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OCT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8-12-22 10:59龚晓英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35期
关键词:临床价值

龚晓英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70例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行黄斑区OCT检查, 分析眼底镜检查漏诊及白内障并发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OCT检查显示, 黄斑病变5例, 其中黄斑水肿2例, 老年性黄斑变性1例, 黄斑区出血1例, 黄斑萎缩1例。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度近视及年龄>60岁。结论 OCT检查是眼底检查中灵敏度较高的方式之一, 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行OCT检查能有效诊断合并黄斑病变, 准确率较高, 尤其是对于年龄>60岁、高度近视及糖尿病患者, 应重视对其的术前检查,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临床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043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临床中一般通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 能有效恢复患者视力, 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但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 发现虽然白内障手术效果良好, 但术后部分患者视力恢复不佳, 主要是由于手术前未及时发现黄斑区病变, 没有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虽然超声乳化吸除术属于临床微创手术, 但仍会对眼内结构的平衡造成一定影响, 可能使黄斑病变加剧[2]。因此, 术前对黄斑病变的诊断至关重要, 传统临床中一般采用眼底镜检查, 但灵敏度较低, 效果不佳。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能够有效发现黄斑区早期病变, 但由于检查成本高、操作复杂, 且属于有创性检查, 患者及其家属接受能力较差。OCT是一种可进行活体眼组织显微镜结构的非接触式、非侵入性断层成像, 能从多个角度呈现黄斑区视网膜三维图像, 对黄斑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3]。本次研究探讨了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OCT检查的临床价值,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本院70例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43~82岁, 平均年龄(59.65±8.47)岁;其中>60岁患者35例, 糖尿病病史患者18例, 合并高度近视患者11例。排除角膜病、眼底病、葡萄膜炎史、眼底不清晰、合并眼底病等患者。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吸除术, 术前对患者进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及眼底镜检查等。对患者进行OCT检查, 扫描深度设置为2 mm, 分辨率设置为10 μm, 对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检查, 并分析眼底镜检查漏诊及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术前OCT检查显示, 黄斑病变5例, 其中黄斑水肿2例, 老年性黄斑变性1例, 黄斑区出血1例, 黄斑萎缩1例。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度近视及年龄>60岁。见表1。

3 讨论

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如何在术前发现黄斑区病变, 不仅能为手术提供治疗参考, 同时还能对相关病变进行预防性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 保证患者视力的恢复。术前黄斑病变类型较多, 例如年龄相关性变性病变、黄斑前膜、黄斑水肿、黄斑出血、黄斑劈裂、黄斑裂空、玻璃体黄斑牵引、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性变等, 这些病变均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影响, 导致视力无法达到预期水平。因此, 术前对患者的检查, 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 降低患者对术后的预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同时还能够根据黄斑病变的具体类型, 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保证手术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常规白内障手术术前一般采用眼底镜检查, 但这种检查方式对黄斑区病变的诊断灵敏度较低, 误诊、漏诊率较高[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术前OCT检查显示, 黄斑病变5例, 其中黄斑水肿2例, 老年性黄斑变性1例, 黄斑区出血1例, 黄斑萎缩1例。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度近视及年龄>60岁。

OCT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眼科检查方式, 和传统的检查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例如分辨率高、成像清晰等, 在临床眼底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对黄斑病变的检查。该检查属于无创检查, 穿透性较强, 灵敏度高, 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OCT检查过程中受影响因素较少, 角膜、晶状体屈光状态均不会影响其检查精确性, 同时对屈光间质浑浊度没有具体的要求, 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眼底情况的观察, 能有效显示视网膜组织的纤维形态结构, 有利于发现微小病变, 例如轻度视网膜下积液、色素上皮脱离等。常规检查无法发现视细胞内段/外段连接层(IS/OS)变性改变、玻璃体牵拉等情况, OCT也具有较高的检出率[5]。

近年来, 我国高度近视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高度近视患者大多存在合并黄斑裂孔、玻璃体视网膜牵拉、黄斑区出血等病变, 均可能对白内障的手术疗效及预后造成影响。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后, 还可能受到超声能量、前房涌动等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会导致眼压的变化, 可能使高度近视患者术后黄斑区出现变化, 导致视网膜厚度增加, 甚至可能引发玻璃体条索对视网膜的牵拉, 导致视网膜劈裂, 造成严重的后果。

糖尿病黄斑病变的发生时间不固定, 视网膜病变的任何时间段均可能对其造成影响, 患者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黄斑水肿、渗出、出血等[6]。根据老年性黄斑变性特点, 临床中可分为干性与湿性, 即非渗出性和渗出性。多数老年性黄斑变性为干性, 根据其性质, 临床表现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例如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神经上皮脱离等。糖尿病黄斑病变及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老年患者致盲的主要因素, 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有连续性的微小破坏、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等, 甚至可能发生于视力损伤前。常规的临床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往往无法发现其微小变化, 而OCT则能清晰显示出其损伤, 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同时, 该检查具有重复性的特点, 对可能存在干擾因素的患者, 可进行二次检查, 从而保证检查准确率, 对糖尿病黄斑病变及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诊断具有较高可行性。

通過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前OCT检查, 能及时发现患者黄斑病变情况, 能作为术后视力评估的标准, 也为早期的药物、激光治疗提供了指导。OCT技术的出现, 大大提高了眼底病变的诊断水平。但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 OCT检查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设备价格昂贵, 限制了在医疗机构中的推广;屈光介质过于浑浊, 会影响成像的清晰度;检查成像的高清晰度对临床医师的操作要求较高。因此, 临床中进行OCT检查时, 应保证临床医师了解OCT设备的规范操作流程及后续软件图像处理,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适当开展散瞳检查, 保证检查的准确率, 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对于术前发现OCT检查显示异常的患者, 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的具体情况, 告知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可能受到的影响, 取得患者配合后, 再行超声乳化吸除术或先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病情好转后再行手术。

综上所述, OCT检查是眼底检查中灵敏度较高的方式之一, 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行OCT检查能有效诊断合并黄斑病变, 准确率较高, 尤其是对于年龄>60岁、高度近视及糖尿病患者, 应重视对其的术前检查,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小平. 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OCT检查的效果观察. 医药前沿, 2018, 8(5):54-55.

[2] 张丽丽.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在白内障术前检查的应用.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 17(4):519-521.

[3] 姜蓉. 眼底OCT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黄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10):348.

[4] 杨颖秋. 白内障术前OCT检查的临床意义. 实用防盲技术, 2017, 12(1):27-29.

[5] 郑建美, 林新霖, 魏巍丽, 等. 超声联合OCT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的意义.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33):70-71.

[6] 陈吉利, 曹婷怡, 许斐平, 等. 相干光断层扫描术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临床观察研究. 临床眼科杂志, 2017, 25(4):333-336.

[收稿日期:2018-07-12]

猜你喜欢
临床价值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研究
X线、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胸腔镜在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钼靶X线联合CT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胆结石的临床体会
持续性人文关怀在ICU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布地奈德联合华法林钠对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价值评析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检测的临床价值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