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挖掘语言趣味点,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其中的乐趣,可以此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怀揣童心 发现彩蛋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们的笑点较低:一个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梗”,也许就能令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学生们的情绪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而,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把握好教材内容,努力发掘其中能引起他们关注的趣味亮点,进而展开教学。
在发掘对话教材内的语言趣味点时,我们应如同孩子般,怀揣着一颗童心,俯身接近他们的“低笑点”世界。当我们尝试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时,会发现:原来对话教材中存在着这么多的趣味彩蛋,值得我们体会一番。
2.梳理归纳 聚焦趣点
以修订版PEP三(上)教材为例,其中大部分对话内容都较常规,中规中矩,无笑点。但也有小部分内藏语言彩蛋,如:
P31:U 3 C Story time
P32:Recycle 1 Read aloud
P38:U 4 A Let’s talk
P45:U 4 C Story time
P55:U 5 C Story time
P65:U 6 C Story time
P66:Recycle 2 Read aloud
整册教材的语言趣味点大多藏身于Story time,Recycle与Let’s talk的对话板块。如:P38 U4 A Let’s talk,主要描述孩子们在玩手影猜动物的游戏时,突然出现了一只大熊的身影,一开始吓呆了,继而发现原来是Zoom。从Oh,no! It’s a bear! 到Oh,it’s Zoom.这种虚惊一场的心理落差对学生来说就是乐趣。他们在语言交际中体验到的欢乐情绪,就是学习乐趣。
对我们来说索然无味的事,也许孩子们能乐上半天。因此,教师应从孩子的视角,去探寻对话板块中的语言彩蛋,将它们梳理归纳,利用这些语言趣味点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1.引导自主 体验乐趣
保持事物的新鲜感是引人入胜的关键,对话教学中的语言趣味点也是如此。例如,在教学U4 A Let’s talk一课时,教师如果在铺垫环节就早早提及Zoom is a bear,并做讲解的话,将大大降低学生对语言趣味性的体会。这种告知式的乐趣,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势必剥夺语言信息本身具备的新鲜感,继而磨灭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发掘语言趣味点后,应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这部分内容的含义,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其中的趣味所在。即让学生的自主观察、发现去代替教师的讲解、告知。
2.逐级辅助 逐步放手
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语言含义、体验语言趣味,并不代表教师在教学时完全不辅助。不管是topdown,还是bottom-up,又或是两种教学方式的整合运用,在英语对话教学的铺垫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辅助他们逐级往上爬。待到他们站稳台阶后,教师再逐步放手,引导他们自己去打开文本中的信息窗,自主领略语言信息沟中的风景。
桐乡市小学英语教研员凌应强老师所撰写的《如何让一张烂表格产生超级“笑”果》一文,就讲述了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改编,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实践。他原本要引导学生完成一张中规中矩的采访表,但是他“逼”着学生不能用相似句型提问,于是“逼”出了五花八门的有趣问句。接着,他把学生的答句再进行东拉西配,又生成了趣味十足的新鲜事物,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能够听到笑声的课堂,总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过程。
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可以通过创编新的有趣对话来拓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要挖出教材外的趣味语言,首先应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的改编,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促使他们顺利完成对新信息的认知。
在上述U4 A Let’s talk教学中,笔者尝试挖掘的就是一篇手绘的Story time——这个故事与Let’s talk主题内容衔接,在对话文本中的最后一个场景,Mike和Wu Yifan发现进来的熊就是Zoom,他们虚惊一场。接着,笔者创编为Zoom说了句“Hello,Mike,Yifan! Let’s play! OK?”然后正式衔接到新story,展开故事。创编内容基于学生原有知识层面,激发他们主动认知与生成、输出能力。
基于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教师创编的文本趣味点还应在他们的理解范围之内。这个范围不是局限在学生学过的词句里,而是一个可以让学生依靠自身的语言能力去观察分析新事物所要传达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作用,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培养学生全面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所创编的新对话,不论内容本身,还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策略,都应适宜学生去自主探究,自主体会其中的语言趣味点。学生自主体会的过程,即发现学习,这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利用基本教材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发现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生自我发现(潘菽,荆其诚,199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Jerome S.Bruner也强调,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相较于上述U 4 A Let’s talk文本中看手影猜动物环节,笔者在拓展部分延伸的是一个拼贴花瓣的故事情节。在创编的story中,Zoom利用花瓣拼贴出了一个个事物,并由此展开故事。利用花瓣拼贴的趣味环节吸引学生的课堂关注,并在创编的对话文本中,设置语言趣味点,如最后拼贴出的“Yum!It’s an ice cream!”等,以此引导他们自主发现与体验语言乐趣。同时,新文本采用挖空形式,如What’s______?It’s______.到故事最后则为_______?______.这样的交际任务的设置,既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探究、体验教材之外的新内容所包含的趣味点,是一种乐趣体验,也是一次自主学习发现的经历。
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吕炳君,何兰芝,2008)。
挖掘教材内、外的语言趣味点,是对对话教材内容的预设剖析、继续创编,是发展和拓展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梳理对话教材的过程中,将各语言趣味点进行归纳,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继而创编教材外延的新对话,并设置新趣味点,吸引学生关注,助推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须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品格完善的结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挖掘英语对话板块的趣味点,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