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秀
道德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在接收毕业生时,不仅关心学生能力的高低,而且更关心其道德水平。在中职学校,道德教育也受到普遍重视,但是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力量的德育课教师,却陷入角色危机、教学难题与问题学生等种种困境中难以自拔。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德育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重视德育课堂,将德育课教师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
一、中职德育课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不被学校重视产生失落感
在中职学校日益重视德育的情况下,德育活动丰富多彩,很多学校的德育逐渐形成特色,一提到德育,人们想到的是德育处、团委、班主任,以及各类校园活动,甚至会想到专业课中的德育渗透,而德育课堂往往被大家忽略,德育课教师则更是不被重视。
现实中,一个德育课教师一般面对多门课的教学任务,除了四门必修课之外,还要承担各类选修课,课程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哲学、文化、道德、法律、职业等诸多方面。面对如此广泛的教学内容,教师很难全面掌握和精通。另一方面,德育课教师的来源也比较复杂,大多是以前的专职政治教师,也有学校德育行政领导,或是语文教师、音乐教师兼任,这些人的专业背景、德育理念、教学方式、对德育教材的熟悉程度都有着巨大的差异。由于职业学校各类活动较多,德育课也总是被优先占用,教师会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课不受重视,因此在教学中缺少积极性。不被学校重视的德育课教师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自信,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
(二)面对教学难题产生挫败感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变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不知所措。网络虽然给教师带来了便利的条件,但是也使教师产生依赖感。一节真正的好课,需要教师自身的深入思考和融会贯通,网上片面的材料和观点可能对教师产生不良影响。
在课堂上,德育课也很难吸引学生。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中的花样越来越多,角色扮演、小品游戏、合作竞争、辩论抢答等形式被广泛采用,甚至到了一节课如果没有小组合作,没有运用多媒体,没有学生活动,则不被认可的程度。如果认真反思一下课堂,活动过多导致的后果却是学生思维缺乏深度,越来越浮躁。教师辛苦准备的教学案例不再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奇怪案例的适应性越来越强,以至于教师准备的案例越来越奇,越来越怪,越来越偏(在社会负面新闻增多的情况下,教师所选的案例也多为负面),在此不良循环中,学生丧失的是基本的好奇心。
(三)应对社会变化产生无力感
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多元价值观,其中许多不良的价值观对学生和教师都产出巨大的影响。如社会的浮躁和功利主义倾向使人都忙于获利,只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教材中所倡导的价值观被学生耻笑;各种频繁出现的道德事件和众说纷纭的看法,使学生难以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甚至教师也会深陷其中;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的增大使人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竞争方式越来越激烈。在整个社会道德的变迁中,新观念与旧传统之间的巨大矛盾必然会反映在教育教学中,同样德育课教师也身处这样的矛盾之中,从而产生无力感。
二、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中职德育理论指导缺失
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德育课怎么上?德育课要不要考试?德育课要如何进行评价?中职德育课程大纲指出,德育课应“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但是如何进行实践教育?什么是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怎样在德育课堂上达成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行为的目标?这些问题一直都在困扰着德育课教师。
目前,中职德育领域的研究还不多,针对中小学德育的研究理论很难用在中职学校,因此,中职德育理论指导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中职德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德育评价理论的缺失,导致德育课不知道该怎么考学生,怎么评教师。在“考试为王、分数至上”的时代,缺乏评价是导致德育课不被学生重视,德育课教师不被重视的很重要的原因。
(二)内部原因:教师适应能力不足
社会变了,学生变了,教材变了,课程理念变了,德育课教师也要跟着变。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师生活在较为封闭的校园,生活相对稳定,进取心不足,与外界联系也较少,有关德育课教师的培训又几乎没有,因此德育课教师对各种变化的应对几乎都是被动的,所以普遍感到适应能力不足。教师的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时,不能调整心态,积极改变状况,而是陷入自我怀疑或是随遇而安的误区中。
三、对策
(一)整合德育教学与活动,构建中职德育体系
中职学校在创建德育特色、德育品牌时,看重的是大型的学生活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而德育课堂这种既常规,又无明显效果的德育教学,则被忽略不计或是与活动截然分开。但是道德教育不管采取何种形式,落实在学生身上都是整体的。这个整体包括学校的德育活动、德育课堂、专业学科中的德育渗透,以及学校的全部管理活动,学校的每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个体。因此,德育教学和德育活动不应割裂,教学要为活动服务,活动也要对应于教学,两者要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有机整体。
德育又是逐渐渗透、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需要长时间与学生接触,才能效果显著。目前,中职德育课每班每周2节,教师与学生每周只见两次面,没有时间的保证,没有相互之间的了解,又如何期望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呢?学校在安排德育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将教学与活动融合在一起,促使德育课教师更多地参与各类活动,同时允许教师自主选择教授某门德育课程,便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使德育课真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二)建立以活动与体验教学为主的德育课堂
道德教育,要针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每一环节来开展。目前的德育课堂更倾向于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利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获得。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所学专业出发,并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进行适宜的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反思和提高。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自觉开展教研活动,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创新德育课堂。课外,教师还要多参与学生的生活,及时关注和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行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获得体验,形成良好习惯,提升道德修养。
(三)教师要在自主学习中实现专业发展
一个理想的德育课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需要有敏感的社會触觉,需要有灵活的教学手段,更需要有不断学习的坚强毅力,但是过高的要求也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在整个社会追求物质享受时,单让德育课教师追求过高的精神享受是不可能的,教师也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真实的人,同样承受着社会变革的冲击。此时德育课教师要明确自己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名德育教师,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教师要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态度及为人的准则,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这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必须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去分析这些现象和问题,并学会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解释这些现象和问题,从而实现专业发展。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