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爱敏 郑晓南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进展》编辑部,江苏省南京市童家巷24号 210009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集中记录和传播的基本载体,其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使命,已不局限于实现载体功能。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科技期刊在整合学术资源、搭建科技平台、协调学科产业、融合各类媒体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这些优势势必成为科技期刊提升办刊能力、促进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
当前,期刊发展生态链构建的重要性已在期刊界达成共识,如《中国激光》近年来致力于建设包含读者、作者、编辑等元素的学术交流“生态圈”,以期借助学术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期刊的发展[1]。生态链的组成自然离不开维系期刊运营的各项资源。但是,再好的散在资源充其量也只能是“散兵游勇”,并不能为办刊提供有力支撑,以提高期刊的“战斗力”,整合资源对期刊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整个出版产业而言,资源整合是实现国家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出版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2]。例如,《中国科学》系列杂志与《自然科学进展》通过优秀论文资源和优秀出版资源的整合,合并办刊,避免了同质竞争,并更好地学习国际先进办刊理念,更好地推动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3]。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20种期刊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和发行广告渠道等,成立编辑出版平台和煤炭学科期刊群网,初步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出版[4]。对于个刊而言,资源整合则是提升办刊能力、激发办刊活力的不二法门。美国《连线》杂志正是凭借其在内容资源、顶尖作者队伍、数字化多媒体传播平台资源,以及国际化品牌延伸(可视为品牌资源)方面的整合利用,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成功的科技期刊之一[5]。资源整合能力体现了科技期刊平台的凝聚力,后者是平台凝聚相关资源的能力,是吸引合作以提升自身实力的原动力,期刊凝聚的资源越多,就越能提升其综合影响力[6]。因此,优化整合凝聚各方资源,提高科技期刊平台的凝聚力,可使这些资源产生合力,提升期刊办刊能力,共同推进期刊发展。
然而,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整而不合、经营困惑及体制依赖等问题,导致传播受阻,学术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均被严重削弱[7]。笔者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目前期刊界对办刊资源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尚不够重视,且未将资源整合与办刊能力提升关联考虑有关。文献调研显示:截至2018年4月底,使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以“办刊”“资源”为主题词,虽检索到1000余篇文献,但剔除卷首语、征稿启事等相关性极低且重复出现的文献后,仅剩200余篇相关文献;而进一步以“办刊”“资源”“整合”为主题词,仅检索到18篇较为相关的文献;换以“办刊”“优势”“整合”为主题词则仅检索到3篇相关文献;尝试以“办刊”“条件”“整合”为主题词,仅检索到1篇文献。 这些有一定相关性的文献中,鲜有涉及个刊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办刊能力的举措,对个刊能力提升的指导作用较小,大多数研究是探讨刊群或刊社资源整合[8-10]。如张品纯等[11]认为以全国学会为纽带,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跨主管、跨主办、跨地域整合共享资源,培育学科期刊集群;王大锐等[12]提出应按专业内容、集团规模化、提高国际交流水平等思路对油气类科技期刊进行资源整合。再以“办刊”“能力”为主题词,虽检索到700余篇文献,但剔除大量启事类相关性极低的文献后仅剩100余篇相关文献,且无将办刊能力提升建立在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实例,仅郑永飞等[13]在对科研人员和期刊管理人员的调研基础上,提出从创新办刊兴刊理念、提升组稿审稿水平、改进出版传播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探讨提高办刊能力的思路,但这些思路和对策仅是作者的设想,缺乏对办刊实践经验的检验。《药学进展》近年来的办刊实践表明,资源整合在推动办刊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期刊引导力、策划力、影响力,挖掘期刊潜在功能,从而在提升办刊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从资源整合的角度研究提升期刊办刊能力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现实意义和可供借鉴的价值。
广义的办刊能力涉及办刊队伍建设、刊群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14],其中,办刊队伍包括编委队伍、专家队伍、编辑队伍等。笔者前期研究发现,期刊平台资源、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开放型立体化办刊模式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极大提升了科技期刊办刊能力[15]。本文以《药学进展》为例,从提升期刊核心领导力、组稿策划能力、期刊延伸服务能力、科技传播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梳理各类办刊资源对期刊发展的贡献,探讨资源整合在助力刊物提升办刊能力方面的实践。
姚吟月等[16]对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2011—2015年期刊年检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近3成科技期刊选择联合办刊模式,特别是政府机构中有7成以上为联合办刊,注重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将学术资源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以增强办刊实力。《药学进展》在近5年的改版实践中,从办刊主体重构开始,整合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药学会两家主办单位的优势资源,重新架构编委队伍,构建了以“重大新药创制”技术总师和副总师领衔、由12名院士组成的名誉主编、主编、副主编团队指导的编委会。如图1所示,编委团队中不乏产学研各界对行业发展有影响力的专家型领导,尤其是产业界20位有着国际视野的“千人计划”专家均是各知名医药产融企业的CEO或董事长,这些编委凭借其前瞻的视野、丰富的学术经验和企业运营实践,势必对期刊的运营模式、选题策划、学术活动主题把握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也证明,主编团队和编委会副主任每年亲临期刊品牌会议“药学前沿高峰论坛暨《药学进展》编委会会议”,从编委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工作思路等方面提出办刊举措;身处各自所在单位领导岗位的众多编委也为刊物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并纷纷表示要尽职尽责,为刊物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端编委团队的构建和对办刊的高度参与,提升了期刊核心领导力,体现了编委会的资源优势,反映了办刊资源的整合成效。
图1 《药学进展》编委组成
随着编委专家团队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药学进展》的组稿资源链布局日趋完善,吸引越来越多的专家或加盟编委团队、提供办刊思路,或积极组稿、撰稿、荐稿,实现专家办刊,有效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和学术水平,充分展示期刊的引导力和权威性。
在筹备改版后首届编委会会议期间,《药学进展》拟定了100余名编委建议名单,并向这些编委发放调研表,调研各位编委的研究方向、所在领域的前沿与热点、该前沿与热点领域的推荐研究机构和专家,以及为编辑部组稿、荐稿的意愿和对编辑部的建议。结果收到34份回函,其中有15位编委明确表示有组稿或撰稿意愿。在为数不多的样本中,编辑部了解到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和擅长领域,以及相应领域的其他顶级专家的信息。例如,“千人计划”专家、深圳奥萨医药董事长徐希平博士表示,中西方人群存在很多差异,新药精准医学研究在我国有着广阔前景,建议多刊登高质量临床研究和新药循证医学研究文章。2016—2017年,徐希平编委为《药学进展》撰写了多篇有关心血管领域复方创新药研发的评述和综述,并分别应邀为中国药科大学学术周和“千人讲堂”作报告,与师生分享在复方创新药研发中的思路和心得。又如,根据首批国家“千人计划”评选专家、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博士提交的调研表,了解到陈力编委在糖尿病个性化医疗方面的专长,于是邀请其出席2015年10月由编委会策划主办的糖尿病药物开发新策略专题研讨会。会后,他为“糖尿病药物研发策略”专题撰写了篇幅达6页、题为《21世纪2型糖尿病新药研发策略:明鉴病理因素,改善机体功能》的评述。
尽管在前期调研阶段积极响应撰稿的编委专家数量并不多,但编辑部考虑到身兼数职的编委普遍工作繁忙,可能未能及时回复调研函,故在查阅相关编委的重点研究方向后,编辑又单独向意向编委发出组稿邀请,邀请其担栏目主编,由其组织某个专题,或撰写某个专题的评述。近4年来,共有60余位编委为《药学进展》撰写稿件140余篇,其中有10位编委担任专栏主编。例如,邀请中国孤儿药联盟创始人、“千人计划”专家郑维义博士担任“聚焦孤儿药研发”专题栏目主编,并邀请其撰写评述《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孤儿药研发的现状和未来》;同时,郑维义编委在编委会组织的多次论坛中担任了报告嘉宾、对话嘉宾或分论坛主持人。“千人计划”专家、美国汉佛莱医药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杜涛博士,以及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药物审评中心担任新药审评员10余年的龚兆龙博士,均连续3年为《药学进展》撰写综述,共同剖析孤儿药的研究现状、相关配套政策和研发策略。
同一领域内专家往往处在一张张关系网中,如师生关系、同门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其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笔者在组稿过程中注重与专家坦诚交流、认真请教,通过朋友圈细心梳理专家之间的各层关系,牢牢把握资深专家,留心挖掘“潜力股”。例如,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澳门科技大学药学院院长朱依谆编委在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药复方产业化方面成绩突出,笔者邀请其担任“心血管药理学研究进展”专题的栏目主编后,其所组织的6篇专题文章中有4篇产自国家杰青,体现了极强的专家凝聚力;在编辑修稿过程中,其中一名年富力强的专家对刊物认真严谨的办刊风格印象深刻,笔者在与其交流中了解到肿瘤心脏病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遂邀请其围绕肿瘤心脏病的新药研发做一期专题。该专家欣然答应,并邀请笔者进入由300余名专家组成的肿瘤心脏病学微信群,便于结识目标领域内更多专家并了解相关学术信息。又如,复旦大学药学院吴伟教授提交的编委调研表中提到靶向给药系统是其所在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并推荐了几位相关专家,其中有一位专家也同为《药学进展》编委。笔者在查阅会议信息时了解到该编委组织了关于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学术会议,但其因工作繁忙谢绝了专栏主编的邀请。随后,笔者了解到吴伟教授提到的华西药学院院长张志荣教授同时也是期刊编辑部另一刊物的编委,在获得其联系方式后向其表达组稿请求,张教授爽快答应,并迅速拟定具体组稿题目,在2个月内即陆续收到6篇专题稿件。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可整合各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更好地服务于参与协同创新的医药产业界人士,《药学进展》积极发挥桥梁作用,由执行主编带队,组织学术界、产业界、资本界等编委专家多次走访药企,组织专家座谈或开展企业内训,学者与企业家思维激荡,共话生物医药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如“常州行”线下活动和走进石药(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活动,连续2年与刊物协办单位上海复星医药(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参加学术研讨的编委专家在共同商讨《药学进展》在促进产业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媒体责任,以及《药学进展》与药企的共赢合作模式之外,也为企业发展展开热烈讨论,为完善企业创新药研发人员的知识结构提供便利条件。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17]。例如,江苏省于2015年成立了有83个成员单位的“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以期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然而,目前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科研机构、生产机构与政府三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环境尚有待改善[18]。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和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应在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药学进展》近年来多次主办生物医药投融资会议,邀请编委专家为各投融资会议作专题报告,并为各类科研项目的产业化进行价值评估,包括3届“药学前沿高峰论坛”中的“新药研发与投融资策略”“促进产融互动,繁荣创新生态”“促进新药研发生态共创共赢”专场;邀请资本界的多位编委专家作医药研发新政下投资并购与产融合作相关主题报告;邀请主编陈凯先院士为“大院大所江苏行”医药成果转化专场会议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国创新药研发趋势与对策思考”的主题报告;《药学进展》还协办了“2017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投资洽谈会”,会议期间,多位生物医药领域专家、企业家和投资方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和资本金融的对接融合进行探讨,7个优秀项目参加路演,为助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本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了优秀项目与金融资本、产业平台的精准对接;与江苏省侨联、泰州医药城DemoHelth、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联合主办2017年“创响江苏·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大赛”,邀请《药学进展》执行主编陆涛教授作题为“高校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定位思考”的报告,开展19场生物医药创新创业路演项目,1场高端对话,《江苏科技报》于2017年10月23日A3版头条报道了此次创新创业大赛的盛况。上述系列活动为学术界、产业界、政府搭建了“零距离”沟通、无缝隙对接的桥梁,有利于精准对接产业界需求,精准施策产学研合作。
随着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也相应国际化,信息获取方式逐渐多样化,朝着开放获取和免费阅读的方向转变[19]。科技期刊的本质是学术交流与知识融汇的平台,是科学家对话与互动的桥梁[20]。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期刊的平台作用,以及学术研究“引领者”和管理决策的智力支持(即智库)作用,必须从提升服务能力入手,尽可能地把科研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传播给目标受众[19]。
《药学进展》为多途径呈现作者的研究成果,除了发行传统纸质刊物外,还积极拓展数字传播资源。例如,建立独立域名网站并集投稿系统、会议信息于同一平台,设计风格与杂志的封面和版式风格一致,色彩鲜明,期刊logo醒目,有助于加强读者和作者对期刊品牌的认知,从品牌塑造的细节入手助力期刊科技传播力的提升;设置最新一期目次、最新录用、过刊浏览、下期目次和文章检索功能,以及引用和下载排行,每期文章均可全文下载;同时,网站还提供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等数据库链接。此外,《药学进展》还长期与中国知网和超星“域出版”合作,每期及时在这两家平台同步发布最新电子版,实现了PC端和移动终端均能浏览文献的功能,且超星流媒体形式有着更便捷的阅读方式和更好的阅读体验。其中,中国知网还能提供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和期刊网络传播报告,在扩大期刊传播的同时,也为期刊了解自身传播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超星学习通”作为“域出版”的移动出版平台,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内容与问题的聚合,重构学术传播新模式[21]。截至2018年10月31日,《药学进展》在“超星学习通”客户端的浏览量达126009次,总被引频次达22436次,收藏刊物人数达1056。该客户端设“传统出版”“公众号”“栏目专题”三大功能,其中“传统出版”设置了“本刊导读”“在线投稿”“学术交流”菜单。“本刊导读”中的“刊期导览”子菜单可将刊期追溯至创刊号,“分类导览”子菜单则按作者、学科、关键词、机构、地区细分;嵌入的《药学进展》公众号方便读者浏览到精选的微信推文;“栏目专题”制作了临床研究、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抗肿瘤、作用机制、抗体专辑等专题,其中抗体专辑已有647人收藏。
微信公众号作为移动终端的重要信息平台,其信息的传播已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且其具备的社交和互动性质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鸿沟与媒介壁垒[22],是科技期刊拓展传播资源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药学进展》于2014年5月开通微信公众号,目前已有万余人关注,并建立了近10个微信群,群成员达3000余人;不定期举行线上学术直播活动,日均分享行业资讯50 余条;原创图文消息转发日均300多次,并与权威微信公众号、新媒体联盟、新药研发社群共同推荐优秀文章,加快传播速度。例如,在《药学进展》公众号发布“第二届药学前沿高峰论坛”活动通知当天,总浏览次数达10385次;“国际仿制药发展前沿与一致性评价关键技术高峰论坛”举办当天的会议报道阅读人数近1700次,近90%来自朋友圈转发;由王广基院士撰写的评述掀起阅读高峰,发布当天阅读人数达2255,总阅读人数达4848,二次传播(朋友圈阅读及分享)达3241次。微信社群不仅便于传递前沿信息,提升传播速度,扩大学术影响,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增值服务,丰富新药研发人脉,而且为新药研发搭建了交流平台,增强编委团队凝聚力。此外,基于HTML5技术的微场景更是集宣传、组稿、征订、活动预告于一体,为高效推送主办会议信息,扩大期刊影响发挥了极大作用。如“首届前沿高峰论坛”通过易企秀发布通知的当天,点击量高达8300余次。各种传播资源的挖掘利用极大地提高了《药学进展》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了其对科技信息的传播作用。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是期刊出版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因此高素质编辑团队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互联网时代,期刊发展对科技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格的科技编辑必须身兼数职,将工作重心从繁重的文字编辑校对转移到更多具有挑战性、高附加值的工作,编辑部应逐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策划意识、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23]。
《药学进展》在改版过程中加强团队建设,在编辑部主任的带领下,各青年编辑通过组稿活动和各类学术活动的组织、参与,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逐步成长为不仅具有精湛编辑功底,而且具有一定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服务能力的多面手。在编辑团队建设中,既注重全体编辑业务能力全方位的培养,又兼顾各位编辑的性格特点,将编委服务对象和组稿对象分为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机构、政府部门和临床研究机构,编务工作有序分解;各编辑的工作有所侧重,各司其职,在整个编辑出版工作中兼顾各方,避免服务“死角”,组建一专多能、学习型、协作型编辑团队。
同时,为了克服人手紧、任务重且不能影响出版工作正常进行的实际困难,在年会筹办过程中,通过3年的不断磨合,编辑部还培养出一支学生志愿者团队作为编辑团队的有益补充——团队中包括宣传、摄影、文案、多媒体制作等方面人才,并挑选出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研究生作为团队总协调员,从而起到延长编辑工作手臂,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另外,考虑到近年来编辑部处于新老编辑更替的特殊时期,为解决人手难题,编辑部有意培养编外队伍,尽量将文字编辑等具有可替代性但又要耗费编辑大量精力的工作转移给编外人员,使得编辑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组稿、学术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编委服务工作,从而极大提升了期刊发展的“续航”能力。
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在于传播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学术交流、引领科技发展、培养科技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是掌握并充分整合所有可供利用的资源,达到一切有利资源尽在掌握中的境界,多途径提升办刊能力。《药学进展》在改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并注重对各项资源加以整合,融办刊主体资源、核心专家资源、数字传播资源、办刊人力资源于一体,使其产生合力,致力于组稿策划、延伸服务、科技传播和可持续发展等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办刊能力,从而增强期刊发展活力,提高期刊品牌影响力、学术传播力、核心竞争力,为医药科研创新链、学科链、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搭建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