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电刺激对产妇产后月经复潮及盆底肌力的影响

2018-12-27 08:44骆艳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34期
关键词:盆底肌力月经

骆艳

研究表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等均是由盆底功能障碍引起,而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产科临床常见疾病,虽然产妇产后早期无明显不适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会逐渐加重,会造成产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2]。相关研究显示,盆底肌力下降与盆底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而产后6~12周是盆底肌力恢复的最佳时机[3-4]。本研究在产妇产后6周给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以探讨该疗法对产妇产后月经复潮及盆底肌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6月期间于本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6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具有正常的沟通能力,妊娠前无盆底功能障碍,无生殖系统及泌尿系统疾病,产后6周盆底肌力分级0~Ⅱ级,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产后抑郁者,严重妊娠并发症,恶露不尽,生殖及泌尿系统炎症,不能完全依从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产后6周经盆底肌力测试后进行恢复干预。观察组采用盆底肌肉电刺激法进行康复治疗,治疗前排空膀胱,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微屈,自然分开,暴露会阴部,酒精常规消毒下腹粘连电极部位并贴好中性电极片,使用肌肉神经电刺激治疗仪(规格型号为SA9800,设备编号XY-00135,南京伟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原装进口生物刺激反馈仪)进行治疗,将探头涂上导电膏后,深入阴道5 cm左右,根据患者盆底肌力收缩强度分类情况设定频率及脉冲范围,Ⅰ类:治疗频率为30~55 Hz,脉冲范围为400 μs;Ⅱ类:治疗频率为 40~85 Hz,脉冲范围为 50~420 μs;治疗时间:20~25 min/次,2次/周,共治疗4周。对照组开展常规Kegel运动训练法[5],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自然分开,作Kegel运动,吸气时收缩肛门5~6 s,呼气时放松,中间间隔时间为5 s,连续收放50次为1次治疗,3次/d,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及产后月经复潮情况,采用国际通用GRRUG法对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进行测定[6]。其中,肌肉收缩持续时间0 s,为0级;肌肉收缩持续1 s,为Ⅰ级;肌肉收缩持续2 s,为Ⅱ级;肌肉收缩持续3 s,为Ⅲ级;肌肉收缩持续4 s,为Ⅳ级;肌肉收缩持续5 s,为Ⅴ级,肌力分级越高表示收缩能力恢复越好。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月经复潮情况。疗效评价:治疗后盆底肌力检测结果为Ⅳ级及以上、肌电压提高80%及以上为治愈;治疗后肌力提升3级、肌电压提高60%~80%为显效;治疗后肌力提升2级、肌电压提高50%~60%为有效;治疗后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7]。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 均(28.76±4.45) 岁; 孕 周 38~42周, 平 均(39.78±1.14)周;经阴道顺产25例,剖宫产5例;初产10例,经产20例。观察组年龄22~35岁,平均(28.84±4.43)岁;孕周38~42周,平均(39.85±1.19)周;经阴道顺产23例,剖宫产8例;初产10例,经产21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生产方式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2.2 两组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康复治疗前盆底Ⅰ、Ⅱ类纤维肌力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盆底Ⅰ、Ⅱ类纤维肌力分级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盆底Ⅰ、Ⅱ类纤维肌力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2.3 两组随访月经复潮情况比较 观察组首次月经来潮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经量恢复正常所需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 两组产妇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字2=4.927,P=0.026)。见表 3。

表2 两组随访月经复潮情况比较(±s)

组别 首次月经来潮时间(个月) 经量恢复正常所需次数(次)对照组(n=30) 6.37±0.78 1.82±0.56观察组(n=31) 5.75±0.69 1.34±0.44 t值 3.765 4.263 P值 0.000 0.000

表3 两组产妇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女性正常的盆底功能是维持女性盆腔内各个器官正常解剖位置及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为适应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女性盆底组织结构在整个妊娠及分娩过程中会随着子宫的增大而出现复杂变化,而盆底组织结构的各种变化最终会引起盆底软组织损伤、盆底肌力下降[8-9]。此外,分娩过程盆底肌肉主动及被动扩张、拉伸,可导致盆底结蹄组织与神经组织发生分离,造成盆底肌肉损害,最终造成盆底功能出现障碍,引起产妇产后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等临床不良症状,导致产后月经迟迟不能复潮,对产妇产后远期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0-11]。盆底肌包括Ⅰ类和Ⅱ类两种肌纤维,其中Ⅰ类纤维为慢纤维,主要与性功能障碍及盆底器官脱垂等有关;Ⅱ类纤维为快纤维,其肌力正常与否是造成尿失禁的关键[13]。

目前,临床上常规的运动康复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够理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14]。近年来,随着电疗仪器及设备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临床通过对盆底肌进行电刺激治疗可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起到显著的效果[15]。相关研究表明,电刺激盆底肌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不同频率的电刺激下,可增强盆底肌肉群的收缩能力,提高盆底肌力及盆底神经组织活性,从而能够起到改善盆底肌收缩异常的现象[16-17]。此外,电流刺激还可改善盆底肌群血液微循环,提高盆底肌群代谢水平,从而促进盆腔生理功能的康复[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经临床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均有显著的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力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首次月经来潮时间、经量恢复正常所需次数均明显早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本结果提示,盆底肌电刺激对盆底肌力月经复潮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运动疗法。结果同苏小容等[20]相关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提高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缩短月经复潮时间,临床疗效显著,可在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盆底肌力月经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