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8-12-27 10:03孙丽伟高志强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9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环境

孙丽伟 高志强

摘 要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调查了安徽两所监狱的150名青少年服刑人员。结果:青少年服刑人员的原生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均与普通青少年有差别。启示:家庭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父母教養方式 家庭环境

基金项目:安徽警官职业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安徽省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14jxtd081);安徽省司法厅委托项目(KY201304)。

作者简介:孙丽伟,安徽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犯罪心理学、心理测量;高志强,安徽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40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又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继毒品犯罪、环境污染之后,被列为第三大公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既包括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等自身因素,也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其他因素 。其中家庭因素受到广泛关注,行为主义认为原生家庭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任何一个有问题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有重要的影响;精神分析也认为人的早期经验和童年创伤导致成年后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现代学者也就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杨江澜等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完善的家庭功能、适度的父母监护和家庭支持有助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金灿灿等的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与青少年犯罪行为有显著相关;胡宁等发现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受到家庭功能尤其是家庭的卷入程度的显著影响;段晓英等的研究结果认为家庭功能、父母监控对青少年犯罪与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钟伟芳等发现青少年服刑人员与普通青少年的家庭状况有着显著差异,其中家庭完整度、父母文化水平、教养方式等因素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有一定关系。

以往研究虽对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但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方面并未进行深入挖掘,因此本文将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索。

一、研究对象及工具

(一)研究对象

安徽省未管所和蜀山监狱的150名青少年服刑人员,男性128人,女性22人,年龄为14~25周岁。

(二)研究工具

1.家庭状况调查。含父母是否离婚(离婚时间)、父母是否健在(去世时间)、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其中文化程度分为大学及以上、高中或中专、初中、小学、文盲,记为1~5分;职业分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记为1~4分。

2.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由C.Perris等编制,岳冬梅等修订,修订后的量表信、效度良好,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6个因素,58个题目;母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偏爱、拒绝否认等5个因素,57个题目。

3.家庭环境量表。由Moss R. H.编制,费立鹏等人对其中国版本进行修订和改写,共90题,包含10个分量表:(1)亲密度;(2)情感表达;(3)矛盾性;(4)独立性;(5)成功性;(6)知识性;(7)娱乐性;(8)道德宗教观;(9)组织性;(10)控制性。

二、研究结果

(一) 青少年服刑人员家庭基本情况的统计

青少年服刑人员中父母离异的占到38.3%,远高于2013年6月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的2.3‰的离婚率。其中80.5%的青少年服刑人员是在14岁以下父母就离异的。

90%以上的青少年服刑人员父母健在,只有6.7%青少年服刑人员父亲去世和8%的青少年服刑人员母亲去世。值得注意的是父或母缺失的青少年服刑人员中有80%以上是在14岁以下失去父或母的。

青少年服刑人员的父母中,89.2%的父亲和92%的母亲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其中母亲文盲率达到26.7%,说明青少年服刑人员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青少年服刑人员的父母的职业90%以上是农民和工人,家庭经济比较窘迫。

(二) 青少年服刑人员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青少年服刑人员父母教养方式在 “情感温暖、理解”方面的分数显著低于常模分数,其余维度的分数皆显著高于常模分数(见表5)。说明父母对青少年服刑人员的教养方式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青少年服刑人员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相反父母总是很严厉、不认同,管束过多,常因为一些小事对青少年服刑人员进行严厉惩罚。

(三) 青少年服刑人员家庭环境的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青少年服刑人员的家庭环境中矛盾、组织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分数,其他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分数。

三、讨论

本研究显示,青少年服刑人员的家庭破裂或不完整的现象比普通人要严重的多,且家庭破裂、父或母去世的时间多发生在14岁以下,说明在成长过程中父或母的缺失,尤其是在14岁以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父母离婚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自卑、被遗弃感、怨恨等消极情绪,同时又由于缺少父母管束,加上自身的判断能力弱,青少年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6:青少年服刑人员家庭环境的调查结果

(注:常模数据来自《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青少年服刑人员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和孩子接触较多的母亲多在初中文化及以下,职业也以农民、工人为主,这些状况可能会导致父母教育知识的缺失和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差,父母为了生计而忙碌,缺少对孩子的关注和关心,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缺乏监管。也有些父母发现问题后很想和孩子交流,但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找不到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而导致对孩子的行为不能进行有效干预。这些都可能增加青少年从事非法行为的比率。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显示,青少年服刑人员的父母多采用惩罚、干涉、拒绝、否认、偏爱和过度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青少年服刑人员感知不到或较少感知到父母对他们的爱,而缺少父母的关爱与肯定是一部分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Palmer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父母的教养方式温暖、理解维度的得分与他们的不良行为呈负相关, 得到父母温暖和理解的人犯罪行为显著少于遭到父母拒绝的人的犯罪行为。

关于家庭环境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服刑人员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公开表达愤怒,而亲密情感的表达却比较匮乏,对知识和成功的追求不够强烈,对家庭成员的道德管束较为薄弱,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青少年找不到认同和价值感,导致青少年可能会在外面结识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进而从事犯罪行为。

本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家庭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和促进青少年罪犯有效改造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欧阳艳文.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1).

[2]刘德法主编.社会转型期犯罪控制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

[3]楊江澜、王鹏飞.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青年研究.2017(3).

[4]金灿灿、邹泓.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6).

[5]胡宁、邓林园、张锦涛.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4).

[6]段晓英、黄慧.家庭功能、父母监控及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1).

[7]钟伟芳、刘洪.家庭状况、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法制与社会.2016(15).

[8]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9]Regoli R M, Hewitt J D. Delinquency in society.Boston:McGram-Hill, 2003.

[10]Ronald Blackburn著.吴宗宪、刘邦惠,等译.犯罪行为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1]Palmer E J.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social cognition anddelinquency .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2000,7.

[12]Palmer E J, Hollin C R. Sociomoral reasoning,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and self-reported delinquency in adolescents.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15.

猜你喜欢
青少年犯罪家庭环境
论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犯罪的策略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理论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问题研究
论家庭对职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找寻犯罪根源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不幸的家庭,曲折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