多,心里想出七八句,笔上写不出一两句。
如何帮助学生从说到写顺利过渡,消除对“写”的畏惧感呢?我们借助“语音转换”这一最普及、最便捷的网络手段,给低年级学生写话提供了支架,通过“讯飞语音”“QQ语音”“微信语音”等语音转换器,瞬间把“语音”变成“文字”,让儿童不再畏惧写,让写话变得简单起来。
金陵河西小学的余洁、濮春兰老师借助语音实时转文字功能,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把话写通顺,具体流程如下:
① 学生把看到的事物、遭遇的事情、自己的心情,以“说”的方式发送到语音软件,不用考虑个别错别字,不用考虑写话速度慢,先大胆说,自由说。
② 学生和老师在群里相互倾听、评价。
③ 学生听取大家的建议,修改后再发语音。
④ 语音转化器忠实地翻译学生的语音信息,学生的口头禅、重复的词语都如实地转化为文字。
⑤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文字进行二次修改,学生“读”自己的话,边读边修改,把句子中啰嗦、重复的词语删去,补充不完整的地方,调整句子顺序,最后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图1与图2分别是语音转换器翻译的内容和学生整理修改后的内容。
语音识别就好比“机器的听觉系统”, 通过识别和理解,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学生通过用户界面再次修改文字。经过半年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敏捷,从初始只能讲一两句,到后来连续说上一段清楚、前后连贯的话,文字表达也越来越规范。
二、借“视频情境”,搭建细节描写支架
老师们常有这样的困惑,已经教给写作方法了,为什么学生写起来还是不生动、不具体呢?原因在于写作是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仅仅提出“写生动、写具体”的要求不够,还要设计指向性明确、可操作的具体训练步骤。例如学生不会描写时,教师可以抓住“有什么(对象)”“怎么样”“像什么”这几个要素,设计几个递进训练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由混沌到清晰、从陌生到熟练。当学生遭遇“写具体”难题时,可以用分解细节的方法,指导学生把瞬间发生的事情写出来。
这些写作方法不是陈述性的知识点,而是在切实有用的支架支撑下,让学生一看就懂,懂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借助微电影、动画片等影视媒介的优势,从影视作品中提取有效的写作知识无疑是开启习作教学的另一扇窗口。
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非常相似,即使是短短十几分钟的微电影,往往也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电影中的远镜头就像文学作品中的群像描写,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相当于人物局部描写,电影中有倒叙,有精彩的对白,用环境铺陈来预示情节发展、渲染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艺术手法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而且,电影艺术中丰富的画面、动人的歌曲、声光色的冲击力契合了儿童“爱玩”的天性,生动丰满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比课文中的范文更能吸引儿童,借助视频资源这个支架能够把抽象、静止的习作知识可视化、活动化。
例如学生“动作描写片段”很空洞,一两句话就把动作片段写完了,动词运用也单调、不够准确。针对这个习作难点,新城小学沈涛老师以一分钟的动画片为支架,训练动作片段描写。
【一看视频,仔细观察】
师:这段视频讲了什么事情啊?(聊情节)
师:你们猜猜看,哪吒拿这把弓的过程中总共有多少动作?(学生猜不出)
师:到底有多少个动作?我们再来看视频,一边看,一边把动作找出来。当你们发现关键动作发生时,立刻喊停,并把动词告诉我。
【二看视频,准确用词】
(学生边看视频,边找出哪吒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并把找到的动词贴在黑板上)
师:我们来数数看,刚刚找出了多少个动词?20个。真多啊,你们还没猜对!其实还有很多个。你们能找到吗?人在兴奋、惊讶或者使劲的时候,脸部也会有一些动作,说话也是动作!
(学生把表示神态的动词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动画片要用几十个动作来讲述哪吒拿轩辕弓这件事情?
生1:因为轩辕弓很重,很不容易拿。
生2:这样动画片才好看。
生3:说明哪吒不是一般的人,只有他才能拿得动轩辕弓。
【三看视频,连贯表达】
再看这段动画片,教师给视频加了弹幕,学生可以根据弹幕上提示的动词,也可以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动词,一边看视频,一边在心里面把哪吒拿弓的过程说出来。还可以随时暂停,反复看,反复说,把哪吒拿弓的过程说连贯。
教師巧妙借助动画视频,训练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一看视频,猜哪吒取轩辕弓一共有多少个动作?5个、8个……学生根本想象不到短短1分钟的动画片中哪吒竟然有20多个动作。二看视频,一有动作发生就随时喊停,动画定格。这个环节学生全身心投入,每一个学生都睁大了眼睛,唯恐漏掉一个动作。三看视频,在弹幕的引导下,学生运用观察到的一连串动词连贯起来为动画片配解说词。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教学优势,以“动画视频”“弹幕”为学习支架,唤醒学生的观察意识,训练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再把动词串联起来说连贯、说具体,一步步辅助学生突破习作的难点。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动画片、微电影、图片资料等视频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为学生们打开习作之门。
例如,写学校运动会这个活动场面时,我们可以借助电影中的长镜头与特写镜头,引导学生既整体观察活动过程中的概貌,又抓住个别参赛选手、观众的特写镜头,仔细观察他们在比赛时的神态变化、比赛时的动作表现。
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世界时,可以学习电影中的“空镜头”的运用,借景烘托人物内心世界和情绪变化。
电影中经常有精彩的对白,我们可以播放一段去掉对白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猜测人物的对话,再与原音对白比较,学习人物语言的精准、个性化。
三、借“拍客意识”,搭建文章图式支架
借助信息技术支架,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写作素材、建构自己的习作框架,深化习作的主旨。金中实小的“我是小拍客”就是通过有意识、有主题、有系列地拍照片、拍视频等形式,探寻以儿童为本位的习作教学新模式。
“我是小拍客”以“镜头”为载体,引导学生去触摸大千世界,利用镜头推近、聚焦、定格、连续性拍摄技术为学生提供从旁观察、反思生活细节的机会。例如,在四年级“我是小拍客”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自然”为主题,连续三周观察拍摄,每一周的配文要求呈递进趋势。
第一周:拍摄你喜爱的大自然,介绍它的三个特点,让我们也爱上它吧!
第二周:拍摄生活中独特的大自然,将独特之处写下来,把你的感受写清楚。
第三周:拍摄一种不起眼的大自然,你从它身上想到了什么?写一写自己的联想。
在主题统领下,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探寻由浅入深,从喜爱的大自然到独特的大自然,再到了不起的大自然,观察贯穿始终、视角不断递进,由表象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还由物及我,加入个人的联想,这些都为后续的习作表达铺垫了丰富的素材。拍摄技巧与文学表达在一些表现手法上有相通之处,利用这些相似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联系表象和语言文字,把瞬间发生的事定格、延长,把综合的事物加以分解、特写,原本干瘪的文字变得鲜活饱满。
“拍客”除了帮助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变化,也通过组图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取舍,在习作之前对布局谋篇、详略主次作整体性思考。
金中实小的金瑶老师在《习作2·看巧云》中,就巧妙利用“拍客”意识,让学生用“镜头”记录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一位同学用4天时间拍摄的门前小花,从一片葱绿到花骨朵冒出来,再到花儿灿烂,前后共10张图片。老师要求学生精选出4张图片,精选图片就是斟酌、取舍写作内容,在脑海中建构文章图式,在写作之前明晰“我要写什么”“我准备怎么写”。
“拍客习作”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随着镜头推近、聚焦、定格、放大,原本说不清道不明的事物特点变得越来越清晰。课堂上,学生都能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说清楚、说具体,“拍客”给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突出重点的支架,行之于文,自然言之有序,详略得当。整个写作将学习、观察、体验、研究和情感融为一体,顺利实现从思维活动到语言表达的转变。
从帮助学生由说到写,到写具体、建构文章图式,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支架,有的从写作知识层面给予学生指导,有的从写作素材方面提供支撑,有的从策略层面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儿童享用技术,技术也促进儿童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软件的日新月异,小学生的习作将更自由、真实、有趣。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