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例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2018-12-26 06:30杨雪玲于海鹏司同国张炜浩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癌栓门脉生存期

王 艳,郭 志,杨雪玲,于海鹏,司同国,张炜浩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介入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癌症致死率排第3位[1]。中国肝癌发病例数约占全世界的55%,《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显示,肝癌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3]。肝癌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近年来,青年肝癌(年龄≤40岁)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值得临床关注。目前虽然有少量关于青年PHC单纯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及预后的相关研究,但尚没有关于青年PHC手术联合介入治疗的研究,且样本量较少。本研究回顾分析了85例青年PH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以提高对青年PHC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青年PHC患者,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资料不完整的患者,共纳入8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制定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2011年版)[4]。

1.2 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患者的性别、肝炎病史、肝癌家族史、肿瘤大小、数目、部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 ncology Group,ECOG) 体能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远处转移、谷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碱酯酶、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腹水、门脉癌栓、治疗及生存情况。生存期计算自确诊时间至死亡日期或末次随访时间(2017年4月1日),全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生存期,单因素分析应用Log-rank法,将P<0.05的因素纳入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病理特征 85例青年PHC患者中,男69例,女16例,男女比例4.31:1;38.8%的患者由临床诊断确诊,61.2%的患者有明确病理结果,具体病例资料见表1。

2.2 治疗及生存情况 全组患者中位生存(OS)时间为19个月(图1),全组患者共有5例接受分子靶向药物(索拉菲尼)治疗。85例青年PHC患者中,29例接受手术治疗,中位OS为23个月;35例接受介入治疗,中位OS为12个月;21例接受手术联合介入治疗,中位OS为33个月(图2)。

图1 85例青年原发性肝癌生存曲线Fig 1 Survival curve of 85 young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iccancer

图2 不同治疗方式的生存曲线Fig 2 Survival curve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表1 85例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Tab 1 Clinical features of 85 young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ic cancer

2.2 预后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01)、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P=0.001)、ECOG 评分(P=0.012)、AST(P=0.003)、ALP(P=0.024)、总胆红素(P=0.046)、GGT(P<0.001)、胆碱酯酶(P=0.015)、AFP(P<0.001)、CEA(P<0.001)、腹 水(P=0.001)、门脉癌栓(P<0.001)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45)、GGT(P=0.031)、AFP(P=0.046)、CEA(P=0.001)、门脉癌栓(P=0.040)是独立预后因素(表 2)。

表2 85例青年原发性肝癌的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Tab 2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prognostic analysis on 85 young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ic cancer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特点。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数达74.8万,其中约一半的病例发生在中国[5]。青年PHC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且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CHANG等[6]报道青年PHC(≤40岁)占原发性肝癌的比例约10.9%,而朱迎等[7]研究结果显示青年PHC占同期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比例高达18.2%。因此探讨青年PH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情况,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资料中,青年PHC的男女比例为4.31∶1,以男性居多,接近文献报道[8]。其中有肝炎病史的高达81.2%,有研究[9]表明,青年PHC患者肝炎病毒阳性率要高于老年肝癌患者,因此,降低肝炎病毒携带率可能降低青年PHC的发病率,并且,对于这类有肝癌高危因素的青年患者应提高其筛查率。本研究中青年PHC多为大肝癌或巨大肝癌,比例达到63.6%,可能与青年患者肿瘤细胞增殖能力较强有关,并且青年人耐受力较强,就医意识较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肿瘤的生长,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直径≥5 cm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与Goh等[10]研究结果相近。另外,青年PHC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较强,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血管侵犯,严重影响肝癌患者预后情况。本组患者门脉癌栓发生率为27.1%,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门脉癌栓同样是影响青年PHC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直径≥5 cm与门脉癌栓可能是青年PHC患者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

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但青年PHC具有起病隐匿、进展快、早期诊断率低、恶性度高等特点,常常预后不佳,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相对晚期,不少患者失去了手术切除或有效治疗措施。这与青年人机体生理代偿能力及耐受力较强有一定关系,并且青年人压力较大,容易忽视自身的轻微不适症状,延误了最佳就诊时机。本研究中,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9个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也仅为23个月,低于文献报道[11],但接受手术联合介入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33个月,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介入治疗作为中期肝癌(BCLCB期)标准化治疗方案[12],可有效降低肿瘤负荷和延长生存期效果[13]。并且,对于不能一期手术切除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达到肿瘤降期手术切除。同时,对于术后复发而又不可耐受二次手术的患者,介入治疗是首选姑息治疗手段。

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血清生化指标,在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学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血清AFP水平的高低与肿瘤生物学特性、分化程度、病情发展都有一定的相关性,AFP升高可帮助肿瘤细胞免疫逃逸[14],并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15-16]。青年PHC患者具有更高的AFP阳性率,可能与病例的选择、遗传性及地域环境因素有关[17]。本组资料中,AFP阳性率达69.4%,本研究结果显示,AFP是影响青年PHC预后的独立因素。但仍有部分AFP阴性的患者,应提高警惕,行B超、CT或MRI检查辅助诊断。另外,我们研究结果表明,CEA和GGT同样是青年PH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体内CEA水平受年龄、饮酒、吸烟等因素的影响,正常情况下CEA经胃肠道代谢,而肿瘤状态时的CEA则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引起血清CEA异常增高。而GGT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组织中,以肾、肝、胰腺、肠等组织中较多。当肝肿瘤压迫胆管,胆汁引流不畅时,导致肝细胞产生GGT增加,同时由于癌细胞的逆分化作用,也会使血清中GGT含量迅速增高[18]。

综上,青年肝癌进展快,恶性度高,预后较差,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指标值得临床思考。手术联合介入治疗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使患者生存获益。并且,肿瘤大小、门脉癌栓及GGT、AFP、CEA可作为判断青年PHC患者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缺乏对照,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癌栓门脉生存期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基于门脉期CT影像组学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分数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MRI研究
18F-FDG PET/CT预测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侵及下腔静脉壁
B 超在肝硬化患者门脉血管直径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TIPS术后门脉显影和肝脏体积对肝功能及并发肝性脑病的影响
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肝癌TACE术后生存期小于1年及大于3年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合并门静脉左支与右支癌栓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