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立兵
摘 要: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协调这些教育力量,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班主任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构建成长共同体,以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本文从家长教养方式、同伴相处、教学团队协作等方面分析当前教育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教育生态 成长共同体 家庭教育 教学团队
教育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是兴国之本,强国之基。每一个孩子身上维系着的不仅仅是家庭的幸福,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像一棵树的成长离不开土壤、阳光、雨水、气候等诸多因素,一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只是其中占比较大的一部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应当树立大教育观,跳出班级管理的狭小范畴,深入分析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要素,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育力量,构建“成长共同体”,有效促进学生成长。
所谓“成长共同体”,是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共同目标之下,凝聚学生、家长、教师等多种教育力量形成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同生共长的教育团体。构建成长共同体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凝聚教育合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教育生态之困
尽管教育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期盼”的首项,但结合多年高中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当前育人环境存在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教育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
1.不正确的方式:家庭教育的困惑。
美国的泰尔·约翰逊曾说:“成功的家庭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造就失败的孩子。”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初始环境,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家庭教育的影响不仅是最初的、第一位的,更是终身的,家长的素质和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综合素质。笔者任教的是一所普通高中,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我班41名学生中,家长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16%,高中以上的占65%,高中以下的占19%。在从事职业方面,家长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11%,企业职工占38%,外出务工人员占25%,自由职业者占26%。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中家庭关系民主、和睦,与家长沟通良好的仅有24%,多数学生认为家长只关注学习成绩,不讲究教育方式方法,缺乏耐心,作风专制,不能尊重和理解自己,因此缺乏交流愿望。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爱不仅是一种本能,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由于不懂得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又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多家长虽然爱子心切,但找不到关爱孩子的正确方式,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2.不融洽的相处:同伴关系的困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同伴的作用不可小觑。网上经常看到这类报道,同一寝室的学生同时考入重点大学或者攻读研究生,这就是同伴间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的结果。对十六七岁孩子而言,同伴的影响往往比老师、家长的影响还要大,在高中阶段,良好的同学关系非常重要。而当前高中生同学关系却不很融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中生承担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同学间比成绩、排名次,学习竞争非常激烈,导致同学关系紧张;二是“00后”独生子女有他們独特的个性烙印,视野开阔,知识广博,规则意识强,对话语权的要求高,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理都比较强,表达方式比较直接,老一代人推崇的委婉谦让、为保和气牺牲原则的行事风格在他们当中不受欢迎,同学间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此外,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网络是他们放飞自我、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是他们最为热衷的社交平台,现实中的同学关系反倒显得疏离淡漠。这样的人际关系氛围对学生成长是不利的。
3.不一致的步点:教学团队的困扰。
学校教育是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整个教学团队实施推进,光靠班主任一人单打独斗显然不行。只有全体课任老师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才能凝聚教育合力,实现育人目标。然而有教师缺乏大教育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只求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把德育看成班主任的专项;也有的老师团队意识不强,不谋全局,一心追求分数,为了提高本科目的成绩抢占课时,搞题海战、疲劳战。教学团队内部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团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二、构建成长共同体之路
一个好的教育生态必定是绿色、和谐、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这样一个教育生态中,教师、家长、学生构成成长共同体,在同一目标的引领下,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同生共长。要构建这样的成长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学习,寻找爱的表达式。
家长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职责,但没有人天生会当家长,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现在的孩子有思想、有见识,不迷信权威,对家长言听计从。家长必须努力树立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才能成为称职的父母。正如教育家孙云晓所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父母,像今天一样需要学习,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首先要学习读懂孩子。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父母要“学习”和“研究”孩子,想方设法读懂他们。孩子的个性、喜好,不同年龄段的主要特征及主要教育内容等问题,都需要深入了解。许多家长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对孩子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困惑无限,正是因为对孩子缺乏了解。其次,家长还必须转变教养方式。有的家长简单地采取训导的方式教育孩子,批评、说教、规劝整日不断;有的父母根本不考虑子女的人格尊严和心理状态,将粗暴的体罚及训斥性言语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应酬,将孩子放任自流,疏于教育;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味放纵宠溺,毫无原则。以上种种教育方式都亟待改进。
据此,班主任要主动开展家校共育,增进与家长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分享他们在校与在家的学习、生活表现。同时加强指导,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传授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常识,帮助家长掌握教育方法和技巧。例如班级博客中开设“教育视野”专栏,与家长分享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交流教育心得;通过“每日作业”“每周知识梳理”板块,让家长了解学习进度,协助督促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利用“班级荣誉”和“班级相册”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吸引家长更多关注和参与教育活动。总之,班主任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2.和谐相处,我与同伴共成长。
对高中生而言,同学关系是很重要的人际关系。但由于个性、爱好、家庭背景等差异,要处理好同学关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班风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氛围。首先,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豁达处事,宽容待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时时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发现和同学们相处的乐趣,这样,自然容易建立起同窗友谊。其次,形成良性竞争关系。班主任要加强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同学之间既是对手,更是队友,狭隘和保守只会故步自封,只有互帮互学、互通有无,才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再次,积极开展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大合唱比赛、运动会、元旦晚会等各种集体活动,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3.协调联动,十个指头弹钢琴。
一个好的教学团队应该是目标一致、步调统一、协作共进的。作为教学团队的带头人,班主任首先要从情感上将全体任课老师凝聚起来,给予任课老师充分关心和尊重,道一句辛苦,递一杯热茶,送一个微笑,主动帮他们分忧解难,让彼此的心走得更近,手握得更紧。其次,要优化工作机制,转变工作方式。以体制、机制的突破为切入点,在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成长这个共同愿景之下,建立班级集体导师制,改革传统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单兵作战的现状,构建以班主任为首席、全体科任老师共同参与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对教育教学工作统筹安排,力求实现全员育人。再次,要畅通沟通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QQ群,开通班级空间,将学生动态、课务安排、作业布置、课外辅导、教学检测结果等情况即时分享,让全体老师着眼全局,通盘考虑,开展教学研究,加强团队协作。只有多方面协调任课老师的教育力量,集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优化教育效果,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全员育人、共同成长”的追求下,我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营造亲子共同成长、同伴共同成长、教师共同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建设齐心协力、同生共长的教学团队,凝聚教育智慧,形成教育合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盛文高.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J].素质教育,2014(1).
[2]陳志峰.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班主任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8).
[3]刘志乔,朱文军.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月刊,2014(7).
[4]张占岭.在合作共赢中创生和谐家校关系[J].中国德育,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