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楠
“十三五”规划时间过半,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如何?民生热、难点问题解决情况如何?市民和代表满意度如何?11月22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的报告。
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是监督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监督工作,成立了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
市区人大上下联动,形成监督调研合力。“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监督是今年市区人大联动的重点项目,各区人大充分发挥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优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16个区级中期评估监督调研报告。
各委员会通力合作,全面开展监督调研。“十三五”规划综合性强,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各相关委员会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除了对规划纲要涉及的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中期评估开展监督外,还对科创中心建设、妇女儿童发展、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文化改革发展、水资源保护利用、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发挥侨务人才优势服务等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开展专项调研,形成了8份专题监督调研报告。
探索社会调查方式方法,广泛开展监督调研。具体包括市人大代表问卷调查、市民问卷调查和“12345”市民热线平台民生领域大数据分析3项,其中针对市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92份,代表提出书面意见建议122条;围绕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四个专题的市民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354份;大数据分析选取2016年-2018年上半年“12345”市民热线平台涉及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13个大类民生重点领域文本数据,共计113.9万条。上述3项均形成社会调查分析报告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在审议时参考。
在审议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从不同角度对报告提出建议,有的还提出自己的疑问,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办、市住建委、市规土局、市农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认真作了回答。
报告显示,本市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共有25项,其中进展情况超出预期的有3项,符合预期预计期末可实现的有20项,低于预期预计期末实现有很大难度的有2项。
严伯进委员就“盯”上了“成绩单”中“不及格”的部分。“报告提到有2项低于预期,我主要关注‘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这个指标。”他指出,“十三五”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各类金融机构不断集聚,金融开放的步伐显著加快,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海的排名从6上升到5。“为什么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前述指标依然低于预期?”
市金融办解释,2015年,人民银行在全国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到2020年全国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要达到25%以上。当时主要考虑到全国的金融市场主要集中在上海,于是上海自加压力将目标设定为25%左右。2015年和2016年上海的指标分别为20%和21.4%,2017年全国该指标下跌至6.8%,上海降到5.8%。
“该指标大幅下跌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债权违约事件不断发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预期比较悲观,企业发债的意愿和规模明显下降。二是证券市场持续低迷,企业通过IPO和增发等方式进行股票融资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下滑。三是金融监管的力度加强,客观上影响企业的直接融资意愿。四是金融风险防范形势严峻,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加大了对交易市场和互联网金融的清理整治力度,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度。近期经济从‘去杠杆’到‘稳杠杆’,金融市场有望回稳,该指标也有了回升的势头。政府要用市场化的方式鼓励企业债权融资,更好地发挥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争取在‘十三五’结束时接近目标。”市金融办回答。
中期评估监督调研报告指出,民生社会事业存在短板弱项。“十三五”以来,本市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展,但问卷调查反映,市民最关注的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与市民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民生领域情况的改善给市民带来的获得感,明显不如生态环境和交通出行的改善。”吴祖强代表说,要提升上海的城市能级和竞争力,不只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要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生活高地。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聚焦这些群众期盼度高,现有水平落差大的领域攻坚克难。他建议,一要问题导向,了解市民看病上学养老的“痛点”到底在哪里,烦心事具体烦在哪里;二要效果导向,对症下药,提高政策的匹配性、精准性;三要长远导向,加大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市民民生需求与民生服务水平相匹配的同步发展。
针对养老、旧改、城市公共安全等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钱雨晴、阎祖强、崔明华三位委员也提出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护工从业人员素质培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与获得感;回应群众呼声,加大旧改力度;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保障水平。
“在今年11月底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排名从上一期的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一次性提升了32位。在所有城市中,上海和北京是世界银行对中国内地营商环境进行评价的样本城市,其中上海权重为55%。此次营商环境排名取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和我们上海方方面面作出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赵伟星委员不无自豪地说。
“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请问下一步怎么结合全面推进政务‘一网通办’进一步优化上海的营商环境?”
市发改委表示,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资本和人才流动非常重要的风向标。接下来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邀请第三方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文件和举措进行评估,检验政策的精准度和落地率;二是针对大调研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反映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制定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的“2.0版”,通过流程再造,聚焦关键指标,进一步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三是扩大营商环境的评价范围;最后是优化制度。
11月4日-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鼓励支持上海大胆创新探索,在上海证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提出了问题和建议。
“在‘十三五’规划的后半段,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系列要求,如何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实现新的率先和引领?”肖贵玉副主任问。
市发改委回答,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了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基础性框架体系,其中有286项制度创新已在全国推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正在跟国家相关部门就新片区工作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和研究工作,总体考虑是新片区一定要体现对外开放的新高度、制度创新的新标准和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余立云代表关注的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面对中央提出的新要求,在‘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后半期,上海如何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他问。
“一是主动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二是配合国家发改委一起研究编制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总体方案,三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重大任务的落实。”市发改委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