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滨力
很多人都听说过《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的故事。2007年2月,凌志军被诊断出“晚期肺癌”和98%的可能“脑转移”。北京、上海的两位名医断定他还能活3个月左右。凌志军接受了肺癌手术治疗,但拒绝继续开颅手术和化疗。
出院后,凌志军彻底改变了生活,他不再那么忙碌,花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活动,在湖边踏青,走进森林……也在不经意间走上了复苏的道路—他每天步行5公里。他心有阳光,喜欢游山玩水,喜欢帮助别人,爱好摄影,热爱生活,积极地看世界。饮食上,经常吃七分饱,食物也是以蔬菜水果为主。他每天要喝2400毫升的水,定时排泄,每日睡眠不少于8小时。如今,11年过去了,凌志军依然健康地活着,有人说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为此写了一本书《重生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也有与凌志军相反的例子。
一位中年男士陪着友人到肿瘤医院检查胃病,经多方检查,确诊友人患胃癌。有人对陪同的男士说,你这脸色蜡黄,也检查检查吧。男士自己也感觉不太好,同意检查。经过超声断层等物理检查,这位陪同的男士竟被确诊患上了肝癌。俩人双双叹息不已,回家去准备来医院手术治疗。过了几天,胃癌患者来住院,医生问及当初陪同他一起来的男士怎样了。胃癌患者答道,他已经死了!原来,这位男士心眼特小,听说自己患肝癌,精神彻底崩溃,回去以后惶惶不可终日,神思恍惚,不思饮食,几天就死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极度绝望,导致了他的迅速死亡!
专家指出,心理状态如何对生理和疾病的影响巨大。现代心理学统计,人类有80%以上的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长期受负面情绪控制,会把心理情绪产生的毒素投射到机体之内。
华盛顿一家心理实验室曾做过心理变化对健康影响的化学试验:放一支玻璃管容器在冰水杯中,管底朝下,空口朝上。受试验的人从管口向管内呼气,气遇冷而凝结在管内壁上,集聚成水。如果受验人的心理状态正常,呼气凝成的水呈无色透明,如同一般的水;如果受验人的情绪状况是怨恨、生气、害怕、嫉妒等等,玻璃管中的水会出现种种不同的颜色,经过化学分析,都含致命的剧毒。其中愤恨情感所分泌的化合物最毒。经实际验证,如果情绪失控中的母亲给婴儿喂奶的话,婴儿往往会生病,这是因为母亲的乳汁中含有了毒素。
研究证明,负面情绪产生的毒素有苯基嘌呤与甲基胆非,这两种毒素都是致癌物质(香烟内也含有苯基嘌呤)。医学实验证明,用很少量的苯基嘌呤喂白鼠,初次,白鼠尚能抵抗这种毒素,但连续喂给苯基嘌呤,白鼠就会患胃癌、血癌、骨癌等癌症,导致死亡。
反之,正面的情绪如平静、安详、满足、欢喜、亲爱、慈悲,却能刺激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快速排除废物,充分吸取营养,而产生精力、活力,常保青春健康。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薛英威教授指出,肿瘤患者往往陷入思维误区。癌症并不等于死亡,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能够活多久,很大程度取决于他自己的精神状态,精神放松、乐观豁达的术后患者,存活5年以上,10年、20年的都有;但也有的患者精神紧张、寝食不安、悲观绝望,惶惶不可终日,在很短时间就复发、死亡了。
《美国医学会杂志》曾发表《有效的安慰劑》一文。文中说,研究发现,哪怕只采用纯盐水或非药用成分治疗患者,仍会有1/3的人被治愈。究其原因,病人虽然接受的是无效治疗,却因为自己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症状真的得到了缓解,这就是安慰剂效应。
美国医生莉萨?兰金写了《安慰剂效应》一书,书中提到了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什么是安慰剂效应呢?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乳房内动脉结扎手术”曾被认为是治疗心绞痛的有效疗法,后来,为了验证该疗法是否确实有效,研究人员设置了“假手术对照组”,即告诉患者做了手术,患者自己也觉得做了手术,事实上却根本没做。结果显示,71%接受假手术的人病情竟然明显好转;而在接受真手术的患者中,好转率只有67%。这项研究说明,这项手术作用不大,之所以有那么多患者觉得有效,是因为他们心里相信手术有效。
有一项研究实验,工作人员将34名大学生与电器连接起来,并告诉他们:“将有电流通过头部,可能导致头痛。”尽管实际操作中并没电流通过,还是有超过2/3的学生感到头痛。一项针对哮喘患者的试验发现,如果告诉他们正在使用的药品中含有刺激性过敏原成分,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喘息、气短,甚至是支气管收缩,而实际上所谓的药品只是无害的盐溶液。还有一项研究显示,79%的医学生都会表现出他们所研究疾病的症状,因为他们在研究时每天接触大量同类病人,久而久之可能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症状,最终真的“得偿所愿”。相对于“想康复就能康复”的安慰剂效应,这种“想得病就会得病”的现象,称为反安慰剂效应。
美国作家欧?亨利有一篇小说叫做《最后一片枫叶》,写的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女孩躺在病房里,外面狂风大作,秋风无情地扫着落叶。小女孩马上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她忧郁地认为:如果树叶全部掉光,我的生命也就终结了。可是,经过几天几夜大风以后,有一片叶子始终没有掉落。小女孩心里很高兴,病也奇迹般地好了。事后才知道,那片叶子是一位画家为了安慰她,画好挂上去的。心理安慰和心理暗示使小女孩战胜了疾病,起死回生。
遗传学研究已证实,心理力量可避免一些遗传性疾病基因的“开关”被打开,进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具体来说,虽然细胞基因相同,但表达方式却会因所处环境的不同发生差异。心理消极时,细胞生长环境会被压力激素“毒化”,使身体患病;心态积极时,人体自我恢复机制自行启动,使受损部位得到修复。
免疫力对防治疾病非常关键,而好心态是保护免疫力的重要因素。做一个开朗、豁达的人,免疫功能会更好。偶尔着急、生气也没关系,但要学会调节,尽快走出消极情绪。友善的言语、温暖的举动利于自己和周围人保持健康。
生病的时候,不要只关注药物和手术的疗效,也要重视心理调节的作用。
莉萨?兰金在《安慰剂效应》一书中提到,人体有个“压力反应”,当大脑产生害怕、焦虑等消极想法时,体内的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水平便会上升,影响免疫系统,增加患病风险,导致生理病痛。大脑若是感到乐观、积极,便会启动“放松反应”,促进机体完成自我修复。莉萨?兰金说,冥想是很好的疗愈方式,找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静坐一会,想象一下自己健康的样子,细节越多效果越好。安静的环境可以帮助人内心尽快平静下来。
编辑/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