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合毫针辅助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疗效及对NO、ERK、JNK水平的影响

2018-12-25 09:19高以红毛秋霞朱红柳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后遗急性期带状疱疹

高以红 毛秋霞 朱红柳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江苏 江阴 214400)

带状疱疹主要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表现为局部皮肤糜烂、水泡及渗出等症状,往往伴有明显神经疼痛,给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流行病学报道显示,带状疱疹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且多见于春秋季[2]。目前对于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西医主要以对症干预为主,通过抗病毒和镇痛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相关临床症状,但存在疗效个体差异大和远期神经疼痛后遗风险高等问题[3]。以穴位针刺为代表中医药治疗手段治疗带状疱疹历史悠久,且相关临床报道证实与西医联用具有明显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优势[4]。本文旨在探讨艾灸合毫针辅助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疗效及对血清一氧化氮 (NO)、细胞外信号调节酶(ERK)、c-Jun 氨基末端激酶(JNK)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皮肤病学》带状疱疹诊断标准[5];符合《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蛇串疮”诊断标准[6];病程≤7 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6分;方案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特殊类型带状疱疹者;皮损发生于不宜行针灸或毫刺部位者;接受抗病毒或镇痛治疗者;光感性皮肤者;既往慢性脊髓损伤者;活动性肺结核者;糖尿病者;全身严重感染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收治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共14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 34 例;年龄 27~74 岁,平均(47.63±7.91)岁;病程 3~6 d,平均病程为(5.51±1.08) d。 观察组男性 42 例,女性 32 例;年龄 29~75 岁,平均(47.50±7.88)岁;病程 3~7 d,平均(5.47±1.05)d。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包括泛昔洛韦口服0.25 g/次,每日2次;氦氖激光照射神经根和皮损区域,照射功率和波长分别为30~40 mW,632.8 nm,单个光斑照射持续15 min,每日1次。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艾灸合毫针治疗,包括:于皮损及周围区域点燃2支艾条进行左右移动回旋灸,距皮肤2~3 cm施灸,保证患者灼烫感可耐受,20 min/次,每日2次;毫针选取肝俞、太冲、阳陵泉、心俞、神门、肾俞及照海;针灸针规格为0.25 mm×40 mm;卧位下行常规皮肤消毒后,肝俞、阳陵泉及心俞斜刺20 mm,其余穴位直刺15 mm;其中肝俞、太冲、阳陵泉、心俞及神门泻法得气后出针;肾俞和照海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用4 d后休息1 d再行下一周期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

1.4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评价依据VAS评分法[7];2)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包括治 CD3+、CD4+、CD8+及 CD4+/CD8+,检测仪器采用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生产Attune NxT型全自动流式细胞仪;3)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仪器采用瑞士罗氏公司生产Cobas C312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4)NO水平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由珠海泉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5)ERK和JNK水平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6)随访6个月记录后遗神经疼痛发生例数,计算百分比。

1.5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7]拟定。治愈:皮损和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无后遗神经痛。显效:皮损消退超过基线水平50%,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有效:皮损消退不足基线水平50%,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 4 6.9 8±1.5 8 1.2 4±0.4 0*△对照组 7 4 7.0 3±1.6 1 3.8 0±0.8 7*

2.3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3。观察组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时间C D 3+(%) C D 4+(%) C D 8+(%) C D 4+/C D 8+观察组 治疗前(n=7 4)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3 7.9 6±4.1 1 3 0.2 4±4.9 7 3 2.3 8±4.9 8 0.9 8±0.1 9 6 8.7 0±9.1 6*△ 3 9.8 1±7.2 0*△ 2 9.1 3±2.1 6*△ 1.3 8±0.4 3*△3 8.2 3±4.1 5 3 0.1 5±4.9 3 3 2.2 9±4.9 3 0.9 4±0.1 7(n=7 4) 治疗后5 7.4 5±6.4 9*3 4.3 0±5.4 1*3 0.9 2±3.4 2*1.1 5±0.3 5*

2.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4。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4及IL-6水平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ng/L,±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ng/L,±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间 I L-6 T N F-α I L-4观察组 治疗前 8 4.9 0±1 0.7 1(n=7 4) 治疗后 6 0.3 0±5.0 6*△对照组 治疗前 8 5.1 4±1 0.7 7 1 5.7 5±2.7 5 7 9.6 6±1 4.3 4 2 9.5 4±4.1 8*△ 5 9.0 5±9.2 0*△1 5.8 2±2.7 9 7 9.8 2±1 4.4 1(n=7 4) 治疗后 7 2.5 5±8.5 5*2 2.0 6±3.3 0* 6 6.4 6±1 2.3 3*

2.5 两组治疗前后NO、ERK及JNK水平比较 见表5。观察组治疗后NO、ERK及JNK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NO、ERK及JNK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NO、ERK及JNK水平比较(±s)

组别 时间 J N K N O(μ m o l/L) E R K观察组 治疗前 0.7 3±0.1 2(n=7 4) 治疗后 0.2 6±0.0 4*△对照组 治疗前 0.7 0±0.1 0 1 2 1.1 6±1 9.3 5 0.6 7±0.1 7 6 7.0 3±1 0.0 1*△ 0.1 9±0.0 4*△1 2 0.6 4±1 9.0 4 0.6 7±0.1 8(n=7 4) 治疗后 0.4 8±0.0 9*9 2.0 8±1 4.0 2* 0.3 1±0.0 7*

2.6 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分别为 12.16%(9/74),1.35%(1/74);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带状疱疹是一类皮肤黏膜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未在急性期进行及时治疗较易出现后遗神经疼痛,严重者甚至继发脑膜炎及运动神经麻痹[8]。近年来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9],除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外,炎性细胞因子、NO及MAPK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异常均在带状疱疹病情进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TNF-α、IL-4及IL-6为代表的炎性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可导致机体内疱疹病毒复制速率提高,皮损及周围损伤明显加重[10];在带状疱疹急性期时可见患者血清NO水平持续升高,提示机体氧化应激损伤明显加重,进而影响机体正常神经传导和免疫调节[11];而ERK和JNK作为MAPK蛋白激酶信号通路重要组成因子,已被证实能够对炎症细胞因子合成释放发挥强效刺激效应,进一步增加皮损区域神经损伤水平,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12]。

伐昔洛韦与氦氖激光联用是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常用手段之一,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轻渗出和神经根水肿状态可发挥一定症状缓解作用;但大量临床报道显示,单纯西医治疗总有效率不足80%,相当一部分患者疼痛未获得明显改善,治疗依从性较差[13]。

中医学将带状疱疹归于“蛇串疮”范畴,认为病者因情志内伤或饮食不节日久,导致湿热内蕴,化火灼络,郁于肌肤,外发为疹[14];而邪阻经络日甚更致气血运行失畅,不通则发为疼痛[15]。艾灸为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具温经通络、理气扶正之功效[16];局部热效应刺激还能够加快皮损区域血流灌注,增加抗病毒药物浓度,促进水肿渗出消退,抑制炎性介质释放,进而有效缓解神经疼痛症状[17]。而毫针刺激肝俞、太冲、阳陵泉、心俞、神门、肾俞及照海穴,可对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进行刺激,两者互为表里可共奏疏肝胆、舒筋络、平实火及泻湿热之功效[18]。西方现代医学研究证实[19],艾灸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皮损周围炎症和水肿程度,改善局部血液灌注状态,加速神经根修复进程;而穴位针刺则能够诱导中性粒细胞趋化,降低炎症递质水平,并有助于减轻神经疼痛。

本观察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4、IL-6、NO、ERK及JNK水平改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同时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艾灸合毫针辅助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能够显著减轻机体疼痛,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局部炎症反应,调节NO、ERK及JNK水平,并有助于降低后遗神经疼痛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后遗急性期带状疱疹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中医康复护理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独参汤治愈面部带状疱疹之目赤案1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