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玲
摘要:这篇文章立足于阐述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围绕论点,结合实例展开论述,得出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两种教育方法各有特点和长处。只要适时合理,因人而异地把握分寸,无论哪种教育方法都会有所收获。
关键词:赏识;方法;真心;效果
有一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砸坏邻居玻璃的男孩,在父亲面前承认了错误。而父亲只是先借钱给儿子赔玻璃。以后的大半年时间,孩子用送报纸和送牛奶所得的报酬偿还了所有欠父亲的债务。孩子长大后说这件事使他懂得了做人要有责任心,要敢于担当。当时父亲虽然很严厉但对他帮助很大,使他终身难忘,他深深地感谢父亲给了他如此深刻的教。
也曾听说过周弘老师通过教育残疾女儿周婷婷的实例阐述了赏识教育的优势。赏识教育是针对家长自身的,是一种心态的教育。其外在表现为对人、对事有积极的态度。内在素质则重在自我成长,以克服心中阴影,塑造健全人格。赏识教育不只是表扬加鼓励,而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周弘成功的关键,是他在探索女儿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找到了“赏识教育法”这一个教育的瑰宝。用“赏识教育法”教育出来的孩子,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自动地转化为继续学习的无穷动力;缺点在不知不觉中变小消失;人格受到尊重;自信心十足,独立能力强,将来成才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的确,他和女儿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探索追求教育之法取得成功的赏识之路,听来让人热泪盈眶,感慨不已。周老师用生动的事实说明了一切,他所主张的赏识教育也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方法,我想不仅适用于家长,同样也适合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借鉴使用。
但也有老师认为惩罚教育也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效果甚至会更好,就像开头提到的那对父子。那么,哪种教育更恰当?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呢?可能大家都会选择“赏识教育”,但依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两者是并存的。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在第一线工作十多年的班主任,我认为,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可以说是经常使用,很多时候是密不可分的。也许有人会说我胆大妄为,在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大力提倡学生为主体的今天,还有这样敢惩罚学生的老师?其实,“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也不尽相同,他们看人看事、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各有不同。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有思维有判断力的个体,就教育方法、手段来说,我认为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难以取舍。还可以适时地进行谈话教育、欣赏教育、实践教育等等。总之,用老的掉牙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围绕着惩罚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过程、教育方式的探讨,我的观点是在强调使用某种方式或手段之前,更主张建立师生间和睦、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同玩同乐同哭同笑,可以说是同呼吸共命运,夸张点说是拥有心灵相通的关系。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关系,教育才有生气、有活力。教师用真心自然地呼唤,孩子们天真、善良、敏感的心灵能很快就做出回应,有时会超出你的想象之外。师生间有了默契,那么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相信不同的老师各有各的高招。这些过程并非可以简单概括成是使用了哪一种教育。
凭我的臆想,前面提到的那对父子的故事,父亲和儿子之间必然有一段推心置腹地谈话,探讨解决的方法,然后决定儿子做工偿还。肯定不是父亲把儿子暴打一顿,然后替儿子决定怎么办。这就是建立在平等融洽前提下的惩罚教育,妙不可言的惩罚教育。也只有这种惩罚教育,不带有暴力倾向的体罚,不是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懲罚,而是帮助孩子养成好品行的惩罚教育,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同样道理,赏识教育更是在承载着平等、关爱的氛围下进行的一种教育。在周弘老师谈赏识教育时,充分表现出了父女之间浓浓的情意和那种说不出的默契。那一年年的成长历程,父亲给女儿的不仅仅是赏识,更是信心和信任。试问,倘若不是因为深深的父女情,不是这种平等和睦的关系,赏识教育还能有如此惊人的效果吗?设想一下,赏识教育如果没有爱的支撑,只停留于表面,浮于形表的夸耀,那只能起一时的,短暂的激情作用,对教育长远的作用来说毫无意义。赏识教育如果缺乏沟通,没有理性的分析,只是一味的“夸”“捧”,只能助长狂妄有之气,就有可能会培养出一个目空一切的无知之徒。
其实,我们探讨用哪一种教育更适合孩子,却忽略了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背后情之切切。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师生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拥有了别人无法取代的情感,那用何种教育方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请相信,心灵的距离最重要,而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只要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满信心,体验成就感,我们的教育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弘老师教你赏识孩子》 2004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