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琴
摘要:为了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笔者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品读感悟,升华情感;想象促情,激发兴趣;演读促感悟。下面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思路进行了分析,具体探讨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增强朗读效果。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不仅教师要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通过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多多积累名言佳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存在偏差,低年级教师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而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疲于应付考试,主要以“听、写”为主,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过多的占用朗读时间用来对课文细碎解读,背离了阅读教学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本意,学生不能真正从中体会到人物的真善美和情感。近几年,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也采取了部分措施以提升朗读教学的效果,但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多以齐读和单独朗读为主。要想学生爱上朗读,教师就一定要掌握朗读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兴趣。
二、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
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最重要,最经济的阅读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1]
三、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品读感悟,升华情感
“读中感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模仿老师的读法,更不能生硬地要求学生朗读时声音大点、重点,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地去朗读。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桂林山水景美,文字更美。我在教学时,依据教材特点,先是配乐播放幻灯片,让学生们静静地欣赏桂林的奇山、秀水、美石、异洞的独特风貌,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随之产生一种愉悦感,进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接着我给学生配乐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要掌握一些朗读的基本功,即控制好语速、停顿、发音、吐字、重音、语调和这里的三个语气词“啊”的变化。如:作者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时,为了突出桂林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作者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三个“真”要重读,声音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虽是陈述句,也要读出感叹的语气来,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就更容易熟读成诵了。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之美,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想象促情,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文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读。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我在声情并茂地范读时,让学生闭眼想象火烧云绚丽无比的颜色、变化多端的形状画面进入意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再配之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他们对美的共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正如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情感也就更强烈。”再如《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像……像……”大胆想象形态各异的山,再放进课文读一读,恰到好处地感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三)演读促感悟
演读,是指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动作进行模仿而进行的朗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故事性很强,如《去年的树》中小鸟的四次对话。在品读第一次对话时,我先提出问题:“小鸟和大树是一对好朋友,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这里,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他们分别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有学生回答:“恋恋不舍。”我又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学生甲回答:“大树希望明年小鸟回来给他唱歌。”“那小鸟是怎么说的呢?”学生乙回答:“小鸟也愿意回来给他的好朋友唱歌。”这时候我再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小鸟和大树的难舍难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更好地把握感情进行朗读,绘声绘色地表演。春天来了,小鸟却发现大树不见了,心急如焚,为了兑现自己对朋友的承诺,历经千辛万苦去寻找大树。在寻找的过程中,小鸟和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三次对话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鸟儿一次又一次找不到大树时,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内心也越来越忧伤。这样再去朗读课文,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教学《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时,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我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让学生先观察我带给他们看的爬山虎,再动手画一画,刚开始大部分学生画的不太准确,这时候我就让学生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重点的词语,适时指导,让学生一边画一边朗读,接着让学生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让学生一边模仿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动作,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种演读,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寓教于乐,收获颇多。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2]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强,如何使朗读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热点”,引文版:社会科学,2015(5):60-60
[2]武莉存,让朗读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热点”,新一代2011(1):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