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掌骨钢板在后踝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2018-12-26 08:56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35期
关键词:外踝后踝掌骨

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下肢骨折之一,严重的踝关节骨折常常伴有后踝骨折。后踝骨折可导致踝关节荷载增大,下胫腓稳定性减弱,如不能恢复其正常解剖功能,后期可出现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主要采用螺钉或者钢板固定[1],由于后踝骨折部位较深,常规支撑钢板固定肌肉剥离范围大,出血较多,术后粘连也较为严重,我院从2014年2月—2017年8月在部分患者尝试采用2.5 T型微型掌骨钢板固定治疗伴有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并和3.5 T型常规支撑钢板作比较,共有51例取得完整的临床随访资料,根据其使用内固定材料不同分为研究组(微型掌骨钢板)及对照组(常规支撑钢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结果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5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我院2014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新鲜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病例;(2)踝关节骨折进行内固定手术者;(3)具有完整随访资料者。排除标准:(1)开放性骨折;(2)合并同侧下肢严重粉碎性骨折者;(3)后踝骨折未行内固定或未行钢板内固定者;(4)病理性骨折;(5)伴有严重内分泌疾病或代谢性疾病者。共纳入患者51例,其中将采用微型掌骨钢板治疗的患者21例作为研究组,将采用常规支撑钢板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为21~76岁,平均(45.28±9.47)岁。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23~77岁,平均年龄为(47.75±8.9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按外踝-后踝-内踝顺序手术。体位先取健侧卧位,取外踝后外侧切口,先行外踝骨折复位固定,恢复外踝长度及侧向移位。在原切口中钝性分离腓骨肌与拇长屈肌,将腓骨肌牵向外侧,将拇长屈肌肌整体牵向内侧,即可显露后踝骨折线。此时可先用指压复位,一般均能复位成功,否则需反复屈伸踝关节,以松解骨折端粘连,同时用手指反复挤压后踝骨折块,使骨折断端间可能存在的细小碎骨片嵌入松质骨中,复位成功后先在骨折线近侧钻孔,选取一合适的3.5 T型钢板或直型钢板,稍作塑形,在近侧第二孔拧入螺钉,利用钢板推挤作用将后踝骨折块复位,同时钢板自身也得到全部塑形。一般仅需在近折端固定二枚螺钉即可,也可在后踝骨折块上加用一至二枚拉力螺钉加强固定效果。完成后踝固定手术后撤去侧卧位支撑物,改为仰卧位完成内踝固定手术。

研究组:手术方法及顺序同对照组基本一样,在行后踝显露时只需将拇长屈肌部分肌纤维钝性分开3~4 cm即可,拇长屈肌无需整体剥离牵开,术者通过插入一手指复位后踝骨折块,在套筒保护下在后踝骨折线近侧钻一骨孔,取一2~3孔的2.5 T型掌骨钢板,无需塑形,在其近侧第二孔中放入一合适长度螺钉加压拧入该骨孔,注意推开周围软组织,一次性完成骨折复位固定及钢板塑形,最后在套筒保护下完成近端第一孔螺钉固定即可,后踝骨折块上一般无需固定螺钉。

1.3 临床观察指标

术后常规随访1年,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拍片检查有无内固定失败、骨折移位,对研究组、对照组手术结果相关指标进行统计,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1年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2]进行足踝功能评估,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以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IBM公司,美国)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优良率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病例术后3~5 d复查X片显示踝关节骨折均获解剖复位。研究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手术结果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相关手术结果指标对比(±s)

研究组 98.45±16.56 123.53±24.38 10.65±1.31对照组 123.42±25.42 244.61±35.45 11.23±2.55 t值 82.016 243.328 1.334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随访疗效比较

研究组中,AOFAS评分为优12例,良7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90.5%,其中,有2例出现拇趾轻度屈曲畸形。对照组中,AOFAS评分为优9例,良16例,中5例,差0例,优良率为83.3%。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1年AOFAS评分比较

3 讨论

踝关节是下肢最重要的关节之一,几乎承载着人体的全部重量,后踝对于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后踝骨折块多大才需行手术固定目前尚无定论,大多数学者推荐当后踝骨折块大小超过胫骨穹窿的25%~33%时需进行内固定治疗[3-4]。作者认为外踝复位后,若后踝骨折块仍存在超过2 mm的移位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以恢复关节面平整,尽量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3.1 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的固定顺序

目前多数作者是按照外踝-后踝-内踝顺序进行手术固定[5-6],通过复位固定外踝,往往后踝骨折块可得到部分复位,反之,如果外踝移位未得到纠正,由于下胫腓后韧带的牵拉作用使得后踝的复位往往比较困难。

3.2 后踝骨折的内固定方法选择

传统后踝骨折固定方法有拉力螺钉、可吸收螺钉、支撑钢板等[7-8]。螺钉固定无辅助复位作用,需充分显露,在器械辅助复位下进行固定,操作繁琐,有时可造成骨折块碎裂,对于粉碎性骨折或骨质疏松患者,往往无法获得满意的固定效果[9];支撑钢板具有辅助复位功能,固定可靠,可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但也存在出血多,肌肉和骨膜剥离广泛,破坏血供,不利于骨折愈合等缺点[10-11],同时钢板本身较大的体积与更大范围的剥离可能激惹屈拇长肌,造成该肌粘连、挛缩,出现拇趾屈曲畸形[12],研究组中出现了2例拇趾屈曲畸形,对足踝功能恢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3 微型掌骨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优点

作者使用2.5 T型掌骨微型钢板代替普通3.5T型支撑钢板,继承了普通支撑钢板的优点,用最少、最小的器械压住后踝骨折块尖齿部位,以较小的“巧劲”获得解剖复位,达到可靠的固定效果,两组患者均获解剖复位,并在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由于掌骨微型钢板无需塑形,复位、固定同时完成,手术剥离范围小,操作简单,术后两组相关手术结果指标对比,研究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限度降低了手术创伤,小巧的钢板也减轻了对后方肌肉的刺激,研究组中未再出现拇趾屈曲畸形病例。

综上所述,微型掌骨钢板治疗后踝骨折固定可靠,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同时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点,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猜你喜欢
外踝后踝掌骨
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扩大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合并外踝骨折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
带线锚钉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研究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