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的收束艺术

2018-12-24 09:53田辉
赢未来 2018年26期
关键词:升华互动

田辉

摘要: 教学中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的艺术,由于课文的体裁和内容等差异,每堂课的结束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升华式、互动式、续想式、争鸣式等方法的探索,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

关键词:收束 回味 升华 互动 续想 争鸣 启思

众所周知,如果语文课的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课堂的“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教学中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因此,我围绕此课题,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挖掘文章情感因素,关注学生阅读差异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作者在根據现实生活构思艺术形象时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的,教材本身就是丰富情感传播的载体。

(一)回味式

教师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会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教授《五彩池》一课时,在收束部分做了以下处理。师:“作者在游览之后不禁发出感叹: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我随即播放五彩池的风光片,一边配有舒缓的排箫乐曲,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诵解说词。学生被这音响、图片、和朗诵营造的氛围所感染,仿佛身临其境。很多孩子不由自主地跟我一起诵读文章中的优美语句,使课堂又一次进入高潮。这样的设计化静为动,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令其回味无穷。

(二)合作互动式

“儿童的思维在手上”,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动一动手,以激活学生的情感。在《葡萄沟》第二课时的结尾部分,我请一个学生简单介绍晾房的样子(课后题),同时请几个学生到黑板上来画一画,我在一旁指点,在搞清楚这样建造的意图后,再端出葡萄干来请学生品尝,学生们显得异常激动。这样的设计,学生通过眼、手、口等各种感官体会,从而多角度的理解文章的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有的学生说:“我真想去那里亲手摘一篮葡萄,带回来给同学们尝尝。”还有的说:“我想帮葡萄沟的姑娘们晾葡萄干,然后躺在一望无际的山坡上,一边品尝葡萄干,一边欣赏满山红的、白的、淡紫的葡萄。”

他们和作者一样,心中充满了对葡萄沟的向往,在喜悦心情的促动下将文章的重点段当堂背过。读、背在语文教学中返朴归真,把书面语言转化为个人语言。

二、感悟作品深意,活化学生思维。

心理学和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作者和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课文中的文化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汉语的“意合性”特点,决定了它要用心去感悟,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的意蕴。

(一)升华式

在教学终了之时,我尝试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

(二)争鸣式

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如果单凭老师讲解,他们并不能透彻理解,不妨将问题下放给学生,如《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课,我让学生就“热那亚少年该不该把钱扔给那些人”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学生们在讨论、争辩的同时,老师巧点妙拨,寻出一致的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提升人文精神。

好文章常常会让人觉得“言已尽而意未穷”,这也是文学作品所体现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学时,要抓住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延伸点”,引导学生根据事情发展的线索,大胆合理地展开想像,创造性地开发和拓展文本资源,使文章的艺术美得到升华。

(一)续想式

学过《滥竽充数》后,我启发学生:南郭先生逃走之后会怎样呢?学生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有的说他出去拜师学艺,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吹竽高手;有的说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改行去经商;有的说他脚踏实地地耕种田地,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像这样的课堂收束,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

(二)拓展式

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在《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收束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科学家钱三强的爱国故事,然后告诉学生像他们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人还有好多,我们可以来找找这方面的资料。

(三)读写结合式

“熟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结尾时,为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作文能力,让学生扩写。文中这样写到:“你总听过风的声音吧?当清风掠过明月,当微风拂过树梢,当寒风呼啸着穿过田野,当狂风卷过巨浪,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在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后,展开想象:还会有怎样的风声呢?思忖片刻后,一个个妙语佳句诞生了:“当暖风拍着我的肩头,当春风吹拂我的脸庞,当龙卷风咆哮着拔起大树,当北风吹过屋檐,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在思考与碰撞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懂得用心去聆听身边的声音,时时提醒自己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三)启思式

我尝试利用特定时间营造特定氛围,构建教育的“情绪场”,设置让学生产生内化动机、内化需要的氛围和情境,从而让认识的主体迅速进入状态。在学课文《国徽》时,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了愿意为国徽增添光辉的意愿。我让学生讨论“我做什么事能为国徽增添光彩”。学生的发言角度各不相同,从中可看出他们已经领悟到洋溢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爱国情,阅读教学的过程已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

俗话说:“编筐窝篓,贵在收口。” 不能采取千篇一律、草草结束的办法。诸如:“我们今天学习了”“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等。这些结尾叫人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应当在收束部分使学生领悟道理、陶冶情趣,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朱作仁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 《小学语文教学法》湖北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升华互动
贪吃蛇升华记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从管理到治理是一种升华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音乐的构成——声·音·乐的层次升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