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婷
1.课标的“目标总体描述”和“分级目标”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关注于单词、句型的运用,工具性有余,而人文性不足,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文化内涵的熏陶。
2.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新课标的制订,“落实立德树人”已经提到了战略性的位置。不少教师已经有了跨文化意识,然而相对于语言目标,文化内容相对隐性,教师在文化教学中随意性比较大,缺乏整体的规划。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文化品格的形成。并且,语言与文化的发展唇齿相依,从长远看,将影响学生语言的深远发展。因此,建构“全教材观”,制订基于教材的跨文化目标与内容,是培养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1.研读课标 明确方向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确定文化意识内容与目标
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化意识”,界定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见图1)
图1
在(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见图2)
图2
如图所示,和原课程标准有关文化意识内容相比照,新文化意识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文化意识不限于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而是指向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素养。这一目标把外语课程置于立德树人之大目标下,包括了情感态度、理想信念、个人修养和行为方式等未来社会需要的品格,既有各学科共有的育人目标指向,又有外语学科跨文化学习的特色育人途径。
第二,文化学习的内容不再仅以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为目标,而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把英语学习纳入“大语言学习”的宏观范畴之中,将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联手成为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洪德,2017)。
研读2011版课标与2017版课标后,关于教材的文化意识内容制订分为两部分,中外文化理解与优秀文化认同两方面。基于新课标的文化意识目标,小学阶段培养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了解不同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学会做人做事,为成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打下基础。(见图3)
图3
(2)明确内容具体要求
参照2011版课标我们发现,在语言技能分级标准中,关于“标准描述”(见图4),大都是“能听懂……,能说……,能写……”这样的动词。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因此,学生只有通过大量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方能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文化意识则不然,在文化意识标准的描述中,关于“标准描述”(见图5),大都用到的是“知道……,了解……”这样的动词。这是因为,文化学习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并将优秀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行为。这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过程,而小学阶段是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
图4 为2级语言技能分级标准
图5
参照课标后,我们在湘教版教材的文化意识制订中,关于文化知识内容要求,我们这样描述。(见图6)
图6
2.解读教材 确定内容
有效的文化意识目标的制订离不开对教材的解读,遵循教材的编写体系是教师不可违背的原则之一。
(1)建立教材全局观 梳理话题内容
纵看新版湘教版教材,图文并茂,活动内容丰富,交际性强,内容生活化,知识覆盖面广,涵盖了食物、动物、天气等二十多个话题。但相对来说跨度大,独立的知识板块呈散点状分单元年级呈现。而一线英语教师的教学逻辑是按教材内容来展开的,这就容易导致不少教师各自为政,实施点状而非结构化的逻辑教学,而陷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境地。带给学生的是模糊浅层、偏差断层的逻辑环境;学生的语言学习,如小熊吃玉米般,知之甚少;文化意识的渗透则杂乱无章,缺乏规划。仔细解读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是遵循“稳步发展 螺旋性递进”规律编排的。因此,在基于教材制订文化目标时,应该构建“全教材观”,帮助教师梳理话题内容,宏观理解教材,进而有的放矢地全方面进行文化品格的培养。例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拓宽国际视野,了解不同文化方面,就梳理了9个话题。(见图7)
图7
图8
如图8所示,关于具体话题——中西方问候(Greetings),有3册书6个单元的内容与之相关。尽管年级不同,但谈论话题相似,语言学习内容也只稍作调整或更加丰富。给教师的教学启示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前一素材导入新课,既丰富了教学的素材,同时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在语言的输出阶段,将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涵盖其中,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语言的反复复现,达到语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文化的学习亦如此。通过话题的梳理,将相同话题的单元整合在一起,从而对文化内容进行整体规划,避免教师因随心所欲导致文化教学重复或单调,促进学生的文化认知。
(2)Let’s Know More 丰富文化内容
新湘教版教材增添了一个Culture文化板块,用心的教材编写者将Let’s Know More文化板块内容与单元话题相结合。例如在四年级上学期 What do you like中,学习了一些食物的表达法,Let’s Know More就有相关的内容相对应——介绍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食物,引导学生了解食物名称,进而比较中西不同的饮食文化(见图9)。六年级上学期The first bird is bigger than the second one中,重点学习了形容词的比较级。 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教师这样处理教材,将Let’s Know More作为一篇补充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中巩固了比较级的表达与运用,更让学生通过与中国名胜对比的方式,了解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悠久与璀璨(见图10)。因此,建议一线教师们在研读教材,将Let’s Know More与相关话题内容融合,补充语言材料,丰富文化内涵。
图9
图10
(3)文本再构 挖掘文化内容
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且学生水平的差异,有时候教材的教学内容很难体现文化内涵;又或是在字词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单薄,难以体现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维度挖掘文化因素;或是根据单元主题和语言材料对教材进行重组与文本构建,通过文本再构进一步凸显、深化单元主题。
(见图11)这是教材三年级(上)的内容,乍一看,内容简单,实难体现文化内涵。再次研读教材,发现可从语构文化入手。何为语构文化?语构文化指的是语言中的词汇、词组、句子以及篇章结构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即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的构造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相关。仔细再读这个文本,从语构文化出发,文本的话题是介绍自己的名字,因此这个文本就可以联系到英汉人名的表达法。例如,在学生已经知晓了文本大意后,可播放一段小视频,以美国女孩Anne与中国女孩Lingling为例介绍文化小知识:Hello,my full name is Anne Brown.Hi! My full name is Zhang Lingling.小朋友们好!在中国,关于姓名,姓在前,名在后。Zhang Lingling姓Zhang,名Lingling,在西方英语国家中,则相反。名在前,姓在后。美国女孩Anne Brown,你们猜猜她姓什么?
图11
图12
(见图12)这是五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Who was first?第一课时字词教学的内容(学习first-tenth)。内容过于单薄,单元文化内涵难以呈现。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重构文本,将B、C部分整合(见图13),将序数词的教学融于竞赛的主题之下,学生在学习完First-tenth序数词后,在C部分的语言材料onehundred-meter race中进行运用与巩固,通过互助的方式用所学核心句型与单词来介绍one-hundredmeter race。而后在学生身边的各类比赛中练说、练写,最后文本内涵呼之欲出。(见图13与图14)
图13
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