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思维
———对话”互促的策略探究

2018-12-28 01:47张林娟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语句教材内容

张林娟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教育部,2011)。但是在笔者观察的诸多英语课中,教师重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却轻视思维能力培养。

一、目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课堂:学生思维不开放,语言输出受限,特别是在对话教学中,学生的语言不够丰富、拓展性和灵活运用能力不够,语用思维不发散。

(一)教学现状:学生思维不开放,语言输出受限

低段案例:对话停留在书本语句的表演上,学生主动输出语言的能力亟待培养

在教学PEP四年级上册Unit 4 My home一课的对话时,两个学生表演对话找钥匙,可是教室里没有table,phone,一个学生对另一个同学说:我们把那个桌子当成table,phone假装放在讲台上吧,接着才开始表演。学生不会利用教室里的物品重设场景进行对话。

高段案例:对话停留在文本的理解上,学生语言输出局限在关键语句

在教学PEP六年级下册Unit 4 Then and now的对话时,教师让学生模仿教材文本说一说自己学校的变化。教材中从描述学校过去的样子,谈论到那时候晚上可以看星星,又由星星谈论到美国人登月等,对话双方会围绕一个点进行话题的持续。可是我们的学生语言输出仅停留在运用句型 There was/were...描述学校的过去,而不会像教材中那样发散思维,语言呆板得不像真实交流。

(二)原因分析: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机械

教师忽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没有把语言的学习运用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教材中对话的长度、难度不是突然增加的,而是随着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文本的层次性解读和多方式教学,缺少对学生对话策略的指导和对话思维的训练。

低段对话:教学太关注语言知识技能、忽视语言思维的训练

PEP低段(三、四年级)对话中语言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话轮,基本上都是一个完整的情境。加上学生正处于爱玩爱演的阶段,教师总会习惯地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以为学生在表演对话中能自主习得语言,殊不知小学生语言的迁移运用需要思维引导。久而久之,学生会背诵对话中的语句,却不会真实运用。语言学习仍然停留在记忆、模仿的阶段。

高段对话:文本复杂,模拟表演只是变相背诵

PEP高段(五、六年级)对话文本话轮增多,文字增加,还伴有附加性的语言,而且出现了话题转移和多人对话的模式。文本结构复杂,教师很难再照搬低年级的对话模式,让学生简单地模拟表演。

二、小学英语教学“思维——对话”互促的策略

“思维——对话”互促是指让思维和对话两者建立联系,一方面在对话教学中加强思维策略的运用,促进学生在对话交流中语言输出的丰富性和灵动性;另一方面利用对话教学促进语言思维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从本质上改变机械记忆、机械操练、机械交互的对话学习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话意识和语言能力,实现思维和对话两者的和谐统一,相互促进,从而提升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以为,思维训练的方式需要贯穿对话学习的始终,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灵性,不仅要让学生有话可对,有话会对,有话愿对,还能用对话表达出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实现语言交流的思维互动、情感交互。

(一)激活背景,提升思维的“对话预测”策略

教师在教学对话前,需要为对话内容的呈现适当做一些铺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话中将要学习的语言知识,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对话的配图、场景进行对话的预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同时刺激语言的输出。

1.多渠道激活对话背景,优化丰富对话情境

教材中每个单元都配有主情境图、单元歌谣、高段的对话文本之前还有Let’s try的固定板块,而这些板块和内容都是和对话部分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来激活对话的背景。

板块内容 运用举例单元主题歌谣 激活语言背景知识、揭示对话发生缘由单元主情景图 展现对话大场景、激活对话语言知识Let’s try 激活对话背景、聚焦关键语言点自编相关材料 激活对话背景,链接对话内容

2.多维度预测对话发展,激活学生思维

教材中的对话一般都配有图文,低段的对话图片连续并且丰富,一般都完整展现了故事发展的进程。而高段的对话则相反,图片简单,一般只有1-2张图,聚焦在对话的主题或话题上,但文字较长。图片直观、内容丰富看图说话是训练学生语言输出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完整地呈现对话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力,进行预测输出(如下图)。

(二)理解内容,提升思维的“推理归纳”策略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对话后,要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解读对话文本,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话内容,关注对话的构成,为重构对话作储备。并基于此,开展对话构建的多种尝试。

1.多方式解读对话文本,深入理解对话内容

一般的对话呈现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以话题为中心构成对话,对话双方都会有一些问答加上评论性的语言构成自然交流,另一种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行自然地交流,有可能从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相关主题。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处理。

(1)问题引领,聚焦对话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如Who,where,what,why,how的问题引领学生聚焦对话内容,深入理解对话内容。当然不是每个对话都需要提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对话的具体内容有所侧重和选择。如分别以五(上)、六(下)的对话为例:

问题 五年级上册Unit 4 A Let’s talk 六年级下册Unit 3 B Let’s talk Who Who are talking? Who went to Sanya?When 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 When did they go?Where Where did they go in the winter holiday?

WhatWhat can Zhang Peng/John do at the party? What did they do in Sanya?Why Why do they have the party? Why did they go there?How How do you know the answers?How did they go there?...........

(备注:问题的顺序由课堂中学生的反馈和生成决定)

(2)思维导图法梳理对话内容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梳理内容,而且更多地被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针对不同的对话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导图,拟采取综合型(图A)、注解型(图B)、单线型(图C)三种进行梳理,分别以六(下)Unit 6 A Let’s talk、六(上)Unit 4 A Let’s talk、六(上)Unit 5 B Let’s talk 为例:

图A(综合型)

图B(注解型)

图C(单线型)

(三)关注对话构成,提升思维的“对话重构”策略

重构对话是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又一种途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整个对话的构成,要有对话的整体意识、话题意识和语篇意识,才能引导学生构建丰富的对话。重构对话可采取改编、续编、创编三种策略进行(如图D):

图D

1.基于对话框架改编

改编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相对不高,是一种浅层次的语言思维。在改编中要确保学生语言输出的量,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关注对话文本的长度和整个对话框架。让学生在框架的建构下对语言输出做一些改变,让学生有话能说。

(1)替换词句,改变内容

很多对话中都有目标句式,教师可以以目标句式作为对话的框架,引导学生替换其中的内容,进行改编。内容可以是根据学生自身的体验,也可以通过呈现相应的图片。一般可以替换对话中对人物的称呼,动词和名词。比如在教学四年级第二单元时,Zhang Peng丢了书包后,去失物招领处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话,但不能和书本一样,学生会说:Oh,where is my schoolbag?/Oh,my god,I can’t find mybag./Excuseme.Doyou seemy bag?/Miss White,Is my schoolbag here?等等,语言灵活输出。

(2)添加成分,丰富句式

要让学生语言丰富起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丰富语句,可以引导在句子上作扩充,补充句子中的定语、状语等,利用整句丰富语句;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句与句之间再插入句子,让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紧密。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A部分的对话时,第一句话是Grandpa! Look at my picture.可以让学生扩充为Come here,Grandpa! Look at my new/nice picture.下一句 Oh,I love music,可以扩充为I love music best/very much.I love music! That’s nice!等等,符合语境语义。

(3)变换角色,迁移话题

教材中的人物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时差、作息、饮食等都有不同。教师可以变换对话中的人物角色,换成不同国家的人物,重新让学生构建对话,进行话题中内容的迁移,实现真实交际。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两个小孩谈论作息时间,一个是来自中国的Zhang Peng,一个是来自西班牙的Pedro,构成了真实的信息差,教师要让学生对话,可以把Pedro替换成John或Amy,那么就可以谈论美国的作息时间了。很显然,在这个对话中,让两个中国孩子模拟是无法进行真实对话的。

2.基于对话内容续编

对话的续编相对于改编而言,对语言输出的要求更高些。因为它不完全拘泥于对话的框架,需要学生有自己的语言输出。续编主要在于教师要适时挖掘对话文本中可续编的点,让学生有话可说。

(1)添加关键词,迁移话题

添加关键词是让学生有话可说,看词说句,看句构建情境,激发思维促输出。当教材中有些话题不能更好地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途径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适时迁移,给出一些关键词,包括场景和内容,让学生根据关键词构建对话,迁移话题。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职业类话题的时候,学生家长的职业比较单一,跟教材出入很大。为了让新授单词和一些实用的单词都用起来,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信封,进行抽签,让学生认领父母的职业。每个信封中放入了一些单词,如postman,post office,busy/reporter,TV station,nice等,让学生根据抽到的单词来组成对话。这样的操作也增加了对话组建的趣味性。

(2)抓抽象语句,具体化内容

抽象语句对学生来说犹如文字符号,让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让学生合作说一说,是抽象思维具体化的过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对话Wu Yifan和Mr.Jones在路上相遇,公交车到站了,Wu Yifan要走过去,恰好碰上红灯,Mr.Jones告诉他Hey,don’t go at the red light.Wu Yifan 说 I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lights。这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这句话,让学生说一说How many traffic lights are there?Do you know the traffic rules?Do you know more traffic rules?调查学生的生活认知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整个单元话题的展开作铺垫。

(3)利用转换句,继续新话题

对话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语句自然地转换话题,而转换话题之后下面没有把对话再进行下去,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样的语句继续往下说,激发思维。比如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爸爸不舒服,Sarah和Sam表现出了不同的情绪,最后妈妈说Let’s go to the hospital.那么到了医院看到病床上的爸爸,孩子们又会是什么情绪呢?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新的话题就有了。

(4)依据主话题,续编对话

教材中的对话为大家提供了很多的参考,比如将话题不断持续下去,可以通过转换小话题等,教师可鼓励学生一直将话题接续下去,可以是对话题的深入探讨,也可以是增加话题的广度。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句说的是葡萄还不能吃They won’t be ready till August.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那么吃了什么呢What did they eat?就又可以把话题继续下去了。

3.基于对话整体创编

基于对话整体也是为了确保语言输出的量,一般是基于原话题内容的创编或直接转换话题。

(1)内容复述,重组对话

内容复述是有效改变学生机械背诵的方法之一。在学生进行内容复述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内容梳理的支架,比如借助板书、思维导图、辅助的图片等,尽可能鼓励学生使用不同于教材的语句,进行话轮。对话部分建议仍然以对话的形式复述,可以同伴对话、小组合作,避免独白自述。比如前面的图A,图B,图C就是让学生复述的有效支架,复述中需要鼓励学生创造性语言的输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2)话题转换

转换话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储备,相对来说是思维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可以给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下运用相同的目标语句,给出简单的话题名称,也可以提供不同场景的图片,视频的呈现或者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成的情景片断,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输出灵动的语言。比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讲的是学校的变化,人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向城市的变化、植物、动物的成长变化,感受生命的意义等。

4.运用对话微策略

复杂的对话中一般都蕴含着对话的微策略,教师需要充分挖掘、促成和丰富对话整体语言输出。

(1)多提问,多表达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提以wh-开头的问题,并且鼓励对话双方相互关注语言,表达双方的想法,让对话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对话中,Mike和Sarah谈论周末活动这一课时,除了教材中运用到的What are you going to do?还可以启发学生问一问Where are you going?/How are you going there?Who are you going with?等,让对话更丰富,交流得更深入。

(2)单方深入,由人及己

在讨论别人的时候,若说到和自己有联系的地方,可以说说自己的情况。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A部分的对话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Oliver和Zhang Peng在谈论Peter的爱好时,说到Peter喜欢功夫和游泳,Oliver说Really?Me too.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学生谈论喜欢的季节、动物、颜色等话题时,都可以进行迁移。

(3)添头添尾添翅膀

添头指添加问候语或日常交流用语,添尾指添加结束语,添翅膀指对话主体部分添加成分,丰富语句,让对话不仅完整而且内容充实。教材中有很多对话都是没头没尾的,特别是没有招呼语的情况普遍存在,一上来就直接问问题。如六年级上册的对话教学,Mike和Sarah谈论周末活动这一课,两个人打电话一上来就直接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平时打电话应该是怎么说的。让学生在对话表演的时候加进去:Hello,this is...speaking/Hello,who’s that?,让打电话更真实,让交流更真实,同时进行了语言的复现和运用。

(四)评价语用,提升思维的“语形关注”策略

不管是改编、续编、还是创编,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出和思维,当学生结束对话,要对语言和思维的创新作点评,纠正知识性的语言错误,评价语言输出中的亮点,以便下一组学生在进行展示时可以改进。

1.评价语言输出中的亮点

教师可以就对话双方的话轮数量、语句的丰富性、双方对话承接的技巧、甚至肢体语言,如动作表情的匹配度和丰富性,在第一组展示的同学后进行有选择性的点评,尽可能突出对话双方的优点,以此让第二组展示的同学进行关注,改进对话的丰富性。比如把精彩的语言输出生成式地直接在黑板上或一体机上板书,呈现给学生,进行点评。

2.纠正语言输出中的问题

对话过程中,双方的语用知识点错误,如关键语法点、常识性的问题犯错、价值观导向偏差等,教师需要在对话后进行必要的指出纠正,以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将有错误的句子进行板书(空开错误的地方),启发学生思考,填入正确的语言知识,从而规范语句的表达。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和语言输出是相辅相成的,经过长期“思维—对话”互促的策略,语言也会更富有生活性和灵性,而学生对话意识、对话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逐步形成外语学习思维的方式。

猜你喜欢
语句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重点:语句衔接
主要内容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