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8-12-24 10:04赵恒珍
赢未来 2018年16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赵恒珍

摘要: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农村人口比重较大,随著农业现代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解决农业人口就业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因素对策

一、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思想观念。在我国农民受传统历史思想影响较为严重,他们大多喜欢像前人一样在家种地,不喜欢离开自己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小农意识比较浓厚。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害怕并且不愿冒险,因此投资创业的激情并不高。在他们眼中,土地是用来种植庄稼的,他们没有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想法,而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2.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重大影响。由于文化素质的不同,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时所选择的行业和工种也有所不同。文化素质高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会选择那些对文化和技能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和工种,通常这些行业和工种的工资水平也比较高,工作环境也更为舒适。

(二)制度因素

1.户籍制度。二元户籍制度最初主要是为了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且户籍制度将我国居民划分为农民和市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使得农民和市民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平等。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准入条件大大放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仍然被拒在城市之外,他们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2.农民与市民在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时存在诸多不平等。在我国,市民可以享受的许多权利农民是无法享受的,一系列的不平等导致农民不能与市民公平竞争,这对于农村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法制因素

1.关于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制还不健全。目前,我国政府在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做了很大努力,但是却没有对他们进行特殊保护,与之相关的法律体系也很不完善。

2.现行法律法规对于侵害农民工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大。现行法律法规对于规范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资关系以及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方面都不到位,保护力度不大,缺乏与之对应的处罚措施。

3.政府的执法力度不够。政府在面对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时,缺乏强有力的处罚措施,而且对这种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这些用人单位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根本的保障。

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 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政府应该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提升中发挥主导作用,参考其他国家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做好宏观的规划,立足现有条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打破部门、地域、机构之间的界限,建立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培训机构。而作为用工单位的企业,也应发挥积极作企业的人力资本,这既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应加强对企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工人夜校、工人培训班等组织,这不仅能加强工人素质更能降低企业成本。作为农村劳动力的自身,农民工也要主动转变心态,加强自我学习,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可以充分利用公共资源,积极参加政府主办的各类职业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提升自我直接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

( 二) 完善社会各项服务平台为其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要从分利用各种信息化平台,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如网络媒体、电视、广播等针对农民的信息了解途径和企业用工发布渠道,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消除双方的信息沟通障碍和信息不对称。其次,应加强农民工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在农民村劳动力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加强保障措施,这也是体现社会公平和保障民生,增加人民获得感的应有之义。合理统筹社会资源,保障农民工能够利用相关资源,而在增量上,针对农民工相关社会资源的缺失部分,有针对性的增强缺失领域的保障水平,完善农民工的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最后,建立和加强农民工工会组织。虽然现在在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工会组织,但大部分企业并未建立该组织。并且已建立的工会也存在功能缺失,并不能发挥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职能。应加强其职能,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该组织的权益,使其真正能够代表农民工的利益,与相关部门和本企业沟通,解决农民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并且发挥自身作用,组织相关学习,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这可以极大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 三) 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

我国由于之前的体制机制问题,一直存在城乡二元经济,城乡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大力发展乡镇经济,不仅能缩小城乡差距体现社会公平,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更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其就近就业。这不仅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务工成本,更活跃了县域经济,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遏制农村的空心化。发展乡镇经济,就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对农业实施一定规模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根据新的 “三权分置”土地政策,加强引导,进行土地流转,在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失地农民转变身份成为职业农民。与此同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把农村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政策扶持,根据经营特点延长经营链条,以此来容纳更多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李亦楠 , 邱红 .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J].人口学刊 ,2014(06):75-80.

[2] 田杨 , 崔桂莲 .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新农村建设问题探析 [J]. 东岳论丛 ,2015(08):96-101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短板分析及对策构建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关于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综述研究
辽宁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