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恒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 226600)
探究是初中生物理学习的主要方式,物理教师要善于搭建增强学生体验的平台,鼓励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探究之中,积极尝试、踊跃思考,这样的处理有助于物理思想的浸润.
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教师要注意学生探究的独立性,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启发学生围绕探究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我们还要兼顾学生探究的合作性,即要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启发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分享自己的发现,由此实现彼此启发,促使他们将单向思维转变为多向思维,这可以让他们能够适应更加灵活的物理思维.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以整体和局部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让学生及时切换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在新课程体系下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对探究和实验有一个新的定位,而且必须明确实验不是单纯的操作,它应该是和科学思维有效地交融在一起,是一个不断试探和前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验为物理规律的生成提供了诸多支撑,同时也通过体验促成了思维的有效发展.教师则要为学生的体验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全方位接触到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程序.客观来讲,学生具体的探究过程应该有所侧重,围绕某一问题的探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基本流程也要到位,即我们要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科学假设→实验验证→总结结论(或修改假设并进一步验证)”等顺序进行探索,由此引导学生在科学而缜密的探索过程中形成认识并锻炼思维.
比如有关浮力基本规律的探索,很多教师将实验作为重点,即引导学生将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误差减少上,力争让学生经历最为精密的实验探究,由此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这样的做法侧重于结论的得出和理解,而前人探索该项原理时的思路调整和冥思苦想都被忽视,而这些才是真正能够体验探究精髓的核心内容,即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将已经具有的认识“浸没于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液体的量有关”逐步进化为“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表述改变,更是一种思维的升华.为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可以结合这样几个问题来展开引导.
师:当我们用弹簧秤吊着铝块,让其逐步浸没到水桶中的过程时,弹簧秤的读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水面有什么变化?
生:弹簧秤的示数会发生减小,而且水面的高度也会上升.
师:为什么弹簧秤的读数会发生变化?
生:这是因为水对铝块提供了浮力?
师:弹簧秤示数的逐步减小,表明浮力的渐变过程,联系到水面的上升,你能形成怎样的认识?
生:排开水的量越多,则浮力越大;当铝块完全浸没在水面以下时,排开水的量不再发生变化,这时浮力将不再发生变化?
师:能推测一下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吗?
生:排开水的重力等于铝块所受到浮力.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验为学生提供最为感性的认识,由此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个性化的猜想.这样的过程包含学生的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和科学猜想,在随后的过程中,学生将围绕自己的猜想展开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其间必然还将经历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过程,他们的探究意识将由此而进一步被唤醒,他们也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隐含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模式,他们还将对物理与科学形成属于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在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也在不断发展着,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在有关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设计务必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展开,即充分立足于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发现学生知识和能力潜在的生长点,并由此提供机会,诱导学生自发地展开探索和思维,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认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将不仅仅只是一个知识的获取过程,也是一次创造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由此而获得提升.
初中物理的实验探究一般都比较简单,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在简单的实验探究中锻炼最基本的实验技能,熟悉严谨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对实验进行适当地调整或改造,比如上述问题,我们调整了一些条件之后,让实验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积极讨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终在探索中发现问题的解决,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有效进行,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物理思想.
在学生的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错误,从生成性教学的角度来看,错误应该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自己错误发生的缘由展开分析和思考,并进行主动地质疑和剖析,最终达成纠正错误、去伪存真的效果.学生通过上述过程,也将收获更加深刻而直观的认识,这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提升,辨析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精心设计、细致操作、认真观察、缜密分析,全方位提升学生体验的深刻程度,教师再辅以恰当的引导和启发手段,让学生深度感悟物理学家探索规律的基本历程,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