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村
摘要:传统办学模式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队伍存在角色固化现象,这影响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新形势下应当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认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辅导员个体发展需求的关系。在保持队伍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多途并进,努力消:除角色固化现象,激发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值。
关键词: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固化
近年,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方向,应用型高校学生规模也日趋壮大。“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高校组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抓好、抓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建设要求。然而,在实践中,有些高校将学生管理队伍的“职业化”片面理解为辅导员的“职业化”,将辅导员进行角色固化,使其失去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失去了合理流动的机会,也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产生了角色焦虑与职业懈怠,进而影响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了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固化的表现
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双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于力量,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中起到积极的推进和支撑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实施者的辅导员,其自身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同样会影响到教育管理、服务育人的质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健康稳定。在这些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角色固化问题。辅导员角色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身份固化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兼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从教师身份看,辅导员可以承担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就创业指导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以从事与个人专业能力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干部身份,辅导员可以转为学校其他符合条件要求的管理岗位。但在实际运行中,正是由于这双重身份的存在,辅导员群体成为一个既不被教师队伍认可,也不被干部队伍接收的独特存在。在部分高校的管理实践中,辅导员身份被固化为学生事务岗位从业者,成为与教师岗、管理岗并列的一种岗位,其教师身份则被极大弱化,干部身份也被极大限制。
(二)发展路径固化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求是促进个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个人成长的精神力量。辅导员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同样有着自己的内在需求。除了必要的、能够体现自己劳动价值的物质待遇,精神层面的需求对个人发展来说同样重要。在发展路径上,有些编制内的辅导员,尚可以通过种种途径转至学院或学校其他行政岗或者专职教师岗,而对于数量众多的编制外辅导员,这条出路则受到极大限制,他们无法转换成为专职教师,也无法转到其他行政岗。虽然有些高校通过设置辅导员分级制度来促进辅导员的发展,但无论设置多少级别,辅导员仍然存在身份固化问题,缺乏向其他岗位流动的条件。这个问题使辅导员发展路径受到一定的制约,使其丧失对职业发展机遇的期待,进而产生职业焦虑与懈怠。
二、引发辅导员角色固化的原因
(一)身份认识存在偏差
基于辅导员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对辅导员的身份进行明确的界定,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并将辅导员队伍的培养目标定为“专业化、职业化”,即要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但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不少高校将队伍的“职业化”理解为个人的“职业化”,将个人角色固化为辅导员职位,认为辅导员既不同于教师编制,也不属于干部队伍,而是一个相对独立、专职从事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工作的队伍。固化的身份定位,使辅导员双重身份都得不到落实,失去向管理者和专职教师有序转换的权利,限制了其发展空间,也影响其对职业的情感。
(二)高校的稳定要求
应用型高校在教育、教学与就业创业过程中有许多日常管理事务和临时性事务要处理,这些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管理队伍的参与。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管理服务经验、肩负着思政教育和管理重要责任的辅导员,成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些学校出于方便教育教学、稳定管理的目的,将学校学生管理队伍角色进行固化,希望通过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来保障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为学校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岗位认识存在不足
由于岗位性质与工作的隐性特点,不少人对辅导员工作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认为辅导员就是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是一个“传声筒”,上传下达学校学院的相关通知或要求而已,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甚至在个别领导的观念中,辅导员工作也是可轻可重,往往是口头说起来重要,实际做起来次要,真正忙起来干脆不要。这种风气矮化了辅导员队伍在学校的地位,也造成一些人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导致学校管理者只能将现有辅导员进行岗位固化,限制其进行流动。
三、固化问题引发的危机
不少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将辅导员进行角色固化的现象,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对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丧失工作激情
饱满的情感是驱动工作前进的不竭动力,而职业情感则来自于对职业的热爱和对职业前景的期望。只有当所从事的职业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从业者才能将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而职业与期望不符时,从业者则仅仅将职业作为谋生手段,并产生一定程度的懈怠心理,缺乏工作激情。
辅导员作为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有着自己的职业情感与追求。但角色固化现象将其职业前景固态化、工作内容程式化,限制了其对自身发展的期望,这种情况使有些辅导员产生职业迷茫,出现身份认伺的焦虑,导致其丧失进取的激情,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二)流失现象严重
高校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高、政治素养过硬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队伍。但角色的固化,心理的落差,使部分辅导员产生职业迷茫,丧失了前进的驱动力。有些辅导员通过非正常渠道离开岗位转向学校的行政岗或者教学岗位,还有一些主动离职到其他单位或行业工作。这会使其他无法转岗的辅导员对其职业前景产生更大的焦虑,进而影响整体队伍的稳定性。
(三)影响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资待遇与自己的职称职级密切相关。在评定职称职级时,辅导员也多根据所学专业进行申报,而不根据所从事专业申报。为了晋升职称,辅导员科研活动的重点集中于所学专业、方向,对学生管理工作、特定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等从科研的角度系统关注较少,从而影响了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四)工作效率低下
身份的固化,发展空间的丧失,相应激励手段的缺失,导致不少辅导员在工作中失去积极性,不能主动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工作消极懈怠,前瞻性、预警性工作缺失。“干与不干一个样,做好与做坏一个样,做多与做少一个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懒政怠政不良倾向蔓延,造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大量隐患。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路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只有尊重辅导员的职业期待,允许辅导员合理流动,才能使辅导员队伍这湖清水更加澄澈透明,充满活力。将辅导员角色进行固化,虽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队伍的稳定性,保障工作效率,但由于忽视了辅导员个体的发展需求,反而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与积极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保持辅导员队伍整体稳定性的基础上,高校还要允许辅导员队伍适当有序流动,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使辅导员队伍结构得到有效改善,有进有出,保持队伍的活力。尤其对于科研水平、教学管理能力较强的辅导员,为发挥他们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固化,激发辅导员群体工作的积极性。
(一)拓宽发展渠道
辅导员“职业化”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明白接下来要做什么,怎么做,有的放矢地提出解決方案。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不是辅导员个人的“职业化”,不是要求所有的辅导员都要固化在辅导员岗位上,而是要根据有进有出的用人机制,来建设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讲,科学合理的流动,是充分发挥人才价值的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岗位的辅导员应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予以倾斜,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与培训渠道。对处于职业懈怠期,不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希望转到其他岗位的,也应该持宽容理解的态度,尊重其选择权利,支持其发展要求。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岗位晋升机制
辅导员岗作为为学校管理服务的基层岗位,是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是了解学生、服务学生最直接的渠道。学生工作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全方位提升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自身素质,也使其比较熟悉学校的工作流程、运行模式,为其从事其他岗位工作奠定了基础。但缺少流动性使得这支队伍相对封闭沉闷,缺乏与年轻的教育服务对象沟通所需要的活力。因此,高校应当从顶层进行设计,构建一套有利于学校发展、学生成才、教师成长的岗位发展机制,在管理模式上构建专兼结合的辅导员管理模式。要求每一位新入职的教师必须从事规定年限的专职辅导员岗位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后方可作为专任教师,同时保留一部分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岗位的专职辅导员,鼓励其成为专业化的“辅导专家”,通过专兼结合、多途并进的机制,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应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退出机制,不符合岗位要求的辅导员及时退出,支持符合相应条件的辅导员转为专业教师或者行政人员。
(三)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
辅导员作为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明确规定,作为教师,辅导员也要参与本专业的职称评定,其工资待遇与其职称职级相关,自然也可以转为专业教师。作为干部,同样可以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职务,在学校选拔中层干部时辅导员也可以作为后备干部参加选聘。《规定》第二十条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于部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这些规定明确表明辅导员是专业教师及后备于部的重要来源。当前的问题在于如何贯彻落实《规定》要求,不仅从学校的发展考虑,同样也要为广大辅导员的个人发展考虑。
(四)建立合理的激励措施
去角色化不仅要大胆“开口子”,让符合条件的辅导员走出去,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将其分流至教学岗位或者党政管理岗位。还要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引导,吸引其他符合条件的教师积极进入辅导员岗位。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队伍的有序流动,去除辅导员的角色固化,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
(五)优化工作环境,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
辅导员队伍之所以不稳定,甚至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地位,以至于有些高校采取固化这种形式来限制其流动性,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前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过大,工作量过多,工作时间过长。因此,高校需要从硬件上改善这种局面,利用现代化高新科技设备,为辅导员减负,将一些可以自助完成的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高校也要为辅导员队伍建立明晰的责任清单,明确哪些工作属于其本职工作,哪些不属于其职责范畴,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辅导员队伍工作活力,高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消除辅导员队伍的固化现象,激活这一潭清水,从源头上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与工作效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玉华.高校辅导员流动频繁的原因探析及对策浅析[J].才智,2012,(27).
[2]李文红.高校辅导员频繁流动的原因及对策——基于4所民办高校的调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
[3]何茜.基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辅导员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