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之
摘要: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为我国教育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新课改后,不仅很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和更换,教学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选择更多教学方式,教学有效性也得到了提升,但在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围绕如何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策略
前言:
如今的教育理念早已经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为了满足教育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尽量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做到因材施教。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优秀的教学方法进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但在教学中依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今天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教学进度。教师虽然会在开展教学之前对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进行规划,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难以按照计划进行,或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或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得教师不得不加快或拖慢教学进度,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教学经常会出现前期节奏很快,后期时间充裕,或是完全相反的情况;二,阅读与写作。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学习字词和句子都不算很难,但阅读、写作却是两道难以逾越的关;三,评价问题。现如今虽然已经不再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但教师、价值甚至是学生自己,都依然将学习成绩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难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1]。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学好一门知识,首先学生要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古板的课堂变得更有活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优势,如在开始讲课前进行一段有趣的课堂导入,也可以在学习生字、词组的时候玩一些游戏,如词语接龙,这些词语不必局限于课本内容上,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网络中或是其他地方学到的词语。在词语接龙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反应力,也可以增加自身的词汇量,也可以要求学生用刚刚学到的字词来造句等。
(二)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如果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就很可能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教学来说十分不利。如今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有很多选择,如在学习《四季》时,教师可以以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季节特色,也可以让学生列举出自己对四季最有印象或是最喜欢的事物,这样也许有的学生就会说,:“我最喜欢冬天,因为冬天有很漂亮的雪,我们还可以打雪仗”,或是学生说:“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穿漂亮的裙子”等等。教师的这一个问题能够轻易引起小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但教师要控制课堂的节奏,在一两分后就要开始正式上课了,此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对四季的感想,那么接下来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本中的四季好不好?”这属于课堂导入教学方式[2]。
阅读、写作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无法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甚至有些同学对这两个方面存在一种惧怕或讨厌的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的方式开展教学,将阅读、写作紧密联系起来,如学习《会飞的蒲公英》这一阅读后,教师就可以以此为例,让学生仿照此篇文章进行自己喜欢的植物的写作,学生可以将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
(三)完善评价体系
以往学生都是出于被评价的地位,而如今,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已经成为了新评价方式,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也要贯彻这一评价体系,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摒弃以往只看考试成绩的做法,而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优势以及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进行评价,但这最好建立在小组学习模式的基础上,這样学生之间的评价才会更加有准确性。
(四)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虽然目前提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也可以通过一些网络课件或是视频来进行学习,但课堂上的教师地位依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因此教师的综合素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今后各个小学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使其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能够一直与当代教育要求同步发展。教师自身也应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短板,并做出改变[3]。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字、词和句子,也要做好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充满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因材施教,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常世明.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112.
[2]李雪玲.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1):234+236.
[3]赵婷婷.打造生动课堂,开展高效教学——浅析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3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