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宇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河南洛阳 471000)
对于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而言,由于其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监护,加之其需要长时间用药,将会产生较大的疼痛感,为此需要对其予以有效的护理[1]。以往护理人员多对重症新生儿进行反复穿刺护理,由于穿刺频繁,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增加重症新生儿的疼痛,不利于疾病的康复[2]。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与穿刺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护理人员主要使用PICC下肢静脉穿刺,能够获得显著的护理效果[3],以2017年1月—2018年7月该院收治的90例重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90例重症新生儿,依据护理方式的差别将其分为对照组(n=45)与试验组。对照组45例,男 25例,女 20例,年龄为 2~9 d,平均年龄为(5.5±4.9)d;试验组 45 例,男 26 例,女 19 例,年龄为 3~9 d,平均年龄为(6.1±4.9)d。 纳入标准:(1)均符合 PICC 置管指征;(2)未存在置管禁忌证。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现象;(2)家长不同意此次研究方式。新生儿家长在了解相应的护理方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本实验进行监督;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新生儿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之间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予以PICC上肢静脉穿刺护理,将新生儿置于远红外辐射保暖台预热,于新生儿贵要静脉的肘窝区肘下两横指处进行穿刺,使新生儿的上臂与躯干垂直,在进行穿刺前,护理人员需要对PICC管的长度进行测量,范围为预穿刺点至右侧胸锁关节处,选取适合长度后对导管进行预冲并进行修剪,之后需要对PICC管与穿刺部位进行严格消毒。使患儿采取仰卧体位,于肘关节下方1 cm的位置进行穿刺,对肘关节至对侧胸骨的长度进行测量,在导管到达肩部时,将患儿头部偏向静脉穿刺一侧,避免对颈中静脉产生不良损伤,之后继续进管,以确保导管到达预定长度。
试验组予以PICC下肢静脉穿刺护理,使新生儿平躺于开放式抢救台上,于下肢大隐静脉进行穿刺,在进行穿刺前,护理人员需要量取穿刺点沿静脉直达肚脐上方1 cm处的长度,穿刺期间无须改变新生儿的体位,当穿刺至预定深度后,护理人员需要在穿刺点贴敷无菌纱布,并按压1~3 min,连接导管与带有延长管的无针接头,使用注射器注射1 mL的生理盐水每一次对导管进行冲洗;若未发生出血状况,则护理人员需要使用生理盐水对穿刺点进行擦拭,并将导管摆放为“C”形,使用X线机进行观察,以确保导管位置的固定。
(1)两组新生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导管异位发生情况。
(2)两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把研究得到的数据建立数据库,使用χ2检验和t检验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且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新生儿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提升,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穿刺时间与留置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重症新生儿需要予以长期的护理,其机体机能较弱,若长时间用药,由于未具有较高抵抗力,将会对自身健康造成更加严重的不良威胁,因而需要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护理,不仅需要注射药物,同时能够对其进行24 h的肠外营养的补充[4]。以往多采用于上肢静脉穿刺的护理方式,由于新生儿未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因而无法积极配合,并且穿刺过后,由于上肢不断的摆动,将会严重影响穿刺导管的稳定性,并将发生诸多并发症,不利于新生儿重症疾病的康复,因此需要对穿刺部位进行改变[5]。
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丰富,护理人员将穿刺部位置于下肢静脉大隐静脉血管,即使用PICC下肢静脉穿刺护理模式。大隐静脉血管十分粗直,其解剖位置表浅,具有较大的恒定性,因此使得PICC下肢静脉穿刺操作较为简便,并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轻新生儿的穿刺疼痛感[6];同时由于提升了置管一次成功率,因而有效地降低了由反复穿刺而导致的不良刺激的发生率,最终能够有效地确保新生儿的正常药物与营养液的输注进行[7]。除此之外,采取此种穿刺方式后,新生儿的正常活动将不会受到较大影响,且将不会增加静脉损伤发生率,因而易于被家长接受[8-9]。通过该研究数据可知,新生儿的置管一次成功率高达93.33%,并且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降至4.44%,主要原因在于大隐静脉血管能够为护理人员提供清晰的操作视野;并且大隐静脉血管的粗直特点能够有效地降低导管异位与弯折等不良现象的产生;但经过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由于导管需要在新生儿体内留置较长时间,若时间超过33 d,则并发症的发生率将会增加33%,因此两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该文认为下肢静脉在重症新生儿PICC中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今后护理重症新生儿的首选模式。除此之外,临床护理人员仍然需要加强对此种护理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