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翠仪
【摘要】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现行的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来设计,教材的内容和模块编排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格式。而语言学习内容却是多样而且多变的,学生的语言基础、生活环境等等都各有不同。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增删、整合、适当地调整教学要求,以便使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更具有可操作性和交际性。知识点的整理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知识宝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会归纳、整理,运用语言时更加得心应手。
【关键词】 重构文本 小诗记忆法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9-215-02
一、核心理念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认知主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对信息进行记忆,而是一种信息的再加工。此过程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而是思维活动。思维即是一种认识活动,确切地说,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活动及认识过程。英语教学中强调在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总体认知能力,这就需要将学生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实践。
“文本重构”(又称“文本再构”),即“Text Reconstruction”。文本(Text)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的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Message)的一個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Sentence)、一个段落(Paragraph)或者一个篇章(Discourse)。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教学建议中提到: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活动加以替换。也可根据需要扩展教学内容或添加活动步骤,比如增加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教师还可适当延伸原有的教学活动,比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或辩论活动,增加词汇学习活动或写作活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对教材编排顺序作适当的调整。比如,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一重要事件,该事件与教材中某个单元的话题相关但进度不同步,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大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使其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步。
简言之,就是对资源的“整合”。 在此意义上,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一方面自编小诗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整理笔记,自编小诗,梳理知识重点,为今后的外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操作步骤
现行三年级教材是由教育部最新审定的2012年版《英语》,自2012年9月份开始在广州市地区启用。本教材的总体设计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编排与呈现反映《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覆盖广度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范围,难易程度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尤其是二级要求。它能确保条件一般的学校英语基础为零起点的三年级学生都能顺利开展学习。所以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降低了学习难度和要求。但对于一些来自外地的转学生或者本身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连26个字母也没有弄懂,学习起来就相当吃力。
例1:在教学26个字母的时候,笔者曾经运用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帮助孩子们记住几个容易混淆的字母,小诗如下:
B、P俩是“好兄弟”,
大写小写在一起;(Bb; Pp)
D、Q俩是“表兄弟”,
大写小写分东西; (Dd; Qq)
这首小诗,帮助二、三年级初学字母的孩子区分小写b和d的字形,记住小写b的小肚腩是向右,小写d的小肚腩是向左。
在这首小诗的基础上,我鼓励孩子们再进一步做修改,有一位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修改如下:
ABC,容易记;
大B兄弟,小b右边挤;
大D兄弟,小d左边挤;
b,d见面,友好聚一起。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活动加以替换。也可根据需要扩展教学内容或添加活动步骤(比如增加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
例2:在教广州版五年级上册的“Weather”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我提前把多个描述天气的单词汇聚在小诗里,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提前感知多个同类的单词,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Sunny, cloudy, and rainy,
Sunny is my favourite,
Windy, snowy, and foggy,
Windy makes me happily,
When it rains heavily,
I should go home quickly!
例3:在教授广州版六年级上册的时候,根据该话题“Past experiences”,进行了设计。目的是让通过短小精悍,押韵易上口的小诗,帮助学生记忆动词加“ed”后的几种基本读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词过去式。小诗如下:
过去式,不难记,
“ed”读音很容易。
遇到元、浊“/d/,/d/,/d/”,
遇到清音“/t/,/t/,/t”,
要是遇到t和d,
读音变成/t I d/和/d I d/。
教师在教授动词加“ed”的集中基本方法后,再利用本小诗加强学生的认识,帮助更好地记住动词过去式的读音。为了让文本更具交际性,我让学生再进一步修改我编的小诗,使其更有趣味。学生小组合作后,修改的小诗如下:
AB:过去式,不难记,“ed”读音很容易。
A:遇到元、浊“/d/,/d/,/d/”,
B:遇到清音“/t/,/t/,/t”,
AB:要是遇到t和d,读音变成/t I d/和/d I d/。
学生以对读的形式朗读小诗,更加显现出英语的交际性。
三、成效与反思
教学中,我们发现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在高年级这种现象越趋明显。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教材的知识。而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比较多的困难,没有兴趣学习下去,成绩总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之一,很大程度是因为广州地区的学校大都在一、二年级已经开设了口语课程。相比起其他地区,广州地区的学生基础比较好,起点也比较高。我校很多是从外地来广州的农民工子弟,他们在幼小阶段几乎没有怎样接触英语,所以跟本地的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拉近孩子们之间的差距,日常教学中,我就是如上面所述的方法,经常运用富有韵律的小诗帮助孩子们记住相关联的知识点。
在进行小诗编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目的明确。在小诗编制的时候,教师需要对自己的做法确立明确的目的。如:这首小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单词,还是巩固句型,还是拓展知识等等。
2.切合主题。教师编写小诗时,要切记文本的内容不要生搬硬套,本末倒置。文本的内容应该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切合教学的主题。
3.具操作性。经过加工、重构后的文本信息,应该具有可操作性,适合在教学中使用,减轻教师的负担。
結语
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使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素质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而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课学习。为了使这些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更好地学习英语,我在重构文本的理念指引下,编制小诗,更好地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乐趣。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及《解读》(2011年版),2012年1月.
[2]郭植梅. 《小学新课程英语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3]朱浦.《小学英语独立语段教学的实践和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4]王振宇.《心理学教程》(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