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玮
【内容摘要】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从用教材教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精心设计,;尊重学生;重视参与过程等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课堂教学 培养 自主探索能力
引言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智慧,调动多种因素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精心设计,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得到这种效果的最好方法,就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恰当地设问,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
案例:如在找规律的教学中,我以“国庆节在广场的一边,按一黄、三红、两绿的顺序挂了60个灯笼,每种颜色的灯笼各是多少?第20个灯笼是什么颜色的?”你能知道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反思: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找出规律。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活跃,在争辩中思路逐渐清晰。整理汇报时,每组学生各显神通,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比被动得到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
二、在自主探索中要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好教学活动,积极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并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做中学”,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如果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动辄受到训斥,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学生在这种沉闷的气氛在,即使敢想,有创建,也未必敢说出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调整好情绪,调整好课堂气氛,善待学生,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各抒己见。
案例:一堆煤120吨,甲单独运10天运完,乙单独运15天运完,两队合运几天可以运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然后交流。
学生甲:120/(120/10+120/15)
学生乙:1/(1/10+1/15)
反思: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先求助各自的工作效率,再用工作效率除以效率和,但也有两位同学提出,把一堆煤看作单位“1”,用工程问题来解:1÷(1/10+1/12),这样就比前一种方法简介多了,教师就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用自己个性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课堂上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有表达交流的机会,又能了解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过程。
二、注意过程、激励发现
传统的教学是重结果而轻过程,形成结果的过程往往被教师“全包”,从而使数学课堂机械沉闷,缺乏生气。要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有一定的类型体验,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要让学生弄清“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弄清“是为什么”,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所学新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案例:苏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
1.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白纸(一样大),分别折成2等分、4等分、8等分、16等分,并用色笔涂出1/2,2/4,4/8,8/16,引导比较观察,第一张纸到第二张纸到第三张纸到第四张纸,它们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得出,1/2=2/4=4/8=8/16它们的大小没变,只是由1/2到2/4到4/8到8/16分数的分子分母乘2乘4乘8。
2.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 1/2的,2/4=(2÷2)/(4÷2)=1/2,
4/8又是怎样变成 1/2的? 8/16又是怎样变成1/2的?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三个式子的变化规律吗?
3.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乘或除以0?
4.想想刚才的探索过程,你发现了分数有怎样的性质?
反思:传统的数学,学生往往按照教师提供的准备题和例题,按部就班地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上述片段的教学,教师由于引导学生探索的步子迈得较小,知识的得出分几步到位,降低了探索的難度,学生的探究亲身有效,最后用数学语言得出了结论——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一种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就是看问题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总之,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才能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孔企平. 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001.
[3] 钟以俊、龙文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