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紫同
【摘要】反证法,是数学中诸多证明方法中的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如今学生在运用反证法解题中,基础一般的学生受到了思维能力的局限,则表现出对其敬而远之.所以笔者列举出使用反证法证明的多种题型,希望学生读后能够正确的使用反证法,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反证法;思维能力;多种题型
在高中數学解题中有多种证明的方法,我们把“反证法”称为间接证明法.由于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更倾向于顺向思维而非逆向思维.同时学生在初中对反证法的排斥,到了高中难度突然增加,从而导致反证法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笔者建议如果正向思考更复杂、抽象,不妨试试简便、快捷的逆向思考,即所谓的“正难则反”.
一、反证法的概念
(一)反证法定义
从原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过程,导致矛盾的结果,从而肯定原命题结论正确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二)反证法解题思路
反证法解题的基本步骤分为三步:
1.反设:先否定结论,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而设其反面成立.
2.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通过一系列推理论证,推导出与已知条件、题设、定理等自相矛盾的结论.
3.下结论:由矛盾得出“反设”不成立,则原命题结论正确.
二、反证法的应用(四大类型)
(一)函数类型
例1设二次函数f(x)=x2+px+q,求证:|f(1)|,|f(2)|,|f(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2.
证明假设|f(1)|,|f(2)|,|f(3)|都小于12,则有
|f(1)|+2|f(2)|+|f(3)|<2.①
另一方面,由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有
|f(1)|+2|f(2)|+|f(3)|≥|f(1)-2f(2)+f(3)|
=|(1+p+q)-2(4+2p+q)+(9+3p+q)|=2.②
显然①②两式相互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则原命题结论正确.
(二)数列类型
例2设数列{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Sn是它的前n项和.
(1)求证:数列{Sn}不是等比数列;
(2)数列{Sn}是等差数列吗?并说明理由.
证明(1)假设数列{Sn}是等比数列,则S22=S1S3,
即a21(1+q)2=a1·a1·(1+q+q2),因为a1≠0,
所以(1+q)2=1+q+q2,即q=0,这与公比q≠0矛盾,
所以数列{Sn}不是等比数列.
解(2)当q=1时,{Sn}是等差数列;
当q≠1时,{Sn}不是等差数列,
否则2S2=S1+S3,即2a1(1+q)=a1+a1(1+q+q2),
得q=0,这与公比q≠0矛盾.
(三)不等式类型
例3已知a+b+c>0,ab+bc+ca>0,abc>0,求证:a,b,c>0.
证明假设a<0,∵abc>0,∴bc<0,
又a+b+c>0,∴b+c=-a>0,
∴ab+bc+ca=a(b+c)+bc<0,与题设矛盾.
若a=0,则与abc>0矛盾,∴必有a>0,
同理可证:b>0,c>0.
(四)几何类型
例4如图所示,⊙O两弦NP,MQ相交于点A,且NP,MQ均不过O点.求证:弦NP,MQ不能互相平分.
证明假设NP与MQ互相平分,平分点是A,
由垂径定理得OA⊥NP,同时OA⊥MQ,
∴NP∥MQ,这与已知中的NP与MQ相交矛盾,
∴NP,MQ不能互相平分.
三、结论
总之,通过对反证法概念,解题步骤和例题的具体介绍,体现了在数学这门严谨且富含逻辑的学科里,反证法的重要性.同时反证法的难点也显而易见,通过提出的假设与已知条件、题设、定理等自相矛盾,进而展开思路,寻找出解决的方法.此外,只要我们熟练地掌握反证法的使用,它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别的方法结合一起使用.学习和运用反证法会培养我们严谨、创新的思维,从而慢慢形成一种优良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婷.数学中反证法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3):133-134.
[2]刘福山.中学数学竞赛中的反证法[J].数学教学通讯,2015(30):52-53.
[3]刘宝兰.浅谈反证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2(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