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QRS—T夹角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关系

2018-12-21 11:19杨建业余雄丽凡建平邓鹏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26期
关键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

杨建业 余雄丽 凡建平 邓鹏

[摘要] 目的 研究平面QRS-T夾角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AMI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术后QRS-T夹角的不同分为A组(42例)与B组(118例)。A组患者术后平面QRS-T夹角>90°,B组患者术后平面QRS-T夹角≤90°。分别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后各项资料以及术后用药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A组高龄、高血压患者占比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45%人数占比以及QTc间期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术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占比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45%、QTc间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平面QRS-T夹角>90°均是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P <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而平面QRS-T夹角>90°是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平面QRS-T夹角>90°是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术后平面QRS-T夹角>90°以及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平面QRS-T夹角;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9(b)-003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e QRS-T angle and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A total of 160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MI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rom March 2014 to December 2017 in 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42 cases) and group B (118 cases) according to the postoperative plane QRS-T angle. Postoperative plane QRS-T angle in group A was >90°, which in group B was ≤90°. The general data, postoperative data and postoperative medication statu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aged and hypertension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roup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 the propor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45% and QTc interphase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roup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β blockers using proportion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Single 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promoted: age, hypertens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45%, QTc interphase, application of β blockers, plane QRS-t angle>90° were the factors affected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AMI (P < 0.05). The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promoted: the use of β blockers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 in AMI patients, and the plane QRS-T angle>90° wa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 in AMI patients (P < 0.05). Conclusion Plane QRS-T angle>90° i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 in AMI patients, and doctors should focus on QRS-T angle>90° and patients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β blockers in clinical work,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arrhythmia.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rrhythmias; Plane QRS-T angle; Risk factors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效果明显[1]。其中心律失常屬于AMI患者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一旦发生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2]。因此,对于AMI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进行早期准确的预测,有利于干预方案的制订,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平面QRS-T夹角不仅能反映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关系,同时对心律失常可能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3]。目前已有研究报道显示[4],平面QRS-T夹角>90°会增加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然而对于AMI患者平面QRS-T夹角和心律失常相关性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通过研究平面QRS-T夹角与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关系,旨在为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AMI诊断标准[5];②发病至就诊时间<12 h;③均接受PCI术治疗,且手术均顺利完成;④临床病历资料完整;⑤所有患者均于PCI术后1 h内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排除标准:①安装心室起搏器者;②存在抗凝禁忌证者;③合并慢性肾功能障碍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④伴有感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⑤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或交流沟通障碍者。其中男123例,女37例,年龄44~80岁,平均(64.58±6.32)岁。将所有患者根据术后平面QRS-T夹角的不同分为A组(42例)、B组(118例)。A组患者术后平面QRS-T夹角>90°,B组患者术后平面QRS-T夹角≤90°。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行PCI前后均常规予以阿司匹林(汕头金石制药总厂有限公司,批号:20140112)与氯吡格雷(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40227)口服治疗,术后1 h内接受12导联心电图检查。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记录,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病变血管数量等。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后各项资料以及术后用药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术后各项资料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TIMI血流3级者占比、左室射血分数<45%者占比、QTc间期以及心率等。

心律失常,定义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6]。平面QRS-T夹角主要是指12导联心电图上QRS波电轴和T波电轴所形成的夹角[7],具体计算方式为T波电轴减去QRS波电轴的绝对值,如结果>180°则用360°减去所得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与各因素的关系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A组患者年龄、高血压人数比例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资料比较

A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45%人数比例以及QTc间期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用药情况比较

A组患者术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人数比例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45%、QTc间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平面QRS-T夹角>90°均是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P < 0.05)。见表4。

2.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进行赋值。其中年龄<60岁=0,≥60岁=1;有高血压=0,无高血压=1;左室射血分数≥45%=0,<45=1;QTc间期正常=0,QTc间期异常=1;应用β受体阻滞剂=0,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1;平面QRS-T夹角≤90°=0,>9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而平面QRS-T夹角>90°是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均P < 0.05)。见表5。

3 讨论

心律失常属于AMI患者早期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以及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其中有研究报道显示[8-10],AMI患者经急诊PCI治疗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约为4.7%,不利于患者预后。因此,寻找一种可早期预测心律失常发生的手段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发现[11-12],QT离散度可有效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从而可预示心律失常的发生。然而QT离散度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结果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3-14]。而相比QT离散度,QRS-T夹角具有更佳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QRS-T夹角主要可用于反映机体心室除极与复极的关系,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心室肌细胞去极化与复极化过程相互协调,因此QRS-T夹角较小,而在病理状况下,由于心室除极和复极关系受到影响,从而导致QRS-T夹角增大[15-16]。

本研究发现,A组患者年龄、高血压人数占比均明显高于B组,这与迪丽努尔·买买提伊明等[17-18]研究报道相符,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高血压的发生,AMI患者平面QRS-T夹角逐渐增大。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高血压的发生,患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以及心室肥厚等发生风险增加,从而导致心室肌细胞的电传导特征发生改变,進一步对心室除极与复极的关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导致了QRS-T夹角的增大。此外,A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45%人数占比以及QTc间期均明显高于B组,提示随着QRS-T夹角的逐渐增大,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增高,且心脏功能逐渐减退,也提示了在临床工作中对于QRS-T夹角较大的患者应引起重视,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情况,并予以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干预,以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19-20]。另外,A组患者术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人数占比明显低于B组,这说明了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AMI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且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而平面QRS-T夹角>90°是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随着平面QRS-T夹角的不断增大,导致患者正常的心肌除极和复极方向发生改变,从而易形成折返激动,进一步引发心律失常。其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利于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可能与β受体阻滞剂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相关。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于AMI患者应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达到降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平面QRS-T夹角>90°是AMI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术后平面QRS-T夹角>90°以及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徐荣元.心电监测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8):2776-2778.

[2] 岑梅珠,刘凯东,鞠录艳,等.碎裂QRS波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7,23(5):547-549.

[3] 李园园.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的特点及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8):1849-1851.

[4] Borleffs CJ,Scherptong RW,Man SC,et al. Predict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ECG-derived QRS-T angle [J].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09,2(5):548-554.

[5] 刘霞.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诊断名称与标准[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20(3):164-166.

[6] 刘扬,赵振娟.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风险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药,2017,12(9):1297-1300.

[7] 彭佳华,黄正壮,莫黎芳,等.平面QRS-T夹角对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31(6):634-638..

[8] 蔡懿,梁冰,蔡鑫.碎裂QRS波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2):1924-1925.

[9] 詹玉飞.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7,17(4):281-283.

[10] 李艳,滕艳玲,丁婕,等.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中缺血性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8):4-6.

[11] 梁玲娣,廖虹,张田田,等.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的关联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27):3773-3775.

[12] 方雪娥,顾建芳,傅咏华,等.急性心肌梗死诱发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6):559-564.

[13] 李艳红,任学军,韩智红,等.平面QRS-T夹角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不全的评估价值[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24(6):489-491.

[14] 张海涛,张树龙,陈秀雯,等.空间QRS-T夹角与空间Tp-Te间期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7, 26(4):254-264.

[15] 李华柱.美托洛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QRS-T转角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安徽医药,2018,22(2):356-359.

[16] 陈海威,李娜,王磊,等.比索洛尔干预对于ACS患者急诊PCI术后QRS-T夹角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1):84-87.

[17] 迪丽努尔·买买提伊明,都雯,高嵩,等.平面QRS-T夹角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2):70-73.

[18] 李文霞,刘丽文,王静,等.2014年欧洲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心脏性猝死风险评估模型临床应用评估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预测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12):1033-1038.

[19] 蒋鹤,李声娜,朱苏徽,等.平面QRS-T夹角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32(2):154-157.

[20] 徐明珠,何志松,周亚峰,等.额面QRS-T夹角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J].江苏医药,2016,42(15):1658-1661.

(收稿日期:2018-06-12 本文编辑:金 虹)

猜你喜欢
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