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秋琳
摘要:数学的知识偏于理性和抽象,而小学生又处于一个活泼好动、自制力低的年龄,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很容易因枯燥感而使学习效率下降。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把学习氛围调节到一个小学生喜欢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能调动他们积极思维的情态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两种小学数学课堂调节氛围的方法,以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氛围;调节方法
小学生学习的习惯特征与成年人不一样,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但是,他们的自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学习驱动是靠兴趣爱好,而不是靠理想信念——所以,一旦授课的过程或内容、形式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抓不住他们的思维,学习效率自然就会下降。这是小学生的客观心理规律,把这些归罪于学习态度是不科学的。而且,数学这个学科比较严谨、抽象、理性,不像体育、音乐等学科对小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如果教师不在教学氛围上下功夫,用有趣、活跃、开放的环境“抓住”学生思维,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就在所难免了。
一、民主开放构建和谐氛圍
在社会领域,我们都知道要民主、开放的社会环境,但一到了课堂上,有些教师就会忽略这个问题,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上,把自己当作课堂的领导,学生是必须听按自己指令行事的“士兵”——其实,小学生也是有情感需求的,他们也需要民主和开放,更需要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人,而不是仆从,且年龄越小,这种需求越单纯和直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不与他们平等相处,不让他们充满个性地去学,学生自然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情感。
有的教师会问,数学是个严谨的学科, 1加 1就是等于 2,计算过程就是先乘除后加减,难道这还能民主吗?当然不是,数学知识该严谨还是要严谨,我们所说的是学习过程、形态的民主和开放。
以“大数的认识”教学为例,课本上列举的“大数”的实例是什么呢——“北京的人口数”“河南的人口数”……等等,教师在教学中举例也大多就是按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们跟着自己学习这些大数怎么识别、怎么读。这些内容相对小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我们可以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教学,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你们觉得哪个感兴趣的数特别大,请你们写出来,老师教你们读,教你们认识它们,好不好?”——这时,学生们马上就来了精神。有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串数字,“老师,蚂蚁窝里有这么多蚂蚁!”又有位学生写出一串数字,“老师,垒个沙子城堡需要这么多粒沙子!”……原来,沙子、蚂蚁、树叶、城堡……才是他们的世界。你想,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们感觉自己在“控制”课堂,在这个开放的氛围中,他们还会走神吗?
二、创设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数学主要是抽象思维,而小学生则习惯于感性思维——这是一对矛盾。这个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调和,那么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学习节拍,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到位,自然也就是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失去了乐趣体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就会停滞,教师教什么也听不进去,不是发呆,就是神游天外。思维不在了、停滞了,那么学习效率也就得不到保证。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抓住学生思维、让思维活跃起来、跟住学习节奏的氛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呢?就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感性的、有情节的。
比如,在教“认识计算器”和“算盘”的时候,我就想,现在的学生基本不会再使用算盘来计算了,再早的计算工具他们更是没有见过,这些很具体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其实就是教材中抽象的图片和概念而已。那么,学习中就不容易产生兴趣,也不容易快速记在脑子里。于是,我就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穿越”情境,“同学们,如果我们乘坐时间机器穿越到了古代或者是外国,那里没有电脑和计算机,我们用什么来计算呢?”然后,我打开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几个时间、地点,“一千年前的中国” “17世纪的英国”……“哪位同学想穿越到哪个时间?请上来点上面对应的文字。”有位学生上来一点“二千年前的中国”,电脑马上链接到了“算筹”这一页面上。“啊,你穿越到了这个时期,那就只能用这种叫做算筹的工具来计算了。 ”又一位学生点了“一千年前的中国”,画面跳到了“算盘”。“啊,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发明了算盘。这可是世界上了不起的发明啊,直到普及计算机之前,我们还在使用这种计算工具……大家想知道怎么使用它吗?”——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始终在“穿越”的故事情境氛围中进行,其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始终集中于学习,等“穿越”回来,这些计算工具的知识也就牢牢“印”在脑子里了。
以上,探讨了两个调节小学数学课堂氛围的方法——当然,调节氛围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游戏法、比赛法、讲故事等等,都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都能够很好地调节出利于学习的氛围。只要数学教师能够把握好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意识到调节课堂氛围的重要性,方法总会有。
参考文献:
[1]刘兆国 .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J].教育科学 :引文版:00288-00288.
[2]罗丰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 "活"起来 [J].魅力中国 ,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