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雄

2018-12-27 01:17司马牛
党史文汇 2018年12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史观解构

司马牛

近年来,社会上弥漫着一股不小的解构英雄之风,先是有的新编影视剧“戏说”江姐、杨子荣、阿庆嫂等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继而有人打着“揭秘真相”“还原历史”的幌子,歪曲丑化、质疑否定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和“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更有甚者,以破除“英雄史观”之名,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地把尊重英雄与弘扬英雄主义精神说成是宣扬英雄史观。这就不仅仅是关乎英雄的真假、虚实问题了,而是关乎什么是英雄、英雄到底处于怎样的历史地位及作用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不得不费点口舌,说道一番了。

说来有趣,“英雄”原本是动植物名称,之后才引申到人群中。三国时的刘邵在《人物志》中说:“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并进一步指出:“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但照刘邵的标准未免过高过严过于机械了。好在任何词义都是发展变化的。如今,《现代汉语词典》对“英雄”一词解释为: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具有英雄品质的人。这个定义科学准确得多,也宽泛得多。从中不难看出,英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植根于人民、成长于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之中的。英雄永远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休戚相关。因此,任何否定英雄,把英雄与人民大众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英雄史观也叫历史唯心主义,它只承认历史是英雄创造的,甚至把英雄视为“救世主”,而把人民群众视为“群氓”“乌合之众”,从根本上否定人民群眾是历史创造的主体。这违背了历史事实,我们当然要反对。但我们批判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并不意味着否定和贬低英雄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更不否认那些杰出的个人即英雄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人世间的英雄是那些杰出的、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更需要挺身而出的英雄。不尊重英雄的民族,是一个不能产生英雄的民族,也就不会是一个英雄的民族。

当然,英雄是人不是神。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把英雄神化,不应当对英雄盲目崇拜。但我们反对把英雄神化,并不意味着把英雄本身也否定掉,警惕对英雄搞个人崇拜,也不等于可以对英雄不尊重,可以不弘扬英雄主义精神。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破除“英雄史观”已被一些人视为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在这种大众思潮的狂欢中,“解构”的危害不仅在于左右了我们对于某个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在于无形中将非历史的审视态度带入到了青年一代的认知当中,这不仅让民众逐渐习惯了对崇高的消解,更可能蚕食我们作为一个国家所共有的精神家园。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代表着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中最富有生命和朝气的新生力量,衍生着时代的最强音。没有英雄的时代,不传颂赞美英雄的时代,是黯淡和寂寞的时代,是缺少旗帜和号角的时代。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今天,我们面向世界和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需要高举英雄主义的旗帜,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以此不断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面对泼向英烈的脏水以及形形色色的奇谈怪论,我们决不能冷漠无视,更不能沦为帮凶,必须明辨是非、嫉恶如仇。这是对国家历史的守护,更是对民族未来的负责!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史观解构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