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岭
【摘要】《EDA设计基础》课程是电子信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传统的评价模式存在诸多的不足。本文提出以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分层次评价的评价标准,探索适用于高年级的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碎片化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评价模式 考试 分层次 碎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233-02
《EDA设计基础》课程是电子信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从事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提供一定的工具基础。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果,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目前的考核评价方式存在一些问题,难以保证教学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本文提出对课程考试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问题
1.考试模式没有体现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必须重点强调和培养。但目前该课程考试偏重于知识记忆, 课程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学生为了考而学,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 成为目前该课程学习状况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形成了普遍的依赖心理,无法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限制了学生创造、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2.评价标准不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考试模式单一化、简单化
目前,专业本科毕业生中考研(含推免生)和就业学生比例分别约为30~40%、60~70%。该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思路是学生以后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对考研,读研特别是硕博连读的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而言,基本理论在相关系统中的工程应用与实现则更为重要。目前,该课程考试仍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单一理论考试为主,没有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差异。这样, 学生即使认真按照课程设置完成了既定学习任务, 对就业或继续深造的作用也不明显,这必然会降低学习热情,影响教学效果,不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3.没有正视逃课或者听课效率低的现实
由于学生要进行必修课程学习、课外学分修读、各种问题活动等,客观上造成学生时间零散,心态浮躁等问题。据调查在校大学生90%以上曾经逃课, 经常逃课的学生比例高达36%, 长期不上课的学生达到7.3%,作业抄袭与实验“混点”更是普遍现象。据学生反映,即使想好好学习,由于这些客观因素,也很难保持长期的学习状态和热情。因此,目前期末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实,甚至在客观上纵容了学生的应付情绪,教学效果显然无法保障。
4.考试信息反馈缺乏,教师对考试资料总结分析不足
目前的考试方式,只注重考试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对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很少反馈给学生。考试(尤其是只有一次期末考试的课程)只起到了评定分数的作用,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改革理念及思路
1.改革理念
以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分层次评价的评价标准,探索适用于高年级的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机制。
(1)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考核评价体系要能有效的促进培养学生开展“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等”,这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社会的大四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
(2)分层次评价。根据学生需求差异,设定不同类型的考核内容,组织不同类别的考核,并保证评价体系的顺利实施。
(3)适用于高年级,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使学生从改变主观能动性上来保证评价体系的顺利实施;同时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试组织、成绩构成比例的设置等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高年级的学习状况、时间,以及心理特点,能在客观上保证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这是本考试改革区别于以往其他课程考试改革的特点与重点。
2.改革思路
(1)根据学生需求差异,制定层次化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的不同,制定与其需求相适应的层次化评价体系,从考试模式、考核内容等选择上,充分体现层次化。
考核模式:改变原有单一化、简单化的考试模式,将考核类型分为“研究类”与“应用类”,建议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选择“研究类”;建议准备就业学生选择“应用类”。“研究类”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与分析思路,引导培养科研方面培养创新意识;“应用类”注重考核基本理论在相关系统中的工程应用与实现,从应用的层次引导学生创新。
考核内容:将平时成绩考核设计为随堂作业与自主学习作业,将实验考核设计为基础实验与自主学习实验。根据考核类型的不同,在成绩构成比例和考核内容选择上都体现出层次化。
(2)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考核类型、考核内容、考核时间上都具有一定自主选择、自我规划的空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①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考核类型。②學生能根据选择的考核类别,选择不同的平时成绩考核和实践考核内容。③学生能根据自身时间和学习情况,选择参加平时成绩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时间。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自我发展的规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学习,减小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
(3)具体考核方法应注重有效性和公平性,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改革思路如下:①平时成绩考核中随堂作业与自主学习作业、实验考核中基础实验与自主学习实验的成绩构成比例上既要体现层次化,又要具有公平性和有效性。②自主学习作业、自主学习实验内容的选择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又要易量化、区分度好。③平时成绩考核、实验考核的考试形式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充分考虑“大四”学生“事务多,整块时间少,零碎时间多”的客观事实,平时成绩考核、实验考核的考试内容不宜过多且时间不宜过长。
三、改革方案
课程考试内容、考试方式、成绩评定等考试改革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1.成绩评定改革方案
“研究类”与“应用类”考核的总评成绩均由平时作业、实验、期末考试部分构成,具体构成与比例设置如表1。
2.考试方式与考试内容改革
根据改革思路,设计了灵活、可行、可操作的考試方式具体如表2:
(1)创新性提出“碎片化考试”方式。所谓“碎片化考试”模式中的“微”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①考核内容“微小化”,即每章结束后即进行一次碎片化考试。②考试时间“微小化,即每次碎片化考试时间在0.5小时左右。多次“碎片化考试”成绩的总评做为随堂作业的成绩。并且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时间情况,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选择自主选择“碎片化考试”的时间。
(2)建立相应的“碎片化考试”平台实现多元考试模式中各类成绩的考核和管理。“碎片化考试”平台包括“平时成绩考核模块”和“实验考核模块”主要用来实现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在线考核和管理,笔试模块主要实现笔试试题库的管理和笔试成绩的管理。
随堂作业的“碎片化考试”的考核和管理。学生可在每个阶段学习结束后,在系统规定的时间段内,通过平台预约“碎片化考试”时间。审核通过后,在规定的时间来机房在线完成试题,教师能及时处理碎片化考试的成绩、反馈批改意见及下一步学习建议,做到考试信息的及时反馈。系统可根据每次“碎片化考试”的成绩,给出随堂作业成绩。同时,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考试类别,通过系统可选择自主作业的内容。自主作业在线下完成,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系统提交报告或代码,课程组将组织教师统一对报告和代码进行评阅,并提交成绩与反馈意见。
(3)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 “半开半闭卷”的考试形式。所谓“半开半闭卷”考试就是允许学生带一页A4大小的参考资料进入考场,资料必须是手写材料,其余参考资料均不能带入考场。学生可以将认为重要的公式、定理或解题思路写在参考资料上参考。
(4)笔试环节的改革方案。首先,对传统的笔试题型进行改革,将常规的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加以拆分并重新组合,去掉单纯的简答题,将相关知识点融入分析题中。改革后,笔试试卷包含选择填空题、判断改错题和计算题三个题型:选择填空题除设置选项外还预留填空处,学生如果认为几个选项均不正确,则在空白处填写正确答案;判断改错题,学生先判断正误,如论述错误,则需对其进行改正;计算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应用能力,每个题目均包含若干个小问题。
四、总结
通过这种“碎片化考试”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考试的时间,且每次“碎片化考试”的时间不长,可以有效避免与实习,考研,面试,培训等事情的冲突,因此该考试模式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