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茜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出创新型高级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近年来,因种种原因我国高校文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拟从文科创新的独特性的角度,针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问题,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探究,以期对文科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创新意识 文科大学生 培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074-02
习近平总记曾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都曾涌现过一批批文科创新型人才,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然而,近年来,因高校环境制度的制约、教师教育观念的局限、学生主观思想的不重视等种种原因,文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拟结合文科创新的独特性,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提出建议,以期对文科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有所帮助。
一、文科创新的独特性
我国的教育通常把科类和专业划分为“文”“理”两大类。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等目录》,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中,除理学、工学、医学、农学外,其余均属于人文学科范畴。在创新方面,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比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因此,对文科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从文科创新的独特性入手。
第一,在创新的前期准备中,与理科生创新相比,文科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曾说过:“人文学科的发展过程并不呈直线上升的态势,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传统性非常强烈的学科,研究者必须时时回首、反思,必须在极其丰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所突破。”因此,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讲,想要有所创新,必须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第二,就创新的层次而言。国内学者将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移植创新和吸收、消化再创新四个层次。集成创新,指的是将各方精华的要素和内容通过选择、集成和优化,组合在一起,形成整體最优的创新。移植创新,是指将其他领域已有的成熟成果,移植到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文科创新尤其强调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因此,文科创新主要为集成创新与移植创新。
第三,就创新成果表现形式而言,与理工科创新多以专利发明、科研成果等有形的物质成果表现不同的是,文科的创新更多体现为无形的精神成果,比如一项新的政策、一种新的理论、一条新的道路。这些创新虽然最终不以实实在在的物化成果展现,但却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第四,就创新的方式而言,有学者说:“文科的研究在社会,整个社会就是文科研究的实验室。”社会实践是文科创新的灵感源泉,因此,走进社会,关注现实,在实践中发挥理论作用,对文科大学生的创新尤为重要。
二、文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针对大学生创新教育,我国很多高校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种种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高校和教师对创新教育重视不足,缺乏对学生良好的指导
(1)我国高校文科教育专业划分过细。著名学者许嘉璐曾指出:“我们现在有点这样,中文系变成文学院,分系分专业;哲学系变学院,分系分专业;不止分专业,专业下还有‘方向。既然我们研究的是一个混沌的整体,研究必是多学科的综合,那么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术、学养、专业、教研室的设置,恐怕如果不改革,中国永远出不了大师。”目前,我国高校的文科教育把专业划分得太细,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知识面太窄,使得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也变得越来越狭窄,非常不利于文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2)文科创新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文科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但自身缺乏创新研究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难以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使得专业教育只停留在纸上谈兵。
(3)教师对于创新意识的培育重视不足。一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不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注重课本知识,忽略实践教学,甚至将一些学生的实习项目形式化。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都会受到很大阻碍。
(4)高校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多数高校和教师对学生评价通常建立在考试成绩、学业成果之上,而忽略了一些“差生”的创造性潜力。在这种体系里,创新实践的能力不如考试成绩重要,创新思维不如学业成果来得实在。这种落后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局限。
(二)学生自身存在理论知识不牢固,缺乏独立思考等种种问题
(1)文科大学生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只对原有知识钻研透彻才能产生自己的想法,提出独特的见解,从而达到创新目的。而目前,很多文科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现代西方文化又略知皮毛,本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相关学科知识不了解,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就像盖大楼地基不稳一样,创新活动难上加难。
(2)学生缺乏求知欲和创新激情。好奇心、兴趣、创新欲望是创新行为产生的原动力。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欲望被分散到许多与学术无关的方面。很多学生把学术研究和知识探索当做任务而不是兴趣。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难以实现。
(3)学生缺乏顽强的意志力和进取精神,害怕失败,不愿吃苦。创新的过程意味着敢于向传统挑战,不墨守成规,也意味着在思考和探索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面对困境,学生常常畏头畏尾,想要努力克服却又缺乏勇气。
(4)欠缺怀疑精神和独立性,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很多学生存在“教师权威”“课本权威”的观念,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局限于课本或他人的观点,缺乏自我学习和总结的能力。甚至个别同学面对作业、论文、考试和发言提出“作业共享,效率高”“天下论文一大抄”“没有做过弊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我同意上一位同学的观点”等不良言论。
三、文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启示
(1)学校应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宽口径的选课机制。改革学籍管理机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程选择,让学生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思维研究社会问题。
学校还应多措并举,提供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整合学校的资源,建立和健全实践平台,给学生发挥自我的天地,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的同时,学校应重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所学内容对于实际生活和实践操作的指导意义,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独立思考。另一方面,除了创造性地引导教学活动外,学校更应该注重课外实践,通过为学生提供高水平、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创新赛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努力营造适合创新的校园文化和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纳入学校的教育目标中。
(2)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所有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師应转变过去以说书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担任引导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方法,从而培养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的获得有益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除此之外,教师应不断充实知识、提升技能,使自身具备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基础。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广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深刻理解其间的内在联系,还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新知识、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在根基扎实的同时,高校教师还应广泛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技能,丰富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够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3)学生应筑牢学科知识基础,扩大知识面。与理科创新不同,文科创新需要大量积累。因此,学生在扎实、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主动积累那些看似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知识。钱学森曾说过“科学创新的思想火花是从不同领域的大跨度联想激活而来”,同理,文科创新也必然是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
与此同时,学生还应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和老师只能提供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而最终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开拓还需要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投入热情、端正态度,不断积累知识;积极面对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克服惰性、勇于质疑、勤于思考、敢于推陈出新。
四、结语
文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多元的创新实践平台、高质量的创新活动指导,和学生自身努力共同作用,才能解决当前文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问题,才能为文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提供更好的机遇和健康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陆啸,周琳.五学者共话“文科生创新”[J].中国研究生,2009(8).
[2]李毅弘,殷焕举,秦自强.文科硕士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五个着力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7).
[3]朱科蓉,杨积堂.文科大学生创新特点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5).
[4]王伟.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5(3).
[5]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孙瑶