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
摘 要:长久以来高中数学都是高中阶段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畏惧的学科之一。这就使得高中数学教师就较难开展教学工作,而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也一直难以有效提升,这就使得我国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开发新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等内容,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改良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促进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改良方式一致收效甚微,并没有有效地对高中数学的教育起到促进作用。这就使得一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开始由教学理论入手,希望学生掌握相当一部分的学习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学习实践,促进自身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与优化。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系统化探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迁移理论 教学探究 学习能力 发展优化
所谓学习迁移理论,其实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原有的学习经历、学习策略等内容,在一定条件下置换到现在的学习内容之上。当然,这种置换并非是无条件的,而需要学生依据现实情况进行细致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习迁移理论发挥最大作用。但在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有效地将学习迁移理论的学习促进作用有效发挥出来。这中间的原因既有数学学科知识缺乏整体、过于零碎,也有学生缺乏对应学习认知,没有形成有效认知体系的原因。教师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迁移理论的应用,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进行相应地引导教学,为学生进行相应整理。
一、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合理激发,促进学生正确认知相关理论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迁移理论的教学,教师首要解决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动力缺乏的问题,以及帮助学生对学习迁移理论进行系统化认知。由于我国的教学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素质化”教育成为了教学主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采用“题海战术”进行教育。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强硬地知识教育,再加之学生本身就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缺乏对应兴趣,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积极性等下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合理激发,促进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当然,教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迁移理论,就应当帮助学生正确、完整地形成相应认知,促进学生以此作为学习指导理论,在学习实践中予以应用。
例如:在教学“不等式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我就为学生出了一道题,要求学生在求解过程中以此题为基础,引入生活知识进行迁移。如:已知b>a>0,m>0,求证 。学生在求解过程中一度陷入了僵局,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整理与调度,更不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因此我就在此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相应地教学引导,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进行思考,以进行问题的解决。部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想到“糖水的浓度变化”,提出了:“若向a升水中添加b重量的鹽分,并使a大于b大于0,形成c浓度的盐水,在这一基础上添加d重量的盐(d>0),则这盐水的浓度就又得到了提升。”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就很好地理解了这一不等式的证明。而学生在这部分学习过程中将生活知识引入到数学证明中,推动自身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迁移”。
二、营造良好地思维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联想
在原有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绝大多数的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都是“灌输式”,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不需要自主、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只需要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加之“题海战术”将之有效吸收即可。这种教学方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主流形式。其优点在于教学成本低、学生学习成本低、教学普适性强等,但其劣势也极为明显,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思维与创新思维,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使得学生的学习上限极低,不利于学生日后的思维发展与学业发展。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国开始推行“素质化”教育,题海战术不再成为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迁移”就成为了高中数学教师的主攻方向。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受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学策略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极高的“学习惰性”,仍旧需要教师将固定结论抛出,再进行学习巩固。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就违背了“学习迁移理论”与“素质化教育”所推行的初衷。教师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改良、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想要对学生的学习思维施加影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学习迁移”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思考氛围,并为学生的学习迁移进行相应地引导训练,促进学生在练习、考试中将“学习迁移”作为自己解题的主要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中的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等,学生在对这类较为复杂的公式进行学习时,由于自身以前的学习惯性,在学习时往往先“告诉自己不行”,使得公式记忆不牢固,影响了后续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自己以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查阅”,并将之代入到现有公式学习之中,当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导致寻找方向失误,教师在这时要对学生表示理解。我在此就为学生进行了引导,使学生先回顾“正、余弦加法定理”并对此进行整理,学生就会发现积化和差、和差化积这两个公式是在“正、余弦加法定理”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培养学生学习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水平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迁移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概括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水平。这是因为学习迁移理论实质上是学生将过往已习得、已掌握的知识理论加以整理,再运用到现有的学习任务中的学习过程。但这一学习过程并非是畅通无阻的,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理论等内容,即使在形式、内容上颇有关联,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很难一次就能够平滑套用,需要学生对此加以整理,以促进自身的学习迁移质量、效率与水平。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都缺乏自主整理的能力与意识,这是因为学生长期以来都依靠教师的知识灌输进行学习,没有形成相应的学习认知,这就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概括能力,以此作为提高学生知识迁移水平的手段。
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这一章节时,我为学生出了一道题“若想要证明同一空间内的两条直线垂直,可以应用哪些定理?”在这一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放弃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而是要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探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不得不对自身以前所学得的知识与内容进行“查阅”,并与问题进行对照,以相互求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尽可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求得多解,就必须被迫进行学习交流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改变了学生长久以来的“被动式”学习状态,以交流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进行主动学习。而我的学生在进行交流后提出了四种方案:“先求证线段一垂直与线段二所在的平面,进而用线面垂直的定理进行证明;证明两线段为异面直线并夹角为九十度;求证明两线段为共面直线,再通过平面几何定理进行完整证明;先证明两线段为异面直线,再由面面垂直定理进行线面垂直的证明,最后由线面垂直定理得出线线垂直的证明。”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被迫与同学进行相互交流与学习,这既转变了学生的学习形态与学习认知,又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为积极与开放,推动了高中数学的教学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交流效率与质量就不得不对自己的观点与知识进行提炼,而这一过程就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锻炼,进而实现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效率有效提升,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良性发展。
结语
随着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育战略已不满足现实的教育需要,教师必须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掌握“学习迁移”的能力并将之运用到自身的数学学习之中,当然,这只是教学策略的一种,教师要依据现实需要进行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潘巨军.学习迁移理论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10):53-54.
[2]施冬芳.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7(5).
[3]孙勇.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4).
[4]吴敏.探讨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