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气压治疗对预防产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干预探讨

2018-12-24 01:15郑敏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活酶凝血酶原气压

郑敏

(临沂市兰山区计生妇幼保健院,山东临沂 276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血管阻塞性病症,在临床上表现为突发性的单侧肢体肿胀,患肢局部疼痛,行走时痛感加剧[1-2]。该症状是产后常见并发症,现有调查表明,该疾病在妊娠期的发生率不超过0.05%,而在产褥期的发生率则上升至0.15%,为了保障产妇安全,避免引发皮炎、淤滞性溃疡、继发性静脉曲张等后遗症,应该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此次试验选取2017年6月—2018年9月该院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下肢气压治疗对预防产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产妇基本资料为:①对照组。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39岁,平均年龄为(30.05±3.26)岁;孕周最短为36周,最长为42周,平均为(39.50±1.13)周;其中,平均孕次为(2.05±0.38)次,平均产次为(1.85±0.31)次。②观察组。年龄最小者21 岁,最大者 40 岁,平均年龄为(29.61±3.71)岁;孕周最短为36周,最长为42周,平均为(39.76±1.25)周;其中,平均孕次为(1.96±0.41)次,平均产次为(1.82±0.28)次。从年龄、孕周、孕次及产次数等基本资料上看,对照组和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此次试验在医院所属医学道德伦理委员会监理下展开,患者知情且同意,将气压治疗禁忌证患者、凝血机制异常者排除在外[3-4]。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产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据患者的文化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不良影响及预防方式,引导产妇积极主动配合工作,多食用富含纤维素、低脂食物,比如说新鲜瓜果蔬菜,尤其是木耳、香菇等可降低血液黏度的食物,忌食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多饮水,促进排便。同时,抬高患肢,于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进行按摩,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训练及足趾训练,并应用弹力袜、足底动静脉泵等物品,以及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疾病。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进行下肢气压治疗,压力维持在60~70 mmHg,抬起产妇双下肢,空气压力套筒的连接管路指向足部,打开开关即可,2次/d,30 min/次,7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若期间出现不适症状,即可中止治疗,定时器归零,取下空气管,关闭电源。

1.3 判定标准

观察产妇双下肢肤、肿胀程度及左右腿周径大小,进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确定两组产妇产后深静脉血栓例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度,采用肿胀指数评估患肢肿胀程度。

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产妇经干预后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试验获取的基础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患者VAS评分、肿胀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产妇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s)

组别D-二聚体(μg/L)血小板(×109/L)凝血酶原时间(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观察组(n=100)对照组(n=100)t值P值2.27±0.38 3.36±0.58 8.570<0.05 182.05±19.64 218.41±22.37 9.027<0.05 12.64±0.72 9.15±0.84 8.103<0.05 35.75±3.28 30.36±3.30 8.264<0.05

2.2 两组干预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在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上低于对照组,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干预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3 讨论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延长产妇术后离床活动时间,而且,常规的预防措施,比如说双下肢按摩,可能由于操作人员手法、力度等影响,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逐渐被下肢气压治疗所取代[5-6]。气压治疗采用了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取代人工手法按摩,可按照固定模式从足部到大腿依次充气加压,通过反复充气放气的过程,促进肢端静脉回流,提升血流速度,同时加快供氧及营养成分供给速度,可有效降低炎性物质对血管的刺激,有效改善肢体肿胀、疼痛症状,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采取常规产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进行下肢气压治疗,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VAS评分、肿胀指数低于对照组,在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上低于对照组,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各项数据充分显示下肢气压治疗方案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下肢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产后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采纳与应用。

猜你喜欢
活酶凝血酶原气压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看不见的气压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检测在妊高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血府逐瘀汤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研究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A1/B比值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在妊娠肝病患者检测中的意义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