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2018-12-26 08:52张景先
人民论坛 2018年35期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政府管理社会治理

张景先

【关键词】政府管理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各地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社会治理工作,并且推出了很多治理方案,也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但社会治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社会治理的协同性、系统性、全局性与复杂性,需要多角度、多方面综合发力,将机制建设、制度规划应用到各个民生领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多元化的结构调整

主体次序结构的调整。在传统社会管理格局中,政府处在中心位置,其他社会主体处在边缘状态。因为过度重视党和政府对社会的管控,其他治理主体作用较弱,导致治理主体发育和治理功能不匹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界定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主体顺序,以实现多元协同的发展要求。党委领导不再事无巨细,而是增强党与各级民主党派、政府、社会组织的嵌入形式,增强党对政府的领导。而政府逐渐成为治理社会的次要中心,它是治理社会的结构单元,承担宏观调控与公共服务的责任。社会组织拥有合法的政治权,功能作用日渐完善,开始成为公共服务的主体部分。

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在传统管理格局中,行政主导是将公共权力作为基础的分配结构。由于社会客观需求得不到足够重视,所以很容易造成阶层固化。然而,以行政引导为基础的治理结构是资源动态发展的过程,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开放性与流动性。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中,治理资源逐步从政府往边缘中心与治理主体过渡。流动资源不仅提高了社会治理的结构弹性,同时也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之前的边缘治理也逐步进入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中,受治理功能影响,开始被社会关注,获取更多治理资源,逐步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部分。

利益分配结构的调整。改进利益分配作为社会共享的重要一环,它要求重视社会公平,缩小个体贫富差距,解决城市、行业与群体矛盾,其根本是推进民生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利益分配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形成集体行动平台与群体利益协商机制。协商作为主体协调的基础,通过利益关系,就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分配不均。在调整主体与资源的情况下,利用主体协同,减小利益矛盾,从而使资源实现共享。其次,关注再分配对公平的基础性影响。共建共治共享作为市场经济逻辑的展现,调整利益分配必须关注贫困群体与低收入群体,利用社会保障制度减小城乡差异。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面临多方困境掣肘

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缺位。党与政府的领导是社会治理不断发展的保障,公众与社会组织的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但个别地方政府对社会群体的主体性认识不到位,片面强调政府的单向控制,这也是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出现的原因。社会力量加入到社会治理时缺少有效的推动与引导机制,具体展现在:公众参与方式有限;组织发育不良;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程度与能力不足。在政府独断的状态下,政府主导与社会、市场、公共组织的关系,很难处理得当。轻协商服务,重管理控制等问题始终存在。针对这种情况,怎样生成社会合力,就成为当代社会治理的重点。

社工组织整体发展相对滞后。首先,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大,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其次,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还不成熟,评估机制与购买方式还需完善,购买范围有限、服务能力不强。最后,整体水平偏低,自身建设不到位。很多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全面,社会服务缺少规范性、专业性与公信力。

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羸弱。在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当下,安全生产为监管带来了更高的要求。现存问題主要在于:首先,安全生产理念缺乏,意识不够。在生产实践中,轻安全、重生产,轻安全、重进度,轻安全、重效益的情况始终存在。其次,安全生产的审批过程不严。甚至有的企业只有操作设施就能开工,个别生产单位连生产资质都没有。最后,安全生产的监管不到位。监管责任不明、主体落实不到位都会影响监管力度,让监管处在被动状态。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应紧抓着力点全面推进

强化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打造其建其治其享的社会格局,是做好社会治理的关键,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制度建设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现实要求。其中,党委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需要不断增强党委思想、政治领导、组织与干部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务全局功能,协调领导。创新社会治理进程,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清楚政府在各级社会治理中的职责与作用;拟定有效的治理政策、规章与标准,优化社会建设的专项与总体规划,通过提供基础设备,结合行政法规,确保公共安全。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群众与事业单位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部分,需要积极发挥主人翁精神,以法治理念加快执法工作,将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着力点,保障公众理性维权。

建立社会矛盾风险预警与评估机制。为了做好源头治理,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大数据技术,探索矛盾纠纷,尽量做到早预防、早发现与早处置,以此提升对社会矛盾的预警与研判能力。通过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清楚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再使用有效方法解决矛盾。当下,针对直接影响群众利益并且覆盖面广的重大决策,最好将风险评估前置,减少因为决策带来的社会矛盾。另外,政府还应建成方便民众表达诉求的渠道,让主体利益通过规范、正当的渠道进入决策,以此保障主体利益的有效性。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基层下移。首先,优化城乡社区治理框架。重视社区党组织地位,坚持党组织多元领导,形成社会组织、社区与社会工作联动机制,让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其次,提供有效的社会组织发展政策。开放公共资源,优化组织范围,减小社会组织门槛;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形成组织培育基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培育、社工机构辐射作用。最后,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作用。利用政府的导向功能,从宏观上确保社工外部环境,结合岗位要求,让专业人才投入到社区服务中,打造多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健全社会公共安全发展体系与防控体系。树立安全生产的发展理念,加大突发事件处理与公共安全知识培训工作,细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严处失职、违法乱纪等行为;优化安全生产考核方案,增加指标考核权重,健全救灾减灾机制,完善灾害调查、预警监控体系,从整体上提高自然灾害防范能力。为了加快社会治安预控体系,应加强公共视频运维执行力度,充分应用大数据、互联网、地理信息与云计算,提高网络安全防控网络化与数字化。同时,形成联防联治、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防控网,加快志愿者团队建设工作,优化警务室、居委会、物业管理站、人口管理站“五位一体”的治安管理机制,让民众参与成为常态,从整体上提高街面治安、社区治安能力。

猜你喜欢
共建共治共享政府管理社会治理
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互联网为政商关系增添新变量
孔子“有为”与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新媒体时代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政府在旅游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