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兰
(深圳市龙岗区第七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1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由椎间盘变性引法纤维环受到损伤或髓核突出而压迫脊神经导致,是导致腰部及下肢疼痛的主要障碍,为临床常见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病情发展后下肢功能可能受损,表现为疼痛、麻木与功能障碍,临床多以康复治疗干预,但在常规腰椎牵引康复训练治疗的情况下,效果并不显著。研究表明[1],在常规腰椎牵引的基础上,配合温针灸联合推拿干预,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效果,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为探究更为有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训练方案,该次研究以该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行腰椎牵引治疗与并行温针灸联合推拿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行腰椎牵引治疗对照组(n=41)与并行温针灸联合推拿干预实验组(n=41),对照组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 33~75 岁,年龄均数(53.2±5.1)岁,病程 10 d~5年,病程均数(1.2±0.3)年,类型包括膨出型 11例,脱出型16例,突出型14例;实验组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 32~75 岁,年龄均数(53.4±5.2)岁,病程 10 d~5年,病程均数(1.3±0.2)年,类型包括膨出型 12例,脱出型16例,突出型13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已经超时及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伴不同程度的腱反射减退、下肢肌力衰退等,排除其他疾病引发下肢功能衰退患者,研究前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订了同意书。
对照组患者采用腰椎牵引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确定好病变椎间隙后,固定好患者胸部、臀部,并开展间断性牵引,第一次牵引力量以患者体重50%~80%为宜,后结合患者的肌腱韧带水平以及本身耐受能力进行适当加减压力,牵引持续20 min/次,1次/d,完成后静卧0.5 h,后于医师指导下开展适当的腰部活动,以10 d为1个疗程。实验组在常规腰椎牵引治疗的基础上,并行温针灸联合推拿干预。于牵引治疗后,要求患者取俯卧位,后对患者胸腰至下肢区域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循环4~5次,后叮嘱患者深呼吸5次,并取阿是穴、腧穴以推、按、点法治疗,后拔腰大肌,每次均3~5次,同时点压环跳穴、昆仑穴、承山穴等。另外,取患者腰夹脊穴、委阳穴、环跳穴、秩边穴等为主穴进行针灸,L4~L5取配风市、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穴等按摩,L5~S1取殷门穴、委中穴、承扶穴等,以平补平泻法针灸,得气后留针0.5 h,1次/d,以14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后,对比疗效。
(1)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症状完全消失,腿抬高实验结果同健侧,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判定为显效,腰疼、麻木等明显缓解,可进行轻度劳动,不影响自主生活,判定为有效,未见明显变化需持续治疗判定为无效。(2)采用疼痛分级指数(PRI)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指标设定为感觉PRI评分、感情PRI评分。(3)采用自我量化功能障碍问卷对患者障碍指数进行评价,并以腿高抬实验评价患者功能障碍恢复情况。
所有数据资料均在Excel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治疗显效16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39/41),对照组治疗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05%(32/41),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3,P=0.000<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感觉PRI评分与感情PR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RI评分明显降低、但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s),分]
组别感觉PR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感情PR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1)实验组(n=41)t值P值5.12±1.19 5.20±1.20 0.304 4 0.761 6 3.40±1.22 1.41±1.28 7.206 0 0.000 0 2.10±0.62 2.11±0.59 0.074 8 0.940 5 0.71±0.42 0.39±0.28 4.059 2 0.000 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实验组下肢功能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下肢功能障碍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下肢功能障碍对比(±s)
组别功能障碍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直腿抬高角度(°)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1)实验组(n=41)t值P值16.56±4.30 16.61±4.31 0.052 6 0.958 2 9.82±3.21 4.40±2.50 8.529 8 0.000 0 42.31±10.62 41.68±10.52 0.269 9 0.788 0 53.21±9.82 74.30±8.54 10.376 7 0.000 0
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神经根受到压迫,神经功能将大幅度衰减,常伴有腰肌功能减退,可引发严重的疼痛以及肌肉功能的衰减,严重时脊柱的稳定性将大幅度降低,导致椎间小关节受损,可引发更为剧烈的疼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多以腰椎牵引治疗,其通过牵引可有效扩张病变位置的椎间隙,形成腹压,有助于核髓纳回,但当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如仍然存在坐姿不正或过度劳累时,病情容易复发,疗效并不理想。考虑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概率,在治疗上应该从消炎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神经及肌肉功能恢复为入手点,促进关节结构力学平衡的恢复。有研究指出[2-3],在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可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联合推拿的方法,以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缓解其疼痛问题。从中医角度看,腰椎间盘突出可归为“痹症”“腰痛”,多由肾气亏损、外伤等引发,进而导致经络阻滞。在治疗时,可以温补法补足肾气,去除外邪,以温经促进气血畅通,达到止痛的目的。温针灸为在普通针灸基础上联合艾灸进行治疗的方法,可利用针体将艾火传入组织,具备活血止痛的效用,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就按摩来看,通过对病灶附近区域的有效按摩,可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也可松解软组织粘连,另外配以点按的手法,可通过引发患者疼痛加强对患者的刺激。另外谭娟等研究指出[4],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于推拿,可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可进一步促进患者肌肉弹性的恢复。该次研究中,实验组在以腰椎牵引温针灸联合推拿方案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下肢功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降低、下肢功能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实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功能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一致,代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温针灸联合推拿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温针灸联合推拿方案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有助于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