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伟萍 唐映莲 孙国敏 欧阳莲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各种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直线上升[1-2]。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AMI病例在50万以上,总病例超过200万,现已成为除肿瘤疾病之外导致老年人群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3]。AMI是冠心病中较严重的一个阶段,其主要因冠状动脉发生器质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发病,临床表现是胸骨背部严重疼痛。目前该病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及药物治疗进行干预,且疗效已得到证实,有效控制该病的致死率[4-5]。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和康复知识缺乏较全面的认识,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家庭开支[6]。因此,对AMI护理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旨在为AMI患者寻找一套适宜的临床护理模式,探讨健康教育在A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给临床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128例。纳入标准:资料健全者;依从性较好者;患者均符合1999年美国心脏联合会(AHA)对于AMI的诊断标准[7]。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严重损伤;不愿加入本次研究且不予合作者;合并严重精神障碍者[8]。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1)环境护理:保持病房的温度和湿度在适当的范围内,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访问的时间和次数,减少噪音干扰,并确保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2)心理护理:护士应善待患者,换位思考,体验患者的痛苦,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表达的负面情绪予以理解和接受。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3)饮食护理:AMI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和呕吐,影响食欲,营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偏好制定食谱,饮食以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1)入院教育:由于该病起病急,病情严重,不易做过多宣教,护理人员只需进行简单入院宣教即可,宣教重点在医院有技术一流的医师为自己诊治,增加患者自我康复的信心。(2)住院教育:定期组织患者学习,可进行AMI知识讲座,详细介绍AMI相关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以及并发症等预防措施,详细让患者掌握AMI基本知识。健康教育措施实施过程中主要是促进患者改变以往不良习惯,重新健康生活方式。系统、规范、合理健康教育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对疾病认知态度,以提高自身处理疾病能力。详细指导患者用药知识,使患者了解用药重要性,住院期间,口服药按时发给患者并嘱及时服用,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对于使用输液的患者,应严格控制滴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长期规律服用药物。讲解氧气吸入的重要性,确保患者维持氧气吸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告知患者充足睡眠能有效预防心肌梗死面积的扩大,睡眠时采取右侧卧位,睡眠时间应不少于6.5 h,且绝对卧床休息至少1周。(3)出院宣教:告知患者定期来院进行复查,以及自我监控的方法,出现异常后及时来院就诊。告知患者适时适度地进行身体锻炼,可适当做一些有氧活动,如体操、慢跑等,每天2次或3次,每次不宜超过半小时,增强体质,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规律起居生活,做好保暖措施,预防感冒。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2周后心功能变化,通过观察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进行判定;比较两组护理前与护理2周后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问卷调查表(SF-36量表)评估,SF-36是由8个维度,36个条目所组成,主要包括生理功能、身体角色、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各维度得分范围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9]。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2.2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LVEF、HR、LVE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周后,两组LVEF均高于护理前,HR、LVEDD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周后,两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与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LVEF %HR 次/min LVEDD mm护理前 护理2周后 护理前 护理2周后 护理前 护理2周后观察组(n=64) 34.87±3.52 43.33±4.25* 105.25±10.45 96.47±9.25* 68.28±6.41 56.63±5.36*对照组(n=64) 34.95±3.61 38.87±3.42* 105.64±10.19 78.27±7.36* 68.18±6.26 61.27±6.77*t值 0.127 6.541 0.214 12.317 0.089 4.299 P值 0.899 0.000 0.831 0.000 0.929 0.000
表3 两组护理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护理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分,(±s)]
组别 生理功能 身体角色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护理前 护理2周后 护理前 护理2周后 护理前 护理2周后 护理前 护理2周后观察组(n=64) 84.18±8.46 92.26±7.23* 61.48±6.12 74.64±7.36* 78.33±7.51 89.67±8.63* 63.75±6.27 73.44±7.56*对照组(n=64) 84.23±8.35 85.57±8.66* 61.57±6.21 63.14±6.42* 78.47±7.45 80.51±7.44* 63.67±6.32 65.71±6.38*t值 0.034 4.744 0.083 9.420 0.106 6.431 0.072 6.251 P值 0.973 0.000 0.934 0.000 0.916 0.000 0.943 0.000
表3 (续)
AMI主要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所导致的心肌坏死,属于严重冠心病,随着心绞痛的持续会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0-11]。发病期间,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疼痛,通过休息无法完全缓解疼痛,而且AMI还可能结合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同出现,对人体生命危害性极大[12-13]。虽然目前医疗手段较为先进,AMI患者预后得到极大改善,致死率明显降低,但康复率仍然不容乐观[14-17]。
常规护理是临床针对AMI患者采用的常规护理模式,虽有一定效果,但仅简单执行任务和做好常规性工作,未着重从患者自身了解方面着手,护理效果不佳。研究发现,AMI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而健康教育会规范患者生活方式,对疾病起到较好的改善效果[18-20]。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2周后,两组LVEF均高于护理前,HR、LVEDD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周后,两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强化健康教育能促使患者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详细介绍AMI疾病相关知识,通过饮食、药物干预,改善饮食结构,减少心肺负担。培养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适当采取运动能增强体质。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护理中,指导患者必要的疾病相关知识,改善不良习惯、重视健康生活方式,告知患者合理用药控制疾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增加生活质量。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1)本研究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上,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实施健康教育。该方式具有针对性强,患者接受程度高等优点,可以对AMI患者进行有效干预。(2)本次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入院、住院、出院三个方面,分别给予相关指导,探讨患者不同阶段索要采取的不同教育方案,总体评估健康教育对AMI患者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揭示了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式:(1)本研究时间相对较短,短时间内的研究结果可能与长期结果存在误差,且研究样本选取例数较少,临床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周期及研究对象人数。(2)研究中虽排除各种不适合的样本,但所选取的标本是否合理仍有待商榷,临床可进一步增加排除标准,缩小样本之间误差。
综上所述,对AMI患者采取健康教育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此方法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